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016-09-28 21:04:20)
标签:

吴文化

山塘街

普济堂

普济桥

分类: 姑苏区



39、绵延三百年的
普济堂

山塘街普济桥对面有一座建于康熙四十九年的普济堂,这是一座古老的收养社会上孤贫病残无家可归老人的善堂。据史载普济堂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郡人陈明智、顾如龙等募建,以收养病民。此堂供给收养老人衣食药饵,略如京师善堂之制,内建三皇殿、关帝殿等。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皇帝赐给“香岩普济”御书匾额,从此声名远扬至今有三百余年。

首创普济堂的陈明智,有说是甪直人,也有说是浙江平湖人。早年家贫乞食于苏城,还做苦力磨豆腐。昆曲寒香班偶尔发现他嗓音洪亮而招用他。康熙皇帝南巡,苏州织造府选用“寒香班”在行宫承应演出。康熙听后对昆曲甚为赏识,便要求苏州昆曲演员入宫。陈明智即入选进京供奉内廷。据传,如今舞台上普遍使用的高底靴和胖袄(棉坎肩)便是陈明智当年所创。陈明智在宫中服务了二十年,然后以“年老乞骸南归”。回乡之后陈明智见不少贫民晚景凄凉,孤苦伶仃,甚至倒毙街头。悟到老病贫贱乃人生最大苦难,便参照京师普济堂,在虎丘下塘倡建了苏州普济堂,让那些流离失所的贫病老人能够有个栖身养老之所。

普济堂之事起初十分顺利,康熙五十三年(1714)士绅王三锡捐堂田地100亩,另有陶姓、张姓、江姓、钱姓等捐田112.55亩。乾隆二年(1737)绅士助置田二顷六十亩等等。后来逐渐也得到了官方的支助,如乾隆二年(1737)官府将官司没收的田房变价银5575两拨给普济堂使用。乾隆三十一年(1767)江苏巡抚明德(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三十年任——民国吴县志)增建虎丘普济堂病房51间。由于民间和官方相继捐置和拨款购置,故至同治年间,苏州普济堂已拥有田产12905.55亩,其田产遍及苏州府所属各县,有的甚至在松江府和江宁府境内。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其所属土地所在区域:长洲县1355.466亩、元和县840.12亩、吴县286.72亩、常熟县100.726亩、震泽县22.127亩、昆山县192.575亩、新阳县256.457亩、松江府娄县1010.443亩等,此外还有沿江沙田、芦洲等8000亩。

官方的支持参与,使得本来比较简单的事情反而变得复杂起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普济堂司总毛烜“经理不善,堂务废弛”,遂仿照江宁普济堂的方法,延请绅士轮流经管,推举家道殷实的绅士12人,到堂抽阄决定司总人选。司总有正、副之分,一年轮替,本年为副总,下年即为正总,然后再抽阄决定副总。堂中承办具体事务(如收录、稽察等)散董由正、副司总公延相信之人帮办,不得官为勒派;既经推举而本人身故的绅士,如家境殷富而子嗣已经长大成人,也应该参与抽阄,决定是否充任司总。司总一旦选定,不得藉词推诿规避。这些决定也就是官方开始插手普济堂的管理事务,普济堂事务已经不是捐赠者和董事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了。

普济堂的这种民办官助的形式,以致于绅士人等都将此视为畏途。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曾经身受其患的吴周铃在《司普济堂一周期满》诗中云:建堂养茕独,推广皇仁慈。董以殷实户,所期实惠施。经费统一周,民销官算之。郡守至幕府,辗转校簿迟,吏胥乘其间,吹毛而求疵。善果不可为,归咎于官司……征备势使然,畏堂如畏虎。堂中经费虽由民间筹措,官府却屡屡派人前来监查,吏胥又趁机前来吹毛求疵寻找不是。如此善事怎能长久,致使人们对任普济堂管理事务都视作畏途,这都是官衙司署官僚作风引出的问题。

有鉴于此,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经江苏巡抚及布政使批准,经理由官方委派,普济堂成为官办民助的机构。在组织管理方面“不许点派绅士暗地勒充按年轮换,同时司堂、司事、医士亦改为聘任制由官延请,造册给予薪金”。但尽管有此规定,在乾隆之后,苏州普济堂的经营性质与管理方式也仍然采用的董事负责制。官民共管的事情往往如此,有利的大家争,需要负责的大家推诿,官府当差的又乘机勒索,大小事情都是官府拍板,至于民主管理、董事会负责都成一纸公文。

在我们看到的普济堂原大门在山塘河下塘,虽经重砌或许形态略有变化但大门位置没有变化。大门正对河滩边一个码头,可以看出当年的普济堂的外出交通主要是依靠水路运输,普济堂右边跨河普济桥应该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桥名因普济堂而得之。当年此桥估计不会如此宏大规模,也许是一顶木便桥。所以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两次重修才形成现在的格局。到了1925年又对桥进行了重修增补破损,桥的形态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普济桥有桥联一副,东面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此上联描写山塘河东西的风貌。西面为: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此下联是从交通地理上描写桥况。桥洞内侧“放生官河”几个大字,证明此桥此河为官府管理,不得随意在此捕鱼钓鱼。这正好旁证了普济堂从民办转为官办的历史过程。

进入民国的1927年普济堂废除了民间筹措资金,改为全部官办公筹。善堂由吴县公益局接收,改称第一养老院。1930年隶属吴县救济院,亦称男养老所,附设残废部,收容定额300人,凡男性老残贫困无依者均可觅保送所赡养终身。19357月,由女普济堂改建的盘门外的女养老所合并给男养老所,为吴县救济院养老所,至解放前夕,在所老人尚有240余人,有田千余亩。

19495月市民政局接收吴县救济院,19501月在虎丘普济堂旧址建立市安老所,主要收养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不久改名市老残教养院,扩大收容盲聋哑残等对像,至1958年共收养老残人员2930人。19595月育婴所、儿童教养院、老残教养院等合并,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单位---苏州市社会福利院,院址即在虎丘普济堂旧址,占地30亩。

历史的记忆一瞬间已经过了300年,300年之后的今天普济堂已经搬迁去了相城区。普济堂内原有旧碑十块之多,都是康熙年间直到同治年间有关普济堂的官府的行文公告,见证了普济堂三百年的变迁发展历史。其中有几块在碑刻博物馆保管,社会福利院保存有八块,不知道普济堂内这些旧碑在哪里?是否一体迁移去了新址?如今普济堂旧址已经人去楼空,只有大门口的那块黑色的大理石金色文字“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墙匾还在,向我们诉说着三百年的沧桑。

靠近普济桥的山塘街762号有一处公房,当地老人告之是普济堂职工住宅大院。公房大院里有一颗朴树,树冠高达20多米,亭亭玉立,长势良好,已经有140多年,估计应该是植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古树。这古老的朴树也是见证普济堂从清代走向今天的最好的见证。人生短暂,前贤不再,而古树名木依然如旧!

用心走苏州,不但能看到美如天堂的风景,更可以了解历史的演变、人心的善恶、民风民俗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为记!

2016-09-28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普济桥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山塘街普济堂职工宿舍内的140年的朴树。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同善桥,在普济桥旁,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普济堂旧大门,虽然经过重修,但位置没有变化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普济堂现在的社会福利院,四周全是生产婚纱的工厂,密密麻麻的通讯线如蛛网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社会福利院搬迁后的大门口墙上被贴满了小广告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社会福利院人去楼空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普济桥下是放生官河,严禁在此捕鱼。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几年前从社会福利院内看普济堂旧大门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社会福利院内部大厅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社会福利院内部风景如画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几年前社会福利院一角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清代的旧碑,都是普济堂有关的官府文件公示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292、绵延三百年的普济堂——姑苏原味41
乾隆吴县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