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愚园及芥子园记游

标签:
南京之行愚园秦淮河中华门李渔 |
分类: 别样风景 |
349、愚园及芥子园记游
南京市秦淮区,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那里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旅游观光、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其中最大的私家园林应推愚园。
愚园在集庆门鸣羊街、中华门西面,在友人的带领下我首先进入了愚园。这园林占地面积有3万平方米,是晚清著名的江南园林,有“金陵狮子林”之称。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园林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
愚园历史最早始建于宋代,据说本来叫做凤台园。到了明初是中山王徐达后裔徐锦衣的别业。明万历年间为安徽商人汪氏所有,后来是退隐官员吴用先宅院。咸丰年间一把战火使得楼台坍塌、山石荒芜、水池污秽。清光绪二年(1876年)候补知府胡恩燮为侍奉母亲,辞官来此购地筑园。胡恩燮正值仕途得意之时,却辞官归里,自喻可谓“愚”之极。因此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寓意"大智若愚"的含义。此后,民间俗称胡家花园。
园内曾有36景,1915年,胡恩燮嗣子胡光国又对园林进行扩建,增设34景,故有前后七十景之说。辛亥革命后,愚园被张勋辫子兵所据,二次革命时毁于战火。其后虽有修复,抗战期间再次被毁,后来只遗存有水池和部分遗迹。
2010年前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以童寯先生手绘图《江南园林志》为蓝本,辅以史料旧影,着手修缮保护愚园,并根据现状遗存及历史信息分析恢复了三十二景。2016年5月1日,经过5年时间的修缮,愚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南京老门西片区乃至老城南板块代表性景点。
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我认为愚园至少可以分为两部分。南面是一个以愚湖为中心的湖山,据说当年湖面很大,周围花草树木山石土墩,有城市山林的趣味。北面是住宅区,在住宅中心还有一片假山石洞的小沧浪,是为愚园最富盛名的景观。湖石假山差不多是仿造苏州狮子林而建,因而有金陵“狮子林”之美称。愚湖小沧浪的东面是六朝石遗址。胡恩燮当年意外得到六朝石,上面刻有十六个字“刘季高父徘回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后来此石不知所踪,现在只留下其遗址。
愚园住宅区有一个十分富丽堂皇的四面厅叫春晖堂,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春晖堂是歇山顶建筑,厅堂四周有围廊,廊柱之间有十分精细的挂落,透雕着卷草叶纹、葡萄、松鼠、蝙蝠等各种吉祥图案纹饰。还有朝南面向愚湖的“清远堂”是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是当年的老建筑。门口柱上是一副楹联“入座有情千古月,当窗无恙六朝山。”厅堂的长窗上是葵式海棠花纹,装饰性十分强烈,加上裙板上的木雕全部是各式荷花,线条飘逸十分精美。
这次南京游秦淮河景区带,从愚园出来后就顺着走到长干门,再沿着护城河边一直走到中华门,欣赏这座中国最大的古城门。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据说这个城门是沈万三提供的资金建造的,也是在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的。明朝洪武初称为聚宝门。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2012年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秦淮风光带包含了很多的文物古迹,一天是走不完看不尽的,我只是经过了夫子庙、王谢堂前、贡院、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李渔芥子园、走了一段城墙,欣赏了老门东晚上的彩灯,还在一座戏曲酒店吃了晚饭听了几段京剧。因为时间关系瞻园也没有去。
芥子园是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80)的故居,李渔祖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我过去仅仅知道 他是一位著名的昆剧理论家和作家。我因为服务于苏州博物馆,也就知道的李渔写过一本《闲情偶寄》。但这次去了南京,才知道有南京市区有他的他的芥子园,还有李渔的历史陈列馆。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李渔另一本影响十分巨大的著作是《芥子园画谱》,一般凡是过去喜欢画画的人应该看到过这本书,我们小时候常常在启蒙画图的过程中都是以这本书临摹山石花鸟,无论松竹梅兰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范画。虽然那时候年幼不懂得勾勒皴描,但至少从画本上可以略知中国画的传统知识。因此家中一般都会有这种书本。小时候画也画了,学也是学了,但并不知道此书为何人所编。
大约1662年前后,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来到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先在金陵购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别有情趣,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诸景,并都题有楹联。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榭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等。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由于芥子园印行的出版物工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广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
也因此李渔与南京结下了如此因缘,使得今天我们在秦淮河边可以一览李渔的艺术人生历史,再现明代最突出的艺术家风范。
20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