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2013-06-03 20:50:27)
标签:

震泽旅游

吴文化

走读苏州

分类: 吴江区

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

    诗经《禹贡》中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镇之名就出于此。五千年前的苏州太湖也是水灾连续,大禹不辞辛苦疏导开挖,用一条条的河道平息了我们这块土地的灾难。从此后这里的人民没齿不忘大禹的功劳,以震泽来命名这个市镇。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书》曰‘震泽底定’,因名。”明朝洪武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吴越春秋》谓范蠡于此乘舟出三江口,其地亦有桥曰思范,至今遗迹不泯。”到了宋代,这里设置镇,命名为震泽镇。

    从苏州到古镇震泽大概45公里多,驱车前往也花不少时间。清代震泽不但是镇,而且是县,曾经与吴江分县而治,管辖现吴江的一半面积。震泽地处水网地带,呈东北西南走向。震泽镇与浙江相邻,有一条运河叫頔(dí)塘河穿过镇区向湖州流去。。頔塘河本名叫荻塘,可以说是震泽的母亲河。它源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可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是一条重要的运河。

    千百年来沿頔塘河北岸称为上塘,南岸称为下塘。形成震泽镇区老街的上下塘街市。上下塘虽皆是街市,但上塘市廛更为密集,更为热闹。两岸临河市房多为店铺,称为下滩,傍水面街,这里可以看到如梭的行人,招徕顾客的商人,以及听到河中欸乃声。街面石板阔狭不一,呈不规则的条形图案。上塘街的北首称为上滩,是富户望族的宅第故居,一般都有照墙、拱门、花窗、回廊、隔墙之类,还有精雕细琢的砖、木、石雕镶嵌。街上商贾开设的商铺等,门面宽广,十分气派。市梢头如东栅麟角坊、西栅凤凰街、南栅南浦浜西岸、北栅祠堂桥河西岸等处的民居都筑成临水吊脚楼,又称跨街楼。镇东慈云塔是水乡震泽市镇经典风景。古塔高大挺拔,雄伟俊俏,在周边传统民居朴实无华的粉墙黛瓦群体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丰富了市镇的空间立体轮廓。如今我们走进震泽镇,这些风物可惜已是存留不多,热闹的古镇风光已经残缺不全。

    我们如今只能凭借影视或者展览去领略古镇过去的辉煌。20世纪50年,故事片《林家铺子》就有那一幅动人的画面:林老板的一叶小舟,穿过桥洞,船艄后荻塘河面映出的桥身和塔影也愈来愈小。正如《慈云塔影》诗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水光潋滟,桥身塔影,恍惚迷离,光景变幻莫测。80年代拍摄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也再次出现如诗如画的震泽水乡风光。

    震泽镇的风光景色、文物古迹在旧时有所谓的八景之说:即飞阁风帆、慈云夕照、普济钟声、虹桥晚眺、张墩怀古、复古桃源、康庄别墅、范蠡钓台。而现在能看到的古迹文物是:跨越頔塘河高耸的禹迹桥;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明代天顺年间改名的慈云塔;建于1864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道光二十年(1840)震泽人徐学健等人又重修的“文昌阁”;1935年沈秩安等知名人士共同发起荻塘改道,在镇北开凿新河挖土堆积成的震泽公园;以及明末清初著名的历算学、天文学家王锡阐纪念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尝到震泽著名的各种土特产,如黑豆腐、干熏豆茶、香大头菜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不能细细品味欣赏。我只是期待以后能再去震泽,领略其中之精华和奥妙。

    震泽是因为大禹治水而遗留的足迹,才留下如今的名称和传说。我们首先看到的禹迹桥,那是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桥位于吴江震泽宝塔街东,横跨荻塘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四年(1779)又重建。这是一座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宽有4.30米,矢高达到5.56米。桥顶千斤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水乡特有的景观。

    旧时震泽镇区曾有石桥30余座,型制各异。由于市河宽阔,再说舟楫往来如织,震泽的石桥多具雄伟、高大、宽广的特征。有些闹市区的石桥桥面上还可以设铺摆摊,可以说是震泽镇上独特的景观了。河宽桥高有气势,是震泽水乡景观的一大特色,不像其他江南古镇那样的都是些小桥流水。

    古镇原来最大的桥是底定桥,桥名源出于《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据说此桥面上银匠店和乡丝行等比邻而设。拾级登临桥面,不仅可俯瞰往来不绝的舟楫和风帆,还可以见到两侧街面上如缕不绝的人流。底定桥横跨荻塘市河有如长虹,挺拔巍峨。该桥与镇东的禹迹桥,同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的历史性建筑。只是底定桥历史十分悠久,与震泽镇本身一样古老,由于年代久远初建无考,志载第一次重建是南宋淳佑二年(1242),以后历代屡次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又再修。底定桥又名砥定桥,其宽度及高度为震泽镇桥中之最,在江南市镇中亦属罕见,民间俗呼为大桥。民国5年(1916年)火灾后桥又重修了一次。只可惜到了1971年,为适应交通发展,镇政府拆除原石拱大桥,在原址改建钢筋水泥平桥。所以我们现在去古镇已经看不到这座恢弘的古桥了。

    镇上还有一座思范桥,位于震泽镇区西栅,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高跨荻塘之上,与镇东的禹迹桥遥遥相望。桥全长34.2米,矢高5米,全桥均以花岗石构筑。该桥始建年代已无考,据方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十一年(153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分别重建,现存之桥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思范桥两侧桥身上各镌刻着一副对联,西向为:“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 “思范桥”桥名中的“范”指的是春秋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当年范蠡偕西施同船观赏太湖渺茫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镇区之南的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斩黑龙于此)。只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他俩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造一高台,每逢景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 后来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以表达怀念之情。此桥如今还在,只是我们这次去时间很紧,没有去浏览欣赏而已。

    震泽镇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我曾经问过几个吴江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吴江明代就形成四大镇,即同里、平望、黎里、震泽。到了清末民初又出现了盛泽、松陵和芦墟繁华的商镇,这样形成七大古镇。但无论什么时代,震泽镇在吴江、在苏州、在整个江南都是名不虚传的水乡古镇。

2013-06-03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禹迹桥,建于清代,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而修建的石拱桥,背后就是建于宋代之前的古塔-慈云塔,塔和桥形成震泽镇最经典的风景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修震泽许塘记,在文昌阁里的一篇小篆体碑文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文昌阁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禹迹桥是文物保护单位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禹迹桥文物保护碑反面的说明文字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慈云禅寺里的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的地方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巍巍慈云塔是震泽镇的象征,与镇的历史一样悠久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隔着頔塘河远看古寺古塔,倒影在水中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古寺的大殿斗拱下都有很古老的壁画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是震泽镇最富有特色的住宅古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砖雕门楼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大厅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大厅里的菱角翻轩和木雕梁枋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老街宝塔街上一户门口梁上的木雕,细腻而生动的图案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后花园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偏厅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木雕窗棂和楼窗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四面厅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花园半亭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里的彩色玻璃冰纹窗格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砖雕门楼细部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师俭堂内部的厅堂横匾、中堂、楹联和摆设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去年去震泽爬上慈云塔上俯瞰慈云庵,今年再去震泽镇已经不让上塔了。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震泽镇宝塔街,修旧如旧,我去那里看到的街景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介绍王锡阐的文字,在王锡阐纪念馆门口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王锡阐生于明代,活跃在清代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纪念馆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思范桥全景,此桥该桥始建年代已无考,据方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十一年(153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分别重建,现存之桥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在镇的西面的思范桥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震泽土产黑豆腐干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震泽土产大头菜介绍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震泽土产薰青豆介绍
164、大禹的遗迹震泽的桥——悠游偶遇之22
震泽镇民俗特色菜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