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说“习”字——《乡土中国》读书札记
(2020-08-31 19:44:51)| 分类: 随笔 |
疑说“习”字
——《乡土中国》读书札记
费孝通先生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谈及“学习”:“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不得不佩服费先生对“习”字的精准理解。
习,《说文》注:“数飞也。”《礼记》曰:“鹰乃学习。”左思《咏史》云:“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习,繁体字作“習”,是个会意字。上半部是“羽”,“鸟长毛也”,即鸟的翅膀。下半部比较复杂,一说原为“日”。如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此字(指甲骨文的“习”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可到了篆文,下边的“日”讹变成了“白”(由于“日”与“白”字形相似),慢慢就将“日”误写作“白”了。许慎认为“習”字“从羽从白(zì)”。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进一步解释道:“习,数飞也,从羽,从白(zì),会意,数飞则气急见(现)于口鼻,故从白(zì)。”是说因小鸟学飞时很吃力,不停地喘息,故从“白”(“白”为古“自”字,“自”又为古“鼻”字)。
对以上“白”、“日”二说我倒产生了疑惑。说是“白”(自,即鼻),难道只是禽鸟“学飞时很吃力,不停地喘息”?走兽学跑也无不如此,为何都不从“白”?如果说从“日”,难道小鸟只在晴日学飞吗?阴天或小雨中不是照样可以学飞?屋内的小燕子,不论阴晴风雨,都会将身体移出巢外,用爪子紧紧抓着窝巢的边沿不断地拍展双翅。
非“日”,非“白”,那“習”的下半部分原本到底是什么?我怀疑应该是“臼”!是“臼”被讹变成了“白”。原因也是“白”与“臼”字形太相似。尽管其意义大相径庭。“臼”,象形字,象古代加工粮食使用的石臼,也指形状像臼的,如臼齿、窠臼。鸟巢也确实形似石臼。这样来看,“羽”与“臼”组合成“習”,就能自圆其说了:鸟儿凭藉窝巢在练习飞翔,只有经常不断地扇动、拍打才能练硬双翅,飞离巢穴。如此看来,“习是指反复地做”——费先生的参悟是多么确切!习武,习字,习艺等等,都必须亲身实践、不断反复、长久坚持,就像鸟儿练习飞翔那样。
那么,古籍中“白”与“臼”相误的情况出现过吗?回答是肯定的。如《南史·梁元帝徐妃传》有云:“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是说年老的妇女,即使头上戴满花钿,也不如徐妃随意打扮一下漂亮。后成为俗语、谚语,多比喻文章词藻华丽,不如内容充实丰富。此处的“白头”指老年人。而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赋》则载:“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四韵遂出,顷刻传播,是谓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此作“臼头”,即长得象臼一样的头,形容丑女;花钿,有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开首饰,形容浓妆。今有成语“臼头深目”, 形容相貌丑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