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党费》的细节之问

(2022-05-31 16:14:23)
分类: 随笔

关于《党费》的细节之问 

      高中课本《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短篇小说《党费》是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通过交党费的中心事件,成功塑造了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黄新同志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中,有同学对其中几处的细节真实性提出疑问,现公之于下,以期就教方家。

      一处是:“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骨碌碌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儿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尽管这些咸菜是为山上游击队准备的,尽管这些咸菜是黄新等“几个党员凑合着腌”的,“想交给党算作党费”的,可是怎么会这样对待一个垂涎“一根腌豆角”的孩子呢?

      第二处是:由于“走漏了消息”,黄新同志被捕了。“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沙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学生的疑惑是:既然敌人要切断党“和群众的联系”而使出“移民并村”的“绝招儿”,既然“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既然“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那敌人怎么会如此“疏忽”,轻易地将“咸菜”这样的“重要物资”落入“被逼得上了山”的游击队之手呢?

      难道作者不重视细节真实?难道作者不善于细节经营?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比如,学生起初还对另一处细节描写提出质疑:“我眼珠一转,一眼就看见在地铺上坐着的那位大嫂耳朵上那颗黑痣”,于是认定她就是黄新。试想,窝棚里就一盏小油灯,还“遮着亮儿”,怎么能“一眼”就看见耳朵上的那颗黑痣?可是经过进一步研读,则发现作者对这一细节的处理很用心。前文有铺垫——“魏政委怕我认错人,在交代任务时还特别嘱咐说:‘你记着,她耳朵边上有个黑痣’!”后文有补笔——她“头发往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儿;当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可以看得出来”。

      课文的“学习提示”要求:本小说“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阅读时要细细品味”。诚然,细节是小说的生命,成功的细节描写必须是真实的,禁得起推敲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那么,对于学生提出的以上两处细节之问,到底该如何给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答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