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亭唯亭乙未亭
唯亭镇的历史可谓长矣!据镇志记载唯亭之夷陵山(又名唯亭山)为吴王余(夷)昧墓,山麓有吴王庙,里人奉吴王余(夷)昧为土谷神。据《吴地记》等古籍记载,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逼吴境,吴王带兵抵御。击退夷兵,遂扎营建亭于此,以御东夷,因此得名夷亭。后人俗称唯亭,唯亭之名源于此。以上说的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事。
如果查看更早时代的历史,就可知道唯亭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人类活动事实。现在的高铁沿线,镇东北2公里处有一大片空地,那里有一座十米高的小土山,唤作草鞋山。草鞋山的遗存代表了苏州历史的源头,差不多距今有近7000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对草鞋山多次考古挖掘,发现了从良渚时代上推至马家浜文化期大量的的玉琮、玉璧等文物。证实了唯亭有苏州最悠久历史,也是苏州人最早生活过的地方。
唯亭镇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桥梁和古街、明清住宅建筑等,但至今已经很难寻觅。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的遗物,就是位于古街东首的乙未亭。乙未亭是个半亭,飞檐翼角,高不过3米,深不逾2米,墙壁里嵌有两块青石碑刻。此亭原筑在镇东首霖雨桥北堍东城隍庙东侧,面西而立。1978年娄江(至和塘)拓宽,霖雨桥拆除,亭子于是就移建在附近,坐北朝南,面江而立,至今仍是这个样子。
说起乙未亭,镇上的老居民视为至宝。此亭始建于公元1055年(宋代至和二年,也就是乙未年)。是纪念昆山县主簿宋与权率民修筑河塘,兴利除弊功绩的石碑。至和塘古称娄江,北宋年间经疏浚后改称至和塘。该河自苏州娄门东流至沙湖,又向东经唯亭镇流经昆山和太仓,接浏河后汇入长江。自古以来,至和塘不但是重要的水运航道,也是太湖泄洪的重要水道。乙未亭原在镇东上塘街东大桥(霖雨桥)北堍(见图32),是一座置立浚理至和塘记事碑的碑亭。因为宋至和二年(1055)正是干支纪年的乙未年,所以当年勒石纪事建亭时就命名为“乙未亭”。
到了清道光年间至和塘堤岸“土石颓圮,日就崩缺”,所以重加修缮,道光十五年(1835,又是一个乙未年)为此重建乙未亭。置有《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碑,碑体完整,青石质,高130厘米,宽62厘米,刻楷书460余字,由江苏巡抚苏松等处布政使司布政使陈銮撰文,苏州府海防同知扬承湛书,吴门毛上珍镌刻(图33)。1984年9月,由唯亭乡政府与吴县文物管理委员共同出资移建于镇东娄江北岸原唯亭居民委员会后园内,1986年3月25日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亭坐北面南,阔一间,进深半间,木构梁坊、花岗石立柱,木格挂落。
现抄录《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記》碑文原文如下:
至和塘乙未亭者,宋至和二年乙未,昆山主簿邱与权为塘既成,勒碑筑亭而藏之。盖以斯塘,据地之险要,用资巨而施工艰,与朝廷历年区画之详慎,至是而观其成功,故以“至和”名塘,“乙未”名亭,用谂后人,勿替兹役。顾自宋迄今,记甲子十三度,塘屡坏屡修,而碑与亭不知毁于何代。邑之人士至无有能仿佛其地者。呜呼,与权之为是塘也,民食其德者七百八十余年,以生以息相忘于饮食耕凿,而残碑断础亦随陵谷而俱尽,是亦士大夫所当憬然而思,穆然而太息者矣!予官吴中十年,往来苏松,辄见长堤如虹,横亘于澄波万顷之际,所以利舟楫、便行旅、通灌输、严巡逻者,其功甚伟。比年以来,土石颓圮,日就崩缺,亟思辑而新之。邑绅沈君巽、王君有庆,输赀督工,身任兹事。经始于四月二十一日,落成于七月朔日,为役九旬有奇,功以克举。又遏小吟浦之通湖者,以防肖小之出没。筑亭于霖雨桥之北,揭以与权旧名,而请为之记。予惟东南泽国,堤防堰潴之利,所在多有。独省会迤东距昆山县城七十余里,北纳阳城湖,南吐吴淞江,风涛迅悍,漂民田庐,不特奸宄逋匿,即帆樯涉险,在在可虞。是塘既建,遂为夷涂,其为公私利赖最钜。今王君既蠲缗若干,沈君复身督工役,土韧石坚,克以巩固,急公慕义之诚有足嘉者。若夫是亭之成,先后皆以“乙未”称名取义,殆非偶然。予尤乐为之记。时道光十五年乙未冬十一月。
护理江苏巡抚松等处布政使使司布政使陈 銮撰
苏州府海防同知杨承湛书
吴门毛上珍镌
细读碑文,就可以知道乙未亭的历史和意义所在。
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我走到唯亭镇的老街,这里除了一条破破烂烂的沿河小街之外,已经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沿着老街继续走到东头,看到一间似庙非庙的建筑,门口是一块吴县1986年3月树立的文物建筑保护石碑。走进门是一排三间的旧建筑。有几个农民在西头的一间内打牌。问能不能进后院看看乙未亭。回答是不可以。问看管的人是谁?回答说是出去了,不在。也有的说是要看自己进去,等看守人回来就进不了了。无奈之中只能自己打开锁着的后门,走进后院,面对的就是放着两块石碑的古亭。石柱的亭子镶嵌在后墙里,也就形成半亭。亭子三面坡型屋顶,后面是一堵山墙,有高高的墙脊,如同女儿墙一样。亭子飞檐翘角,采用斗拱和挂落,使得亭子的外观显得古朴。亭子里有两块石碑,一块在东是清道光十五年间的《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記》。在西的是一块示谕禁事碑,撰刻的文字已经看不大清楚,也是道光十五年所立。两块石碑的上面是砖雕《乙未亭》三个隶书体大字,旁有砖雕小字大概是某年某月,已经漫漶不清,字迹不明。亭子的西边院墙上还镶嵌着两块石碑,听说不是乙未亭的,因此也没有去认真察看。
走出后院,回到街上,看守乙未亭的老人正巧已经回来。想与他打听一下关于乙未亭的故事,但遭到老人的一口拒绝。老人接着说:“古亭现在没有开放,这里不能接待参观。如果你一定想要参观的话,那就必须经过镇领导的批准。”但唯亭镇政府的办公地早已不在此地,或许搬到了原来的跨塘镇上,也许可能搬到了青剑湖畔。要想参观乙未亭也就是需要辗转多处,还不一定能得到同意,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样刁难参观者是否是保护的必要?使人费解。但也不能因此责怪看守老人,也许上面的领导就是如此要求的。苏州的老农民诚实守信向来如此,很多时候就仅仅是做一下传声筒。文物保护居然如此,也真让人哭笑不得。

保留的草鞋山的夷陵山

草鞋山说明石碑反面

95年公布的省文物保护单位

唯亭老街上的老房子

这幢老房是东街51号

老街老房的山墙

保存至今的堂界石,街道已经提高了不少,把界石碑的文字都嵌入地下

唯亭老街

乙未亭保护碑树于1986年,字迹已经褪色,但无人重视,这难道也是保护吗?

乙未亭的碑额

长洲县禁盗碑,在亭子外
亭子边上另有两块石碑,可能与乙未亭无关

乙未亭的斗拱和翘角、挂落

亭子里堆满了杂物,也算是保护的需要吗?

乙未亭大门口,西面一间就是当地居民的活动室,有人常在里面打牌、麻将

乙未亭的屋顶

唯亭老街老房之一

唯亭东街的老房门牌号

唯亭镇东街39号老房内部住满了几家老人,至今政府没有保护措施。
乙未亭内西边的一块石碑

乙未亭内东面的《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記》石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