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让成长中的孩子不再孤单与彷徨(图书馆报访问)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说话 |
http://m.xhsmb.com/20130705/my_images/C04%20%E4%BD%9C%E5%AE%B6%E8%AE%BF%E8%B0%88_1_new_static.jpg
访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
□本报记者解慧
《杨柳风》,格雷厄姆著,杨静远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推荐语:“缺乏心灵复苏能力的成年人,是一个灵魂渺小的庸人”,这本书或许可以令你避免成年后走向“庸人”的命运。
《爱的艺术》,弗洛姆著,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月
推荐语: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很多道理,成年后也未必懂得,若是年少时就能习得,恐怕日后也能免受许多为爱煎熬的苦痛。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著,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0月
推荐语: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
弃?每个人自有答案
用文字,让成长中的孩子不再孤单与彷徨
殷健灵,
18岁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被评为第四届上海市文化新人、《儿童文学》首届青年金作家等。并获2013年度国际林格伦纪念奖(世界最高儿童文学奖)提名。 2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让殷健灵始终和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接触,看到了更为广阔和复杂的人生世相,从而也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长篇小说《纸人》《哭泣精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等。还有作品集《殷健灵心灵成长小说系列》(五卷)、《殷健灵儿童文学佳作“温暖”系列》(五卷)、《殷健灵经典爱藏》(八卷)行世。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等。
创作道路上:一个鼓励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当殷健灵回忆起她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首先想到的是阅读,是阅读带给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她说,你无法想象一个写作者可以不读书。持续、广泛、精深的阅读,拓宽的不仅是自己的视野,更是思考的深度。一直以来,阅读也让她实现着自身的成长。
小时候的殷健灵一直是个亲近文学的孩子,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立志当作家,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做“儿童文学”的门类。高二那年,她的习作幸运地获得了《少年文艺》(上海)杂志的“新芽奖”,并到上海参加了颁奖仪式。在那里,见到了非常可亲的《少年文艺》的编辑,还有过去仰慕的作家秦文君、任大星等。在延安西路的那栋老式洋房里,殷健灵第一次感受到了编辑部里让自己喜欢的气氛,和融的、轻松的、愉悦的气氛。她说,这些编辑可能是自己见到的最好的编辑了,他们似乎天生有一种使命,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的作者,培养儿童文学的接班人、后来者,不放过一棵好苗子。
其中有一位叫朱效文的诗歌编辑,在殷健灵以后的文学之路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他本身也是一位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认识朱效文之前,殷健灵从来没有学写过诗歌,而朱效文却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他认为殷健灵适合写诗,请她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参加他们的中学生诗歌征文。朱效文还曾在病中给殷健灵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看似普通,却让殷健灵心底泛起层层涟漪,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勇气。朱效文说:你也许是颗金子,不要掩盖了金子的光芒。
在他的鼓励下,还是高中生的殷健灵尝试了写诗。在高三期中考试后的一个午后,殷健灵轻松地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初的三首诗。三首诗中有两首通过了终审,直到现在,殷健灵还清晰记得朱效文在来信中说的话:“在《少年文艺》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这么长的篇幅发表学生的诗作。”这让殷健灵永生难忘。
对文学编辑来说,这也许是一封普通的鼓励作者的信。而对当时处于前途迷茫的年纪的殷健灵,这信却有着圣旨一般神奇的力量,突然地为她指明了前行的路。当时,殷健灵就预感到,将来的人生也许真的会和写作发生一点关系了。而且,自己要写的是———“儿童文学”。
《纸人》让自己意识到为孩子写作的独特意义
创作于 1999年的《纸人》,对于殷健灵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纸人》的成功也让殷健灵日后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意识到了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纸人》写的是女孩子的“性”,这是很多少儿作家都十分避讳的主题。殷健灵却大胆地以这个主题进行了创作。她说,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有很多人认为有很多“雷区”,是不能触碰的。但是在她看来,儿童文学的所谓“雷区”是个伪命题,儿童文学可以表达一切主题,事实上,也不存在孩子理解不了的问题,关键在于写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形式。因此,女孩的“性”不是不能写,关键是掌握好叙述的面向和如何叙述。正是因为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动,其性的感觉和心理上的异性爱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表现少年性意识的焦点应该是集中在心灵上的细微感受和爱的情感方面。殷健灵认为,这也是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在切入视角和表述方式上的本质区别。对女孩来说,引导她们将身体的发育成熟看做美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爱自己的身体,进而才会珍视生命。而成长,正是在懵懂中疼痛和清醒。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就像朦朦胧胧地爱一个人,也是少女时代美的花朵。只是,每个青春的生命都应该尽情享受那个美好的生命过程,而不要被青春的魔魇吞噬。
殷健灵本人也没想到,这本书竟为她赢得了第一批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即便在长大后依然念念不忘当时她带给他们的“震撼”,并因此影响和抚慰了他们的成长。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殷健灵真正意识到为孩子写作的独特的意义。
与其说《纸人》给殷健灵带来成功,不如说让她的写作之路更加宽广。自此,殷健灵的作品几乎都以成长和温暖为主,关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困惑成了她创作的主题。她说,文学本没有实用功能,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阅读不仅是用来娱乐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世界、人生,得到心灵的成长。成长的迷茫,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自己最初的写作,不仅源自表达的冲动,或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抚慰,是为自己年少时未曾看透的问题找寻答案;如今的写作,渐渐让自己看到它独特的存在的价值:用笔下的文字提供一种声音,一种陪伴,让正在长大的孩子不再孤单与彷徨。她认为,说教是虚弱且徒劳的,更愿意用故事告诉他们:人生路上理所当然布满“问题的丛林”,而所有的少年都曾经“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并且,他们现在活得好好的。因此,你也一定能!
人们对儿童文学普遍低估和误解
一直以来,殷健灵的作品都堪称经典。她的很多作品,要么获奖,要么被翻译成外文,输出国外。 2010年,瑞典引进了殷健灵的多部作品,作为第一个被译介到瑞典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看到的不是自己多么有能力,而是为什么被国外引进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是少之又少。她说,大量引进,少量输出,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并不是因为我们太差,而是和我们长期处于文化弱势等因素有关。我们并不缺少好作品(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一点不逊色),而是缺少文化自信。但是,必须承认,从儿童文学作品总体的视野和品质来看,我们和国外的确存在差距。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哪怕是相似的题材,依然有各自的视角和全然不同的呈现方式。这也是自己在写作中常常遇到的难题。
殷健灵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是与人们对儿童文学普遍的低估与误解有关。套用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的话说:“其实儿童文学也是文学,而且是要求更高的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佳作放到成人文学中也应是一流的作品,但同时又要能让儿童读出真味来。所以,只有当作家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地调集起来,把生命体验浓浓地凝聚到自己笔下,而又能顺着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这才有可能(并非一定,其实很有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总能成功)写出最好的作品来。”我们有那么厚重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那里,那应该是一座富矿。作为写作者,我们需要更多积累,需要更多修炼,自然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音乐的,努力让自己厚实一些,视野更宽广一些,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创作道路上:一个鼓励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当殷健灵回忆起她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首先想到的是阅读,是阅读带给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她说,你无法想象一个写作者可以不读书。持续、广泛、精深的阅读,拓宽的不仅是自己的视野,更是思考的深度。一直以来,阅读也让她实现着自身的成长。
小时候的殷健灵一直是个亲近文学的孩子,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立志当作家,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做“儿童文学”的门类。高二那年,她的习作幸运地获得了《少年文艺》(上海)杂志的“新芽奖”,并到上海参加了颁奖仪式。在那里,见到了非常可亲的《少年文艺》的编辑,还有过去仰慕的作家秦文君、任大星等。在延安西路的那栋老式洋房里,殷健灵第一次感受到了编辑部里让自己喜欢的气氛,和融的、轻松的、愉悦的气氛。她说,这些编辑可能是自己见到的最好的编辑了,他们似乎天生有一种使命,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的作者,培养儿童文学的接班人、后来者,不放过一棵好苗子。
其中有一位叫朱效文的诗歌编辑,在殷健灵以后的文学之路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他本身也是一位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认识朱效文之前,殷健灵从来没有学写过诗歌,而朱效文却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他认为殷健灵适合写诗,请她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参加他们的中学生诗歌征文。朱效文还曾在病中给殷健灵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看似普通,却让殷健灵心底泛起层层涟漪,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勇气。朱效文说:你也许是颗金子,不要掩盖了金子的光芒。
在他的鼓励下,还是高中生的殷健灵尝试了写诗。在高三期中考试后的一个午后,殷健灵轻松地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初的三首诗。三首诗中有两首通过了终审,直到现在,殷健灵还清晰记得朱效文在来信中说的话:“在《少年文艺》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这么长的篇幅发表学生的诗作。”这让殷健灵永生难忘。
对文学编辑来说,这也许是一封普通的鼓励作者的信。而对当时处于前途迷茫的年纪的殷健灵,这信却有着圣旨一般神奇的力量,突然地为她指明了前行的路。当时,殷健灵就预感到,将来的人生也许真的会和写作发生一点关系了。而且,自己要写的是———“儿童文学”。
《纸人》让自己意识到为孩子写作的独特意义
创作于 1999年的《纸人》,对于殷健灵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纸人》的成功也让殷健灵日后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意识到了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纸人》写的是女孩子的“性”,这是很多少儿作家都十分避讳的主题。殷健灵却大胆地以这个主题进行了创作。她说,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有很多人认为有很多“雷区”,是不能触碰的。但是在她看来,儿童文学的所谓“雷区”是个伪命题,儿童文学可以表达一切主题,事实上,也不存在孩子理解不了的问题,关键在于写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形式。因此,女孩的“性”不是不能写,关键是掌握好叙述的面向和如何叙述。正是因为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动,其性的感觉和心理上的异性爱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表现少年性意识的焦点应该是集中在心灵上的细微感受和爱的情感方面。殷健灵认为,这也是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在切入视角和表述方式上的本质区别。对女孩来说,引导她们将身体的发育成熟看做美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爱自己的身体,进而才会珍视生命。而成长,正是在懵懂中疼痛和清醒。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就像朦朦胧胧地爱一个人,也是少女时代美的花朵。只是,每个青春的生命都应该尽情享受那个美好的生命过程,而不要被青春的魔魇吞噬。
殷健灵本人也没想到,这本书竟为她赢得了第一批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即便在长大后依然念念不忘当时她带给他们的“震撼”,并因此影响和抚慰了他们的成长。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殷健灵真正意识到为孩子写作的独特的意义。
与其说《纸人》给殷健灵带来成功,不如说让她的写作之路更加宽广。自此,殷健灵的作品几乎都以成长和温暖为主,关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困惑成了她创作的主题。她说,文学本没有实用功能,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阅读不仅是用来娱乐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世界、人生,得到心灵的成长。成长的迷茫,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自己最初的写作,不仅源自表达的冲动,或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抚慰,是为自己年少时未曾看透的问题找寻答案;如今的写作,渐渐让自己看到它独特的存在的价值:用笔下的文字提供一种声音,一种陪伴,让正在长大的孩子不再孤单与彷徨。她认为,说教是虚弱且徒劳的,更愿意用故事告诉他们:人生路上理所当然布满“问题的丛林”,而所有的少年都曾经“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并且,他们现在活得好好的。因此,你也一定能!
人们对儿童文学普遍低估和误解
一直以来,殷健灵的作品都堪称经典。她的很多作品,要么获奖,要么被翻译成外文,输出国外。 2010年,瑞典引进了殷健灵的多部作品,作为第一个被译介到瑞典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看到的不是自己多么有能力,而是为什么被国外引进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是少之又少。她说,大量引进,少量输出,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并不是因为我们太差,而是和我们长期处于文化弱势等因素有关。我们并不缺少好作品(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一点不逊色),而是缺少文化自信。但是,必须承认,从儿童文学作品总体的视野和品质来看,我们和国外的确存在差距。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哪怕是相似的题材,依然有各自的视角和全然不同的呈现方式。这也是自己在写作中常常遇到的难题。
殷健灵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是与人们对儿童文学普遍的低估与误解有关。套用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的话说:“其实儿童文学也是文学,而且是要求更高的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佳作放到成人文学中也应是一流的作品,但同时又要能让儿童读出真味来。所以,只有当作家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地调集起来,把生命体验浓浓地凝聚到自己笔下,而又能顺着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这才有可能(并非一定,其实很有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总能成功)写出最好的作品来。”我们有那么厚重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那里,那应该是一座富矿。作为写作者,我们需要更多积累,需要更多修炼,自然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音乐的,努力让自己厚实一些,视野更宽广一些,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作家荐书
http://m.xhsmb.com/20130705/my_images/C04%20%E4%BD%9C%E5%AE%B6%E8%AE%BF%E8%B0%88.xml_data_image-3_new.jpg |
http://m.xhsmb.com/20130705/my_images/C04%20%E4%BD%9C%E5%AE%B6%E8%AE%BF%E8%B0%88.xml_data_image-4_new.jpg |
http://m.xhsmb.com/20130705/my_images/C04%20%E4%BD%9C%E5%AE%B6%E8%AE%BF%E8%B0%88.xml_data_image-5_new.jpg |
《杨柳风》,格雷厄姆著,杨静远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推荐语:“缺乏心灵复苏能力的成年人,是一个灵魂渺小的庸人”,这本书或许可以令你避免成年后走向“庸人”的命运。
《爱的艺术》,弗洛姆著,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月
推荐语: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很多道理,成年后也未必懂得,若是年少时就能习得,恐怕日后也能免受许多为爱煎熬的苦痛。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著,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0月
推荐语: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
弃?每个人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