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2015-09-28 15:12:46)
标签:

吴文化

五众泾

走读苏州

分类: 相城区

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

照片上是一位80多岁老人的家,脏乱但真实。这破旧的老屋装满着杂七杂八陈旧的老物件,如同这个老屋所在的小镇。我在这个小镇上所看到的景象为之震撼,包括小镇的这些老屋、古桥、老街和老人。这个小镇就是苏州阳澄湖西面的五潨泾,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回忆。繁华的小街依然熙熙攘攘,但如同那些老人一样垂垂老矣!

甪直、周庄、同里、乌镇、木渎、山塘,所有的古镇老街多多少少充塞着富贵和矫情,只有这个尚未开拓的乡间小镇保留着那种原始的质朴的风情。走进小镇,你感到这里是另一个世界。长约200多米的雨棚下是一条沿河的小街。小街上密密麻麻的小店和摊贩,如同苏州葑门横街一样,但更市井气,更农村化。破旧的点心店里放着陈旧的方桌长条凳,卖着各式面条和大小馄饨。一聊才知道小镇上仅卖6元钱的焖肉面,五元钱的大馄饨,三块钱的小馄饨,价格比苏州便宜的多。这里有杂货店、烟纸店、理发店、香烛店、食品店、还有一个很大的供销社,卖各种杂货,五金、百货、食品、农药、种子、工具,应有尽有。走在这条老街上,宛如穿越时空,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据说五潨泾老街整条街过去都是地主人家,富足有余,门楼高耸。我走在老街上,希望找到39号的胡祖熙的老宅。这是陆慕现存最早的门楼,除三块砖雕受损外,其余应该保存完好。据志乘上记载:其门额上款为“乾隆戊辰(1748)岁孟夏,为鹤老年道兄书”。题额为楷书“腾蛟起凤”,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之句:“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题额上方正中雕刻着一对蝙蝠,两边是八仙仙器。内门楼西向,南北两旁尚存两间老夹厢。但遗憾的是找到那里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主人上班去了。对门40号王姓老夫妻俩和他们隔壁的80岁的老嫂子,告诉我胡家老人已经不在,现在的房产主人是他的儿子。但是主人不在,无法观看门楼,乃一大憾事也。

小镇上的农民依然十分淳朴热情,不像东西山的村民已经完全商业化。他们与我聊天,告诉我这老街当年十分繁华,原因就是这里是交通要道,五条河道集中之地,四方乡民,都会于此,商品交流十分繁忙。可以说是苏州城外东北面的一个重要乡镇,但曾几何时,历史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道已经不再是交通,社会的需求都是通过公路和铁路来完成。因而五潨泾落伍了,被新兴市场淘汰了,只留下过去的遗迹、久远的记忆。他们告诉我说,这条老街在清末民初时,曾经有一王姓大户人家的老太太因为过生日,而捐钱修筑的。全是用块石砌成的碎石路面,现在看到的已经是水泥铺就的小街。街面也被抬高了一尺多,原来大户门口的三级石台阶,只剩下一级多一点。沿街的所有高门大户的古建,在历次运动中也逐渐被毁,只剩下39号内的门楼。

跨越在五条河道上原来有很多古桥,但如今只保留下两顶古桥,一是含秀桥,据陆墓志上记载:“含秀桥,该桥在潨泾村柴米港上,花岗石单拱桥,由五道拱圈构成,非常坚固。桥高出水面3.6米,由里人集资捐造,重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其南面的楷书桥联是:‘鼓棹南来港名柴米,扬帆东去河号洋澄。’北面的篆体桥联模糊难辨。”拱形的清代石桥如今依然,只是正在被邻里的菜地和垃圾所侵吞。桥边上堆满了杂物,桥墩旁种上了菜地,一片狼藉,要想找一个好的角度拍照片都很难。另一顶是福昌桥,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乙巳年,是一座单孔梁桥。陆墓志上记载为:“福昌桥,该桥在潨泾村,两条重逾千斤的花岗石,平架在内塘河两边的桥墩上。花岗石条均长5.5米,其宽分别为70厘米和80厘米,两端薄而中间厚实。其南侧石条上镌刻着“嘉庆丙辰(1796)光绪乙巳(1905)重建福昌桥”十三个楷书大字。它具有水乡桥梁简易牢固的特色,桥面高出水面约3米。桥墩呈“”字形,里面横置着六块半花岗石条,桥面上装有栏杆。”此桥是相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123日公布的。现在桥梁板的侧面能看清的文字只有 “慶丙辰重修福昌桥” 这样几个字。而还有一顶最大的安宁桥在蠡塘河上,原来也是一座石砌拱桥,但因为河面被拓阔,只能拆除旧桥,重建了一座跨度很大的水泥桥。

含秀桥的东南面原有一座地藏王庙,五开间两进两夹厢,庙内有十殿阎王。今存一株古银杏树,此树估计在200年之上。据村民说,抗战期间,这庙就被日本人占领用作军事,建有瞭望楼。1945年之后国民党在此设立过自卫团,当地村民称之谓“局”。解放后做过学校,现在是拆迁户临时居住地。这棵见证历史的古银杏树长势良好,根深叶茂。当地的村民在这棵树下恪守着过去的一切---烧香拜佛,祈求着国泰民安!

老人家中尘封的旧物,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保留的是几十年来的记忆和感情。古意盎然但又破烂不堪的小镇,她给我们留下的是水乡小镇美好的记忆和千百年来的乡情。这少人问津的古老乡镇如同尘封在玫瑰花树篱笆里的睡美人,什么时候能遇到王子再次醒过来呢?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2015-09-28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装满着杂七杂八陈旧的老物件一位老人居住的老屋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装满着杂七杂八陈旧的老物件老屋,老人特意让我拍下毛泽东的像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就是这位老人居住在放满旧物的老屋,门上还有文革的忠字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老街39号对面的一位80岁老人。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被菜地和垃圾包围的古桥——含秀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安宁桥边老街的早市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熙熙攘攘的五众泾老街市场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老街上的面店,方桌和条凳,老灶膛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传统的老灶头下面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老街上的肉铺,条肉还是用铁钩挂着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农民的菜摊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红菱和沙角菱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老街39号胡祖熙家,里面有乾隆年间的砖雕门楼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供销社的广告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供销社的收购广告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供销社的代售广告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什么都有得卖的供销社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一户依然在烧的老式灶头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含秀桥头,村民烧香拜神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古老而不失秀丽的含秀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五众泾五条河通向阳澄湖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古老的小桥福昌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福昌桥上的文字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隔河看老街雨棚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老街最大的重新建造的安宁桥,成了一定水泥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相城文保单位铭牌——福昌桥,文字中有两处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你看得出吗?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福昌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福昌桥旁的过去的商店平房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安宁水泥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安宁桥上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安宁桥旁现在的小店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供销社还在,只是个人在做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福昌桥旁的过去的茶馆,现在的样子还是没有变化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含秀桥

256、尘封记忆的五潨泾小镇——吴地拾贝之5

清末的地藏王庙旧址,只剩下这颗古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