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玉洞和钵盂泉
天池山西有个小山村叫做北竹坞,此地虽小但是名气很大。先不说近年来拍摄电视剧多多,留下很多影视场地值得一看。我们且看看明代时期,先后有几个名人隐居于此而且墓地也在这里,可想而知此地风水特好。明万历间有著名文人赵宧光凡夫、朱鹭白民、王在公孟夙等人隐居于天池华山,被称为华山三子。之后又有文征明之曾孙文震孟隐居于此,构筑草庐,自称竹坞山人。其隐居处就在靠近天池山主峰处。那里有修竹奇石,清泉茂林,更有仙掌峰、苍玉洞,其迹可寻,其境可探。
清徐枋风物山水篇——吴山十二图记中也说:“吴中诸山多名胜,然苦乏幽胜之致,惟竺坞则连峰列岫以引其前,重冈复岭以障其后。自伏龙凤村越溪渡涧,一入坞中,迥然绝尘。山鸟山花,幽蹊绝径,若与世隔。昔文文肃公筑竺坞草庐于此,亭馆泉石标奇领异。中则有钓矶石,屋外则有湘云渡、仙掌峰,此又招提之胜概矣。”
《光福志》中也记载:“文震孟少居天池竺坞,又与姚希孟共读书邓尉山中。”又云:“子秉、孙点,国变后亦隐居于此。”
阳光灿烂的一天我与好友相聚于此,先探了仙掌峰。仙掌峰虽然说已经多次前往,但每次探访总有所得。不但惊叹其仙掌真如,而且感叹其石坪之巨。虽然部分石屏如今已经被村民植土种菜,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其本来面貌。百人站立于此石坪之上,尚可足足有余。仙掌之上还有摩崖石刻,虽然字迹不很分明,但依然隐隐可见。
之后我们又到了村里的观音殿,循着庙后的歧路步步登高,但是因为路途不熟又碰不到村民,因此反复探寻不见苍玉洞之踪影。正要撤退之时,偶尔发现了有人系在一条树枝上的红丝带,这才想起这里肯定是上山之道,于是打起精神钻进树丛藤蔓之中,终于找到了苍玉洞。
走进苍玉洞,见大石盖顶,四边有石顶住,石屋顶平整异常,高2米有奇,不可扪之。洞中有村民放一小桌,供奉菩萨之类的,并无香烛之类,不很虔诚。细细寻找,终于找到一边石上有文字,细看乃苍玉洞三字,明白无误。有落款三字,因为光线不够,不及细辨,只能拍照留存回去细加观察。回家细辨再参考群友的看法,大致可以认定是民国初年孙光庭所留下的墨迹摩崖。据《花山书》记载“苍玉洞在穿云栈侧,观音洞逾石梁即是。”但我们找到的苍玉洞与与华山书所记载的略有误差。也有可能《华山书》并非原著,新近排印句逗是否有点差错?与事实难以吻合也是在所难免。
除了“苍玉洞”三个字外,我们还发现另有一方摩崖石刻:“萬石钵盂泉”落款之名更为漫漶。从这个摩崖的四周来看,正有好几处泉水从石缝中脉脉流出,注入下面的一个水池中。虽然现在有枯枝残叶泥土灰沙混入其中,但如果稍加整理,剔除腐朽为神奇,那么这里的泉水或许并不比天平山的白云泉水差。
说起泉水,从天平到天池花山总共有三处命名为钵盂泉的。首先是天平山的钵盂泉,那里因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涛向人间!”而又名为白云泉。更有唐茶圣陆羽亲自品尝,被评为吴中第一泉的缘故,因此博得千百年人们的赞叹。天池山上也有一个钵盂泉,那泉水聚集于整块大石中间的一个水潭。此谭大小如一脸盆,称其钵盂,真是如斯。水质甘冽,清澈见底。三字为济道人书。大石旁上有一亭子,亭子旁有李根源手书一段文字。记录如下:“天池芙渠00诗中字也,民国丙寅年三月七日李根源来游并书。”有几个字已经看不清了。而此北竹坞山村中的萬石钵盂泉,更是第三个钵盂泉。遥想400多年前的文震孟等隐士们,应该熟知这三处钵盂泉吧?居然如此津津乐道“钵盂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钵盂、钵盂,如此之多的钵盂泉是否与禅修有关?查阅资料,知道钵盂亦作"钵釪",是僧人化缘用具。有名的高僧使用漆做的钵,因为比较轻,所以漆钵代表了僧人的崇高身份,听说陕西法门寺有出土。普通僧人使用木钵比较多。一般高僧圆寂之前,会把自己用的袈裟和钵传给得到自己真传的弟子,这个就是成语“衣钵相传”的由来。看来这都与禅修相关?此种心趣和追求或许也是古代隐逸之士所孜孜以求的情愫。
苍玉洞、钵盂泉以及仙掌峰,都应该是明末苏州状元大学士文震孟隐居北竹坞留下的遗迹。只是400多年了离开现代太过遥远,即使寻找看到也常有点莫名其妙了。扑朔离迷的历史需要洗净层层沈泥,还原真相虽然很难,但相信真相总会出现。
2014-12-31

天平山钵盂泉

北竹坞仙掌峰拍摄于2012年春天

白居易的白云泉诗歌,

陆羽评价钵盂泉为吴中第一泉

天池山钵盂泉

天池山钵盂泉

:“天池芙渠00诗中字也,民国丙寅年三月七日李根源来游并书。”
最近拍摄的仙掌峰

仙掌峰的后背

山洞中拍摄的“苍玉洞”摩崖,

北竹坞的苍玉洞

苍玉洞里的萬石钵盂泉

萬石钵盂泉的题款和泉池

“萬石钵盂泉”摩崖石刻

天池山北竹坞

徐枋的吴山十二图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