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追逐古建园林的翁巷人

标签:
吴文化东山翁巷松风馆容春堂务本堂 |
分类: 东山岛 |
363、追逐古建园林的翁巷人
听说翁巷是东山著名的古村落,但惭愧的是我久经东山,却从未认真去看过翁巷。
据网络文章介绍说,翁巷本是始祖席温唐广明年间携三子隐居太湖东山后,遂建上席、中席和下席三村,三个村子从翠峰寺直至长泾浜,其路长达2公里多。(但实际好像没有那么长)明代中期翁氏经商发迹后,买下了中席从坪磐到更楼,约100米长的一段古街,辟建了翁巷村(现在翁巷街巷大概有近500米)。从雨花路往东走,北面有一顶小桥,叫做三号桥。这里就是翁巷这条乡村小街,但连续问了多人不知,直到问到当地老人才知晓。翁巷这一地名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淡出,不管是外地新东山人,还是本地小年轻都叫三号桥。原名已经无人问津。
翁巷。明代中期,翁氏祖先翁笾,经商致富,即在是地出资构宅,其子侄辈亦相继于左邻筑宅,形成了一条长巷,因皆翁姓,被称为翁巷。其后,其他大姓亦纷纷于翁巷择地建宅,楼堂厅馆,栉比鳞次,里巷井然,出入处有更楼巷门,今虽俱废,但古建宅第今犹有不少残存者。
翁巷村是东山古老的村庄,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除了有凝德堂、修德堂、务本堂、容春堂,松风馆之外。据说还有翁氏祠堂、瑞霭堂,湘妃阁,但我没有找到。今天去得还算比较巧,也是有缘,其中三处都进去看到了。规模最大的一处是容春堂,108间屋,正在重修。另一处是松风馆,非常的瑰丽和典雅。还有就是务本堂,不算很大,但这比一般的别墅要高档的多。
走进松风馆,管家告诉我说,馆中原来有一座四面厅,被移建到拙政园里去了。是否就是拙政园中的秫香馆呢?管家不知道名称,我也只能猜测。松风馆本来是建于何时?可能谁也不清楚。管家还告诉我,20多年前现在的老板(张家港人)化了400多万买下了这个园林建筑。然后修了十几年差不多花了7000万元,这成为如今舒适的古典园林住宅。松风馆的建筑不用油漆,都是用桐油涂抹的,这样能保留木质的花纹。但是要需要每三年就在外表修缮一次,保护这松风馆的古典建筑,每次都需要花费30万元上下。看似古奥瑰丽的园林建筑修缮保养还真的很贵,真不是普通人家住得起的。松风馆里陈列着不少的书条石,也是主人四处收集,或许也是崇尚风雅,享受文化精神。这里有陆润庠、祝枝山、唐寅、俞樾等名人的书画字迹刻本,至于是否真迹,还是今人模仿,也无关大局。
而务本堂里正巧有两位工人在维修,边门开着,我就直接闯了进去。主人倒是没有碰到,两位工人蛮客气,跟我讲这讲那。他们在古建筑上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户外耐候木油”的涂料,完全不是普通的油漆,可能松风馆也是使用者涂料而不是桐油。务本堂有座砖雕门楼,正反两面是同样的字额,上书“务本守德”。落款者席时珞。席时珞何许人也?回家一查,是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东山,上世纪50年代初考上西北银行学校,其后支边来疆,现为新疆银行学校高级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新疆自治区和乌鲁木齐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难怪在东山能经常看到这位书法家的大作。务本堂里还有一副福禄寿小篆变体纹砖砌贴墙面,虽然字不太好认,但装饰性较强也很别致,整个院子虽然不算很大,但是花草树木假山亭台楼阁样样俱全,一家子生活在此也十分逍遥自在。
凝德堂是全国文保单位,因为敲不开门,也就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凝德堂是全国重点文物,如何保护才是关键。“凝德堂从其梁架结构来看,系明代晚期的建筑物,其建筑的彩绘集苏式彩绘之大成,是一座彩绘艺术极高的民间住宅。该堂原来规模较大,现仅剩大厅和门厅”。这是《东山志》上这样说的,是否能称为集大成?我没有看到不敢妄论,但其门厅边间桁枋上有彩绘,倒是在外面就能够看到。但是可能时代久远了,纹饰已经模糊不清,手机更是拍不清楚,拍一下只是留个念想了。据说凝德堂现有梁方彩绘88幅,其中大厅61幅,仪门18幅,门厅9幅。所以被评上全国重点文物,不知道现在保存的如何了?
修德堂,曾经做过生产队的蚕室和仓库,门口至今还保留五角星和黑板报 。敲了门但没有人应声,无法入内观看。该建筑是苏州市文物保护级别,级别不高估计保存不怎么样。
东山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富裕,每家每户都是新绰绰的房子。院子里种满了果木花草,也有的除了种花果还种蔬菜。至少三层的楼房,装饰都新颖。但与老板们真正的花园一比较,那就小巫见大巫了。那些古代传下来的大户宅园到了九十年代已经风雨飘摇东倒西歪,政府进行了拍卖,所以很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文保单位被私人拍卖去了。老板们对到手的宅院投资修建,有的做了私宅,有的做了会所,我们一般的游客想去看也是很难进入。
东山人是富了,他们在追逐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方面,不亚于大城市的富翁。但是时代变化了,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真的能追求到吗?如今东山的村里几乎看不到人,每家每户都是高高的围墙紧闭着门,不见人影只闻狗声。村子里人与人的交往明显减少,人人如套中人一样。自危感极重,人情味却淡了。外来游客想问个路也很难,碰不到人啊!这时我就会产生一个臆想:古代园林的主人与隔绝红尘的隐居生活,是否也因为不安全的因素在内?那些园林的主人常常来往的,稍稍走动的也仅仅是同一社会经济层次上的人。所以顾文彬诗中有这么一句话“往来白丁稀”真是最好的写照。
现代的富人在追逐古代富人生活的同时,使得古代士大夫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逐渐地清晰起来。
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