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杂志问答
1..新作文:您怎么会想到出《听见萤火虫》《画框里的猫》《纸人》三本美绘本呢?
殷健灵:这三本书属于旧书重出,体裁不同,分别是散文、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它们都得过一些奖,这回,它们全都拥有了不一样的面貌。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插画家,赋予了它们或柔美、或明艳的色彩。其实,书像人一样,装扮不同,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比之旧版本,这次的新版实在是美了很多。
2. .新作文:在您的贴吧里,有读者作了这样一个调查:如果《纸人》拍成电影,谁适合演苏了了。大家的回答很细致,甚至说到了具体的长相。您想过把《纸人》拍成电影吗?您心目中的苏了了又是怎样的形象?
殷健灵:《纸人》是我的心灵之作,问世12年来,受到了众多女孩子和女性读者的喜爱。她未必能博得大众的关注,但在喜爱她的读者心中却留下了震撼、深刻的印象。拍出影视版的《纸人》也是一些读者的愿望。其实,我早已经写成一个《纸人》电影剧本,并且获得了上海市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资助,这些年,也有一些影视机构在接洽,但真正搬上荧幕,长路漫漫。因为拍电影,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并不是作品本身就能决定的。
3. .新作文:前段时间《甄嬛传》热播后,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嫁人要嫁温太医,成功需要崔槿汐。”在成长阶段,谁都想像苏了了一样,有一个像丹妮那样的“青春摆渡人”,让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更清晰,更快乐,更明白。那么作为一个正在成长路上的少年,如何寻找自己的“丹妮”呢?
殷健灵:成长本身是孤独的,因此才会有假想中的“丹妮”。现实中的“丹妮”,
可能是你心灵相通的伙伴,是爱你的父母家人,也可能是了解你的师长,或者,就是你内心的另一个坚强的声音,是你成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有一个最最可靠的陪伴,那就是书,一本好书便是一个成熟睿智的声音,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让你孤独的精神世界丰饶起来。
4. .新作文:在青少年文学之后,去年您出版了幼儿文学《甜心小米》,反响很好。这算是一个创新和跨度吗?接下来会有哪些方面的创作呢?
殷健灵:《甜心小米》是我的首部幼童成长小说,是我个人创作生涯的新尝试。之前,我写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传记,写过现实、幻想和历史题材,为幼儿写作却是第一次。我希望《甜心小米》能不同于那些以搞笑、玩闹吸引孩子的同类作品,而是能融入真生命的体验,能触碰到心灵深处,让小小孩也能体会到真正的文学之美。我在实践自己审美和艺术理想的同时,对读者的反应并没有把握。但是,《甜心小米》出版后,受到了业内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这些评价中,我特别看重小小孩的反应。他们给了我信心,幼小的心灵同样能体会到文学之美。这更加坚定了我之前一直秉持的创作理想。目前,我已经完成了《甜心小米》续集,今年10月就会面世。
至于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我是一个听从心灵召唤的写作者,不会给自己规定工作量,也不会重复自己。我只写真正打动我的故事,能激起创作欲望、能自我挑战的题材,可遇不可求。但我很幸运,灵感时常在适当的时候光顾我。目前酝酿中的有两个题材,分别是现实和历史的。
5. .新作文: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从构思、创作到修改、读者反馈,您最享受的是什么?最纠结的又是什么?
殷健灵:最享受的当然是灵感来临时,犹如神助。创作过程是一个很神秘的过程,故事在写作者心中盘桓已久,它便获得了生命,会自我生长。整个写作过程都很享受。当然也有瓶颈,那是故事的生长发生了阻滞,没关系,就等等吧,给这棵故事树修剪一下,停顿一下,它多半会缓过气来,继续生长。
至于读者反馈,每部作品自有它的命运,读者也分很多层次。我的小读者多半是忠诚的文学爱好者,有一定文学素养、情感丰富的孩子。只要我在作品中投入了真诚,只要能拨动那一端一部分读者的心弦,我便满足。
6. .新作文:您的写作风格典雅、宁静、唯美、细腻、真诚,这与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殷健灵:文如其人,用在我身上大概合适不过。有读者说,通过我的文字,能看到我的心。我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
7. .新作文:您的贴吧读者自称“精灵”,说您是“最不糊弄”作家,并说这是贴吧精灵的共识。您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殷健灵:一个写作者,重要的是诚意。很欣慰,读者体会到了我的诚意。
8. .新作文:您被称为“成长知己”和“精神摆渡人”,在您的作品中也是关注女孩子居多,你的心灵成长小说系列陪伴无数女孩长大。那么,在你心目中,一个理想女孩子是什么样的?
殷健灵:28岁时,我曾经在《纸人》创作手记里这样写:“我并不满意自己的少女时代。如果让我从头来过,我会是什么样的?我曾经不止一次自问。——我会更张扬天性;我会勇敢地表达我需要爱;我会剔除束缚做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我会问我想问的看我想看的说我想说的,痛痛快快地道出困惑无望和失落……我知道,自己曾是那样的封闭压抑,尽管那时的我看上去常常充满阳光面带微笑。我还知道,现在正成长的少女也像我当年那样徘徊着,有时她们未必知道,有时她们知道了却不懂得自救。我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但是我和她们一样拥有过青春的生命,我们的生命灵犀相通。我并不想承担什么使命,只是想表达深藏在心底的对生命的挚爱,而所能采用的方式,也许只有诉诸文字了。”
到现在,我的想法仍旧没有改变。并没有理想女孩的唯一模式,最重要的是修炼一颗向善、向美、向真的心,同时保持心灵的自由。即便长大了,也能保持知性、纯美,以及柔软的爱心,有着莲花一般的清气。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女性的存在而更加可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