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青灯村三桥(原文载新浪博客中丢失,现重发)

标签:
吴文化走读苏州青灯三桥 |
分类: 虎丘新区 |
青灯村三桥
黄埭、黄桥、浒关三镇之间有一个青灯村。它是由横宅村和青墩村近几年合并而成。据传横宅港历史上古称洪泽镇,当地村民有“先有洪泽镇,再有苏州城”之说,在当今横宅的老人中仍是口头禅。横宅村有古桥张广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里人朱希贤资助重建。现在虽则不用,仍然保存完好。横宅的街坊兴起,同浒关街镇形成东南和西北的垂直,因而得名横宅。镇志上说“村中原有人字型街砖沿港河临街而建,长达百米以上。住宅商店、药铺临河面南形成古街,其中马姓为多。其中一家何厚生为清乾隆年间红顶子官户,何家大宅拥有107堵围墙,通排墙门头组成横宅主街景。宅内有后花园假山(现遗迹可辨,房屋已毁),金银十万,是当地人人皆知的富户。”至上世纪80年代横宅老街已经不复存在(人字街面仍留),但副食品、蔬菜、豆制品、肉铺等交易仍活跃。所谓“村之集市”仍旧沿革,每逢农历“六”集,与浒墅关镇“逢六集”一样有集市交易。但时间又过了近30多年,如今怎么样了?
与横宅村相连的是益民村,原名青墩村,因村的北部有青嵩庵,南部有古墩大坟(良渚文化期)而命名。2000年已经改为青灯村,且与横宅村合二为一。青墩村也就是青灯村的四至分别为九图村、横宅村、华桥村、新乐村。村里有庙港、外圩河、三干港、南将桥港,断头浜1条,农桥4座。其中南将桥为明成化七年(1471)间重建的石拱桥原名总德桥。还有青墩大坟头,80年代中曾出土过玉璧,经鉴定为良渚文物。
除了浒关镇志上所说的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的张光古桥、明成化七年(1471)间重建的南将桥外,青灯村里还有一座近年文物调查所发现的古桥——众缘桥。众缘桥坐落在新乐自然村,那是一座宋代古桥,稍微有点弧度的武康石桥石板,横放在桥墩上。武康石板大概有4—5米长,1米多宽,30多厘米厚,颜色暗酱红,带有武康石特有的麻孔。桥石板的东面边缘上刻有众缘桥三字,桥石板两边头部边缘刻有卷叶草纹。这样的桥石材质造型和雕刻纹看作是宋代石桥,大致不会有多大的出入。想不到在这样比较偏僻而且穷困的地方居然保留有这样的一座古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苏州的古桥很多,一是因为苏州是典型的水网地带,河流众多,湖泊密集。二是因为苏州历来人烟稠密,交通十分需要。更因为历史上苏州开发很早,且不说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就是2500年前的吴国时代就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记载。唐宋之后经济极快地发展,使得苏州成了外地人心中的天堂,因此架桥筑路成为那时的热门话。苏州至今保存的古桥大多是明清的,或者是明清重修的。能够保存宋代桥梁的主要构件,大致有宋代石桥遗韵的桥也不是很多。我所知道的有斜塘的西泾桥、光福的铜观音寺桥、车坊的大觉寺桥、西山的永宁桥等等。而如今青灯村众缘桥的公开,无疑是为苏州的宋代古桥增加了重要的例证。
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决定在骄阳似火的24日徒步去浒关青灯村。青灯村虽然说是通了公交,但是实际上班次极少,一天大概就那么5-6次班车,赶不上只能走。走进青灯村的横宅老街,现在只看到,河边上的老式乡下宅子。这里还保留有文革时期的“忠”字图案,50年代农村特有的进深廊檐,吊垯、矮垯门。这些房屋统统是解放后重新建造的,清代或者更早时代的房屋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据老街上31号、32号等马姓村民的介绍,太平天国时期,这里被毁,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房屋。所谓的洪泽镇真是到了片瓦不留的地步,最富有的34号何姓住宅也成为废墟。据81岁老妇说,何姓是本村最大的富户,过去有朝东的六扇竹丝墙门,有后花园。当然这一切也是她过去从老一辈口中流传下来的说法。还有的村民补充说,何家历史上做过官,家中听说还有水牢,关押犯人,可能是交不起租税的农户吧。如今这里在旧矮垯门里有新造的一排六间楼房,虽然说还是住着姓何的,但已经与当年的何姓没有血缘。这么一户大户人家居然不留下过去一蛛丝马迹,短短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使人感概不已。
看过青灯三桥,我心满意足乘着余兴绕道去了黄埭镇。据村民说步行黄埭镇只需要大概20分钟,我沿着村中水泥路走。我走过青灯幼儿园、西塘河引水工程管理所,走过裴家圩,来到黄埭镇,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在三伏天的太阳底下步行,体力耗费很大,如此只能赶快找到公交站,上车回家了事。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