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纯真记事簿儿童文学真生命刘绪源文化 |
分类: 他人评说 |
——读殷健灵《纯真记事簿》有感
刘绪源
殷健灵的系列短篇《纯真记事簿》终于结集出版了,我很为之高兴。这组小说,从开始创作到陆续发表,我一直关注。因为我觉得,这将是超过她近期作品和以往作品的一本新书,她把自己的真生命调动起来了,也把自己的才华激发出来了。
对于儿童文学创作,人们(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成人文学作家)常有误解,以为那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因为儿童要求不高,只要作家放下身段,浅浅地说出点故事,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先前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类似是而非之说,这是把创作与“哄孩子”混为一谈了。其实儿童文学也是文学,而且是要求更高的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佳作放到成人文学中也应是一流的作品,但同时又要能让儿童读出真味来。所以,只有当作家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地调集起来,把生命体验浓浓地凝聚到自己笔下,而又能顺着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这才有可能(并非一定,其实很有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总能成功)写出最好的作品来。殷健灵已出版过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了,我以为她过去写得最好的还是散文,以及那些带有散文性质的小说,这些作品大多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基础,并伴以真切、朴素、雅淡的抒情。她最早是以诗人身份走上文坛的,她的第一本书就是儿童诗集,所以对诗情、意境,始终有由衷的神往。她在参加工作并读完硕士后,为使创作更有深度,又去修了一门心理学课程,此前在写作中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奥秘已极关注,并常作深度的发掘(如在成名作《纸人》中就有这方面的探索)。前两年,她一气写了六本带有童年生活记事性质的书,它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实感人的品味,但因为追求一种纪实风格,故事性不强,人物大多是单线的、独立的,就像一幅幅素描,未能交织成有戏剧性的更为复杂的生活场景。而在这本《纯真记事簿》中,她把上述的优长之处全都激发出来、集中起来,又把真实的深刻的记忆编织成一组组具有戏剧效果而仍不失纯真的作品,这就使作品审美涵量陡增,既能抓人又能感人,既有真切雅淡的儿时生活质感,又有余味不尽的诗意。所以我感到,这可能是她最好的一本创作。
我们来看一看书中第一篇《薄荷糖》吧。光看故事大概,也许会觉得这一类题材写过的人不少了,但真正读进去,会发现它不一样,这不一样中就有作者真实的记忆和体验。它写中学女生们对青年男老师的悄然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慌慌张张的,莫名所以的,没有目的的。这是不少相似年龄的少女们所没法回避的一段心理奥秘,作者将它写出,并努力追求别林斯基说的“真实到令人害羞的程度”那种境界。作品中的一个高潮,是女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日记被妈妈动过了,妈妈一定偷看了日记,她的压抑和苦恼的心情正没处宣泄,这就全转向了妈妈,她对妈妈大喊大叫,还当场把日记撕得粉碎。这以后,她走出了危机,渐渐敢于直视那位青年教师了,生活和心情也开始回复自然。十二年后,她已经成了电台的一位名主持,忽然听说已当了校长的 那位老师病了,是绝症。她赶紧赶到医院看他,他们平静地回忆当年的学校生活。老师还说,很爱听她主持的音乐节目。这么多年,她在播节目时,常常会想:老师会在听吗?她不会再向老师诉说当年的心思,永远不会说了,但她知道,那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样的作品,有隐秘的回忆,有散文的真切之美,有戏剧性的故事交织和凝炼之美,有复杂难言的心理宣泄,也有诗的不尽回味。它感人,也让我们懂得了对生活和美的珍惜。
希望作者能好好总结这一段创作的成功经验。也希望更多作者从中了解创作之难、之苦、之美、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