在中国,PLC的推行一直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从中电信和网通的ADSL市场残羹中寻得一丝商机;与此相比,在国外,PLC进行的如火如荼,是什么阻碍PLC在中国的前进脚步?是技术、运营模式还是政策让她角色如此暧昧?
技术难解先天缺陷
尽管在2005年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方面宣称,他们能够使电力线在理想情况下拥有1Gbps的传输速率。但共享带宽的工作模式使得PLC如同广电网宽带一样,面临使用人多时带宽匮乏的尴尬局面。
与ADSL相比,PLC主要以非屏蔽线作为介质,易产生电磁辐射导致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据称,电力线上网的第一代设备没能的解决通信干扰问题,在后来的技术中得到了解决。
同时,当电力线承载负荷增大时,传输距离急速缩短。稳定性较差,使其应用遭遇瓶颈。家庭用户用电负荷的不断变化会导致电压不稳定,电压的变化会带来干扰,从而影响上网的质量,用电高峰期PLC的速率将会明显减慢。
运营模式不甚明朗
实际上,由于技术的缺陷,PLC仅仅仅只能用来作为接入模式而已,其网络仍需依托骨干网络,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
由于网络建设成本可忽略不计,且直接入户,其在接入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廉价”便成了PLC同ADSL等其他上网模式较量的法宝。目前,在北京PLC的力推者——中电飞华公司收费为半年400元,分摊到每个月不足70元,不限流量和时间,并且免收初装费和设备费用。然而依靠这最后一公里的运营模式,终需看两大固网运营商的颜色行事,这种运营模式多少有点难受!
深圳国电则提出了PLC的3种运作模式,即城域网运营商+PLC驻地网运营商、新运营商和传统电信运营商(用PLC做驻地网)。其中,城域网运营商主要包括电信、网通、铁通、联通和中移动等几大运营商;PLC驻地网运营商则指电力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商和其他投资方。而在国外,PLC技术已经形成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家庭联网模式,这种模式的PLC只提供家庭内部联网,户外访问使用其他传统的通信方式。另一种模式面向欧洲和亚太市场,提供自配电变压器或楼边至用户家庭的全面PLC解决方案。前者充分利用室内的电力线,能够将家庭的电器与网络联为一体,为家庭智能化网络打下基础。后者延伸方便,电力线在家庭、公司及各种场所处处可达。
政策壁垒下的灰色地带
按照信产部规定,宽带接入属《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必须按规定取得信产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而ISP经营许可与驻地网经营许可完全不同。其实归根结底,还是PLC没有获得基础电信许可,因此如中电飞华还必须租用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接入专线。中电飞华目前只具有ISP业务经营许可证,只能基于现有的网络平台开展类似于“拨号上网”那样的业务,而开展PLC业务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允许的。
由于PLC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技术,我国有关政府部门态度非常谨慎。信息产业部电力线通信技术鉴定一再推迟。同时,假如PLC解禁,并且得到合适的无线电频谱分配,那么,其廉价便捷的接入方式会对电信运营商造成一定威胁。因此,PLC也成为铁通卫通等谋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捷径。
现在,信息产业部的“默许”让PLC有了生存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中电飞华推行的PLC也成为这种默许下的试金石。一旦时机成熟、牌照发放,技术和市场将不成问题。(通信世界网/赵宇)
文章引用自:http://www.cww.net.cn/TodayCritique/Article1.asp?Id=3207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