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7·少年夏之秋》后记

(2009-05-16 22:15:28)
标签:

上海

孤岛少年

后记

文化

分类: 写作记

谢谢博友们的意见,书名最终定下《1937·少年夏之秋》。

贴一篇后记在这里,也算创作手记。

后记

殷健灵

 

 

对我来说,写作犹如幸福而艰辛的探险,登山无疑比走平地来得有意思。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成功或不成功,都是一种累积。写这部小说,也是出于这种“自私”的想法。

小说的灵感源于一个听来的故事。抗战时期,一个自以为资质平庸的少年,受到年轻女国文教员的鼓励,重新发现自己,并且对女教师产生纯洁而美好的情愫。在战乱中,他依旧享受着青春生命带给他的悸动与向往。但是变故突然发生,女教员当着学生的面被敌伪人员带走,从此杳无音讯,少年再也没有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直到……这个离奇而温情的故事,立即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故事起承转合,直至出人意料的结尾,似乎注定就是一个好小说的素材。 但是,这点素材不足以化作一个像点样子的小长篇,但它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领我回到七十多年前的时空。

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女孩或少女,她们住在城市或者乡镇,并且活在当下,至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群。那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但这回,我直觉要写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生活在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身处乱世,遭际曲折艰辛。我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而少年,他成长中的灵魂处于可变的状态,内在的不确定、摇摆与外在环境的倾斜、混乱,这两股力量纠缠在一起,将构筑一个好看的故事内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大量的史料里寻找那个年代上海的踪迹,也向老人讨教。大至当年的新闻事件,小至拗口的路名、零碎的小道消息、风俗小吃、街头风景、生活细节……我尽力让自己熟悉和沉入,通过文字和图片,但终是无法亲手触摸的隔膜。因此这部作品,更可看作是一部“伪纪实小说”,她承载了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当下的儿童少年小说应该有一些新鲜的面目,不仅仅是校园内外、家长里短、幽默调侃、温情朦胧、忧郁缠绵,她还可以更宽广一些、厚重一些、旷达一些。

我在查找资料时,阅读到一段当年的重要新闻: 1937814日下午,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第二天,一枚炸弹误落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门前十字路中心交通指挥亭,造成四百余人死伤。所配照片形状之惨,令人发指。这一场惨剧将改变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命运?炸弹落下,充满偶然,新闻背后又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人世故事?

少年夏之秋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来到我的面前,之前的故事雏形只是缩减到小说中的一小部分,夏之秋有了自己的命运走向。这个12岁的男孩一瞬间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命运的炼狱,投入到云诡波谲的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他被冲往生活的谷底,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支撑他的是梦想、豁达和爱……

这部作品于2008228动笔,6月写成初稿,20091月修改完成。前后大致历时一年。待到正式出版,又差不多半年。

我给小说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读者都是续写者。正如生活从来不会画上完美的句号,站在今天,我们无法看清明天的样子。

夏之秋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夏之秋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它的乖戾,它的温存和美好。

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过我启发与帮助的诸位亲朋。

创作之初,耄耋之年的任溶溶先生寄来长信为我详尽介绍他亲身经历的孤岛上海,令我感动备至;长期担任我责编的颜小鹂女士曾和我有过多次有益的思想碰撞;小友Winifred在紧张的备考前夕用相机寻找和小说有关的上海影像,为插画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未曾谋面的画家樊嵘用细腻感性的画笔让小说中的一切变得真实可感。

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

                                                 2009516晚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