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7年02月27日]转贴winifred的评论:读《短信》

(2007-02-27 10:55:06)

看了这篇文章想到一句英文,this is the begin and the end.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但是给那个收到短信的人带来什么呢?又给那个发出短信的人留下了什么呢?

 

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不愿意看到一些周围的变化,不在乎周围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一系列现象看似非常寻常并且似乎是毋庸质疑的。都市的繁杂和混乱现代文明的模棱两可充满诱惑和陷阱的世界总是让人充满戒心和抵触的。也许正是那些 陌生人往他的手机上发各种各样的短信,不管是广告、打折信息,还是各种新闻简讯。觉得那都是一种强迫性的单向给予,全然不管接受者是什么心情。”“他并不能阻止短信蜂拥而来,学生的、朋友的、商家的、保险公司的、银行的……‘到了节日前夕,那几乎是一种灾难了。’”使得他自然形成了一个模式就是:陌生短信是不必关心只需要删除的。

故事通常是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就是难以预料的。鲁迅说什么来着?“无常”。

 

“他”在家里可能是个称职的丈夫优秀的爸爸,在工作中可能是个有领导力的决策者,能够影响大局的发言人。难免会遇到太多人,即使是擦肩而过的,甚至是“他”连眼皮都没抬过对视的人。但是他们中的一个或者一些却记住了“他”,因为你给他们带来的一些你自己都未曾感觉到的影响力。这跟阅读一本书,遇到一个非常棒的人生导师,听到一曲音乐,审视一幅画或照片对一个人所带来的冲击力有某种相似之处。

这样的话题不免会带到什么“公众人物的责任”这样的狗屁讨论。可又知道事实上没一个不那么“公众”的“个体”一样面对这样的责任。

但是受到这样一些震动的人也许也是需要倾诉的,当他/她有这样倾诉需要被理解的需求的时候。自然而然第一个想到的是对自己不了解甚至是陌生的人。“因为不了解才会有倾听的欲望。”他/她的潜意识里是这么觉得的。并且对方又是那么可能理解自己的曾经对自己有过那样影响的人呢。当然这是需要诉说人的IMAGINATION。不能解释成是想象,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不指望回复的人几乎是没有,再没有希望的事情在人这种生物的心里都是心存侥幸的。虽然他们不承认这点。

 

也许人就是这样,“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只有盲人才能认识到能见光明的幸运。也许不珍惜已经拥有的,想得到还没有得到的是人的特点,但是在光明的世界里只把视觉用做一种方便的工具,而不是丰富生活的工具,这是令人多么遗憾的事情啊。”海伦凯勒说。

习惯,是一种默认的习惯,不想不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似乎就是一个“看不见”的理由。这个不坏,当美国人二战时研究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非但要排除战争的因素,而且必须屏弃自己从小长成的美式思考。因为日本人从来就不是这么想的。

让我想到这个的是这个无声的结局,“他”会不会后悔呢,会不会遗憾呢?

原来应该是举手之劳就能给对方带来如此安慰的,但是连手指都懒得动一动会不会内疚呢?

“也许她从没奢望过我给她回复呢?万一回复反而不怎么妥当呢?”没有那么多的假如,为什么就不去做呢?当考虑了那么多的“也许”犹豫了那么长时间的“假如”之间。

“太谢谢您!这是我收到的最重要的安慰!”对方的回复马上来了。这次,他没有回。

这的确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往往人会思考的是那个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反应和行动的“他”带来什么。而却忽视了给那个发出短信的人留下了什么实际上同样重要。一个美国教室的教育是这样的,当老师给学生讲述个人的力量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走上讲台提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由人组成的“金字塔”。意思是“爱”是这样来传递的,发散的传递。当“她”诉说没有回音的时候,可能“她”将心灰意冷。但是一定的是“她”也将“没反映”?还是正因为“她”有过这么一个石头落水没音训的经历以后反而特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灵索求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的。但这个问题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关于“爱”的“金字塔”的问题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