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2018-08-04 16:50:04)
标签:

吴文化

苏州园林

留园

园林历史

分类: 园林类

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留园本名榆绣园,后来又名徐氏东园,花步小筑,寒碧庄,刘园,盛家花园,留园等等。这些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互相是个什么关系?

(一)

留园本来叫做榆绣园,建于嘉靖后期,是徐泰时的叔父徐履中所建。徐家是个大户人家,子孙满堂。徐履中父亲是雪井公徐耀,徐履中有同父异母多人,其堂兄徐履祥有儿子即后来留园的主人徐泰时。榆绣园位于现在留园的位置,大概距阊门2里,距新桥(上津桥)半里。至于怎么知道叫榆绣园的,江盈年的《后乐堂记》和袁弘道的《园亭记略》都没有说到,只是万历二十六年冯梦祯在《快雪堂日记》中提到了。

万历十七年,徐泰时解组归苏,就成了榆绣园的主人。其重筑后乐堂,周丹泉累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据说有宽二十丈,高三丈。时年徐泰时亲生父亲已死,叔父徐履中已64岁。徐泰时的朋友长洲县县令江盈科还专为其写下了《后乐堂记》,并记载有假山一座:“地高出前堂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垒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  文学家袁宏道也是徐泰时的朋友,在《园亭记略》中则称之为:“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  从中可见这座由周秉忠(字时臣,号丹泉)所堆叠的石屏假山是以浙江的普陀山和天台山作蓝本的。

徐泰时死于万历二十六年,年59岁。其时儿子徐溶刚出世一岁,托孤于女婿范允临。之后留园的主人为徐泰时堂弟徐申。徐申万历四十二年去世,年67岁。徐溶18岁继为榆绣园主人。徐溶初紈袴子弟纸醉金迷,为妓女九娘子建西园,所谓金屋藏娇。大概崇祯初年崇祯皇帝罢黜阉党,徐溶连带也被削职为民,归苏回园林。徐溶归苏后,大概看破红尘转而信佛,就将西园赠与佛家,后改为戒幢律院。这时徐溶已经在四十岁上下,此时才有所谓徐氏东园之说,愚民不谙榆绣园这种斯文之说,而直称为东园。这就是留园明代东园的缘起。

目前明代保留下来的遗物已经很少了,周丹泉累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也只能看到池塘北部一带的遗留黄石湖石混砌的小山,上面还有可亭,当年可能是园子最高点。除此之外就只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有340多年了,还有一棵南紫薇也是这么大年纪了,应该是明末清初那时的古树。还有就是一个牡丹花坛,四周的花坛石是明代的青石雕,有双狮戏珠等图案,都是明代徐泰时遗留下来的古董。

与徐泰时同时代的江盈科,出于1553年,逝世于1605年。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因为先后历任长洲县令、所以在苏州时常与徐家来往也是正常。

冯梦祯(1548-1606) 此人不太熟悉。字开之,号具区,又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名的佛教居士,明代诗人。公元1577(明万历五年)进士,官编修,与沈懋学屠隆以气节相尚。后因得罪宰相张居正,被外谪广德州判,复又累迁南国子监祭酒,3年后被劾罢官,遂不复出。移家杭州,筑室于孤山之麓。因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遂以此名其堂为"快雪"。冯梦祯为人高旷,好读书,好奖掖后学。诗文疏朗通脱,不事刻镂。著有《快雪堂集64卷、《快雪堂漫录》1卷、《历代贡举志》等。他的记载可信性也相当高。

(二)

之后明末战乱动荡,阊门外也是战火遭劫,留园建筑破坏殆尽,周边难民乘势进入园中。据说冠云峰(原名观音峰)周边住满了居民,先后被围成踹布坊。清建国后社会重新开始安稳。大户人家经济好转,住宅花园相继发展,这里又恢复了宁静。至清中期乾隆四十五年(1780)园内最有代表性的太湖石瑞云峰,被官府移入江南织造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供乾隆皇帝独自欣赏享受。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留园为吴县东山人刘恕所得。刘恕在徐氏“东园”故址基础上改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修缮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庄”,但过了很多年成了盛康囊中之物之时,后人就有点分辨不清了,称此园为“寒碧山庄”。始作俑者是清末俞樾,俞樾在壬辰年(1895年)光绪十八年时写《冠云峰赞有序》一文中就改口“刘氏寒碧山庄”。而之前光绪二年同样是俞樾的《留园记》一文中还称“有刘氏寒碧庄焉”云云。所以大师的话也不一定对头,笔误或者其他原因,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对照着看。

刘恕时代的留园还遗留下一个建筑小品,很多人知道,那就是“花步小筑”又称“花埠小筑”。这是1797年刘恕请钱大昕的墨宝,出于此地本是宋花石纲聚集编队往汴梁的中转码头。所以称为花步里。钱大昕还在额下题识曰:“容峰大兄卜别业于吴昌之花步,相传明太朴徐公故里。其地有池有石花木翳如,颇有濠濮间趣,今因其旧而稍增葺之。玩月有亭,藏书有阁,招邀朋旧,相与诗酒唱酬,洵中吴之胜地也。”

因为当时园主是刘恕(公元1759—1816),时人又称之为“刘园”。园有内园、外园之分,内园即刘恕住宅部分,外园即园林部分。中有传经堂、还读馆、卷石山房、明瑟楼、听雨楼、寻真阁、绿荫、曲溪楼、掬月亭、含青楼、垂杨池馆、个中亭、餐秀轩、半野草堂等。刘恕又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个太湖石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刘恕不惜重金,寻觅石峰,除聚集了寒碧庄十二峰外,在石林小院内又布置了独秀、晚翠、段锦、竟爽、迎辉五峰及拂云、苍鳞二支石笋。园内另有刻字的日花簖霞虽不曾见于记载,但名字确实是刘恕所题。此外,镌有朵云二字的朵云峰,形如虎符的石峰以及众多的无名峰石,都是历任园主遗存的,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也是刘恕儿子的家庭教师王学浩为此绘《寒碧庄十二峰图》,而且还有潘奕隽为每块石峰作诗一首。风雅吟诵成为留园绝笔。

道光三年(1823),外园对外开放,来游者时无虚日,轰动一时。(据同治《苏州府志》)那个时候刘恕应该不在了,园主是谁不甚了了。但那时出现一种特有的现象,也就是园林开放,允许社会人群进入参观。不过那时的开放与现在的园林开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如下。1、不收门票,2、定时开放不是常年,一般是春花秋月,3、必须有亲朋好友介绍,持有名帖才行,不是社会上阿猫阿狗随意进出的。但这样一开放,毕竟人数众多,进出住宅肯定十分不妥,所以开启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门,利用备弄、边房、过道曲曲折折而进入。

(三)

同治后期 1873年,留园部分住宅售予典当业巨商程卧云,被改为二程夫子祠。园子售予盛宣怀之父盛康,园额初题名为“龙溪盛氏义庄”。盛康战乱购得刘园后,与其子盛宣怀在园内大动土木,营造建筑,使得面目全非。重建修缮完成后1876年易名为留园,并请吴云题词作匾。吴云为此额下题识:“苏州富庶甲天下,金阊门外尤称繁盛。庚申变起,环数十里高台广厦尽为煨烬,惟刘氏一园岿然独存,天若留此名胜之地为中兴润气也。顾十数年来,水石依然,而亭榭倾塌。吾友盛旭人方伯僦寓吴门,慨园之将废也,出资购得之,修缮加筑,焕然一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卓然遂为吴下名园之冠。工既竣,方伯谓园久以刘氏著称,今拟仍其音而易其义,仿随园之例,即以留园名,属为书额,因并纪其缘起。时光绪丙子秋八月。归安吴云识。”但苏州人却称为之为盛家花园,只是好记,不容易搞错主人和混淆其他园林。

    1902年盛康去世后,园归盛宣怀,但他一直在外忙于革新之举,很少关心留园。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他的建议并任命其负责(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发明了电报)。之后盛宣怀又督理天津海关。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10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他还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1898年,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盛宣怀升为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只身逃亡日本。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支持袁世凯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

    1916年4月27,盛宣怀病逝于上海。棺木停放在苏州留园至民国6 年,即 191711月,出殡先从苏州留园开始,棺木在苏州城差不多转了一圈,才送往上海。1118 日上海的葬礼更是极其盛大,盛宣怀大出殡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据《民国日报》1917-11-19社会新闻版刊登的《盛宣怀出殡纪盛》)而1958年,盛宣怀第四子盛恩颐穷困潦倒,死在留园门房,成为一个鲜明的对比。

1929618日,留园经过维修大概是第二次正式向社会开放,供人游览。到1932年留园重新发还盛家,游园才告一结束。苏州园林的开放史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是解放之后的事情。至于当年具体如何开放?对什么人开放?现在研究起来颇费周章。这段历史可以在当年的新闻报纸中得以证实。

解放后,盛氏家族把留园捐送给国家。1954年元旦正式使用留园的名称作为开放园林,从那时开始留园名称深入人心。

2018-8-5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336、留园本名榆绣园——品读园林之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