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25、张树声奠定了沧浪亭的今貌——品读园林46

(2018-02-13 14:47:07)
标签:

吴文化

沧浪亭

张树声

明道堂

看山楼

分类: 园林类

(六)张树声奠定了沧浪亭的今貌——品读园林46

——沧浪亭历史沿革之六

苏州被太平军占领后,沧浪亭被毁面目全非,不可指识。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苏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看到沧浪亭被毁,为了行台所需只能再度重建沧浪亭。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中说“同治癸亥,树声治军来吴,维时公私百物一切荡尽,求所谓亭者,已不可复指识”。新建的沧浪亭的石额是请朴学大师俞樾所书“沧浪亭”三字,以补已经消失的文征明旧书。亭内石竖柱上镌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用的是梁章钜的集联,但是否是道光七年间原刻已无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的沧浪亭,大都是新建的,只有亭子中的石桌石凳还是康熙宋荦时的原物。

同一年还在北面临水建有小亭,名观鱼处。亭内有块匾额:“静吟”,跋云:“沧浪亭旧在北碲,康熙间,宋漫堂冢宰(江苏巡抚宋荦)移置山颠,悬文待诏(文征明)隶书沧浪亭额,经兵燹不复存,岁癸酉重修山亭,仍其旧于北碲别构一亭,因取苏学士诗意以‘静吟’名之,亦以存古迹也。四月既望应宝时。”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浙江永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5)举人。同治八年他署理江苏布政使,为重建沧浪亭出力不少。此跋可以证实观鱼处初建于1873年,目的是为了让游客有个念想。观鱼处的匾额“静吟”则与苏舜钦作的诗《沧浪静吟》有关: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沈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除此之外,张树声还新建了明道堂。建此堂的的目的是用于会文讲学之所,也可以用于聚餐待客之处。“明道堂”之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已明。”苏舜钦所明之道,是指离开官场后领悟到的与山水为伴,以诗歌为乐的人生境界。门前挂有楹联:“百花潭烟水同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仙。”出句并写杜甫和苏舜钦,两人均字子美,得以并祠,实为因缘。百花潭在成都,建有杜甫草堂。杜甫在《狂夫》诗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此联撰于次年1874年,故称“年来画本重摹”。少陵,杜甫号。对句说,不必到远处去游历,沧浪亭有山有水,足可远避政治风波,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走进明道堂,柱上亦挂有对联:“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廔追庾亮;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出句用晋代庾亮南楼赏月之典。庾亮是晋明穆皇后长兄,曾为豫州刺史,治南昌。曾于月明星稀之夜,与僚属同登南楼赏月,吟哦戏谑,竟夕任乐。南廔,即南楼,宋时为著名登临胜地。判牍,文体名,联中指工作之余。此言士大夫们纵情山水的雅情逸兴,颇有魏晋名士风采。对句用《沧浪之歌》诗意及伯牙学琴之典。成连,春秋时著名琴师。《乐府古题要解》载:“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成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返。伯牙遂为天下妙手。”成连这段话讲的艺术家与大自然的关系,用在联中,意思是回归自然才能真正发挥个人的才华。这对联也是切中苏舜钦其人其事,再一次奏响士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的乐曲。

而因为建了明道堂阻挡了从沧浪亭南望的视线,所以又在园林最南面印心石屋之上又加建了二层看山楼。登石阶上到二层台阁,三面廊柱,一面敞开,内壁悬挂“看山楼”匾额。“看山”其意,一是说站在楼台上可远眺上方、七子诸山;二是借意“看山是山”的禅宗典故: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在《上堂法语》中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讲的是悟道的三种境界,用作楼名颇有深意。

张树声还重修了五百名贤祠,此祠咸丰间毁于兵火。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一百四十人,皆旧记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则徐至吴学士信中十二人,则旧记无之当为丁亥以后所增。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云:“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之指目者,犹曰沧浪亭”。又曰“面桥临流,闬闳北向,颜曰五百名贤祠者,则名属诸祠,实亭所从入也”。从张树声的记中可以看出,沧浪亭实际上平时成为官场燕饮招待之用,以时用来祭祀名贤之场所。至于风景名胜只是附属包含其中。

光绪辛丑冬,(1901)恩寿在沧浪亭还增建二程子祠,那是指明道堂兼做二程祠用。今见山楼上有《沧浪亭增建二程子祠记》碑记。张树声安徽合肥人,其孙子张冀牗是苏州九如巷张家首迁主人,开办乐益女中,培养出著名民国四才女元和等。关于张树声本人的历史功过以及和其后代的成就这里不多加叙述,各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和研究。

325、张树声奠定了沧浪亭的今貌——品读园林46

325、张树声奠定了沧浪亭的今貌——品读园林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