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标签:
吴文化苏州园林留园园林历史 |
分类: 园林类 |
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留园本名榆绣园,后来又名徐氏东园,花步小筑,寒碧庄,刘园,盛家花园,留园等等。这些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互相是个什么关系?
(一)
留园本来叫做榆绣园,建于嘉靖后期,是徐泰时的叔父徐履中所建。徐家是个大户人家,子孙满堂。徐履中父亲是雪井公徐耀,徐履中有同父异母多人,其堂兄徐履祥有儿子即后来留园的主人徐泰时。榆绣园位于现在留园的位置,大概距阊门2里,距新桥(上津桥)半里。至于怎么知道叫榆绣园的,江盈年的《后乐堂记》和袁弘道的《园亭记略》都没有说到,只是万历二十六年冯梦祯在《快雪堂日记》中提到了。
万历十七年,徐泰时解组归苏,就成了榆绣园的主人。其重筑后乐堂,周丹泉累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据说有宽二十丈,高三丈。时年徐泰时亲生父亲已死,叔父徐履中已64岁。徐泰时的朋友长洲县县令江盈科还专为其写下了《后乐堂记》,并记载有假山一座:“地高出前堂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垒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
徐泰时死于万历二十六年,年59岁。其时儿子徐溶刚出世一岁,托孤于女婿范允临。之后留园的主人为徐泰时堂弟徐申。徐申万历四十二年去世,年67岁。徐溶18岁继为榆绣园主人。徐溶初紈袴子弟纸醉金迷,为妓女九娘子建西园,所谓金屋藏娇。大概崇祯初年崇祯皇帝罢黜阉党,徐溶连带也被削职为民,归苏回园林。徐溶归苏后,大概看破红尘转而信佛,就将西园赠与佛家,后改为戒幢律院。这时徐溶已经在四十岁上下,此时才有所谓徐氏东园之说,愚民不谙榆绣园这种斯文之说,而直称为东园。这就是留园明代东园的缘起。
目前明代保留下来的遗物已经很少了,周丹泉累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也只能看到池塘北部一带的遗留黄石湖石混砌的小山,上面还有可亭,当年可能是园子最高点。除此之外就只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有340多年了,还有一棵南紫薇也是这么大年纪了,应该是明末清初那时的古树。还有就是一个牡丹花坛,四周的花坛石是明代的青石雕,有双狮戏珠等图案,都是明代徐泰时遗留下来的古董。
与徐泰时同时代的江盈科,出于1553年,逝世于1605年。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因为先后历任长洲县令、所以在苏州时常与徐家来往也是正常。
冯梦祯(1548-1606) 此人不太熟悉。字开之,号具区,又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名的佛教居士,明代诗人。公元1577年(明万历五年)进士,官编修,与沈懋学、屠隆以气节相尚。后因得罪宰相张居正,被外谪广德州判,复又累迁南国子监祭酒,3年后被劾罢官,遂不复出。移家杭州,筑室于孤山之麓。因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遂以此名其堂为"快雪"。冯梦祯为人高旷,好读书,好奖掖后学。诗文疏朗通脱,不事刻镂。著有《快雪堂集》64卷、《快雪堂漫录》1卷、《历代贡举志》等。他的记载可信性也相当高。
(二)
之后明末战乱动荡,阊门外也是战火遭劫,留园建筑破坏殆尽,周边难民乘势进入园中。据说冠云峰(原名观音峰)周边住满了居民,先后被围成踹布坊。清建国后社会重新开始安稳。大户人家经济好转,住宅花园相继发展,这里又恢复了宁静。至清中期乾隆四十五年(1780)园内最有代表性的太湖石瑞云峰,被官府移入江南织造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供乾隆皇帝独自欣赏享受。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留园为吴县东山人刘恕所得。刘恕在徐氏“东园”故址基础上改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修缮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庄”,但过了很多年成了盛康囊中之物之时,后人就有点分辨不清了,称此园为“寒碧山庄”。始作俑者是清末俞樾,俞樾在壬辰年(1895年)光绪十八年时写《冠云峰赞有序》一文中就改口“刘氏寒碧山庄”。而之前光绪二年同样是俞樾的《留园记》一文中还称“有刘氏寒碧庄焉”云云。所以大师的话也不一定对头,笔误或者其他原因,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对照着看。
刘恕时代的留园还遗留下一个建筑小品,很多人知道,那就是“花步小筑”又称“花埠小筑”。这是1797年刘恕请钱大昕的墨宝,出于此地本是宋花石纲聚集编队往汴梁的中转码头。所以称为花步里。钱大昕还在额下题识曰:“容峰大兄卜别业于吴昌之花步,相传明太朴徐公故里。其地有池有石花木翳如,颇有濠濮间趣,今因其旧而稍增葺之。玩月有亭,藏书有阁,招邀朋旧,相与诗酒唱酬,洵中吴之胜地也。”
因为当时园主是刘恕(公元1759—1816),时人又称之为“刘园”。园有内园、外园之分,内园即刘恕住宅部分,外园即园林部分。中有传经堂、还读馆、卷石山房、明瑟楼、听雨楼、寻真阁、绿荫、曲溪楼、掬月亭、含青楼、垂杨池馆、个中亭、餐秀轩、半野草堂等。刘恕又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个太湖石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刘恕不惜重金,寻觅石峰,除聚集了“寒碧庄十二峰”外,在石林小院内又布置了独秀、晚翠、段锦、竟爽、迎辉五峰及拂云、苍鳞二支石笋。园内另有刻字的“日花”、“簖霞”虽不曾见于记载,但名字确实是刘恕所题。此外,镌有“朵云”二字的朵云峰,形如虎符的石峰以及众多的无名峰石,都是历任园主遗存的,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也是刘恕儿子的家庭教师王学浩为此绘《寒碧庄十二峰图》,而且还有潘奕隽为每块石峰作诗一首。风雅吟诵成为留园绝笔。
道光三年(1823),外园对外开放,来游者时无虚日,轰动一时。(据同治《苏州府志》)那个时候刘恕应该不在了,园主是谁不甚了了。但那时出现一种特有的现象,也就是园林开放,允许社会人群进入参观。不过那时的开放与现在的园林开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如下。1、不收门票,2、定时开放不是常年,一般是春花秋月,3、必须有亲朋好友介绍,持有名帖才行,不是社会上阿猫阿狗随意进出的。但这样一开放,毕竟人数众多,进出住宅肯定十分不妥,所以开启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门,利用备弄、边房、过道曲曲折折而进入。
(三)
同治后期
1929年6月18日,留园经过维修大概是第二次正式向社会开放,供人游览。到1932年留园重新发还盛家,游园才告一结束。苏州园林的开放史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是解放之后的事情。至于当年具体如何开放?对什么人开放?现在研究起来颇费周章。这段历史可以在当年的新闻报纸中得以证实。
解放后,盛氏家族把留园捐送给国家。1954年元旦正式使用留园的名称作为开放园林,从那时开始留园名称深入人心。
20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