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
直面的勇气
——读简平《阳光校园拒绝暴力》
殷健灵
记得简平在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的时候,曾在电话里“抨击”我:儿童文学作家如你,尚且意识不到校园暴力之严重性,可见中国的儿童文学太单薄太软弱了!
简平是一位资深记者,也热衷客串儿童文学。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小说和散文,但我在内心里,更愿意认同他为一个记者。他拥有一个优秀的记者所需要的秉赋,充满了生命激情,热爱正义、情感赤诚、目光敏锐、下笔泼辣。在目前的儿童文学界,恐怕也只有他,有如此胆识和魄力来直面这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暴力——那一丛丛开放于菁菁校园边缘的毒罂粟。
不知是何原因,近年的儿童文学逐渐疏淡了报告文学这一样式(印象中,只有孙云晓、张引墨的《书包里的黄玫瑰》因其题材的敏感性——中学生性行为访谈报告,而引起波澜), 更多的作家热衷于校园里的小故事、小情调、小感情、小意思,有多少人能够扎扎实实地去关注一些直面现实的题材,并于作品中投注了真生命与真激情呢?
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往往后者才更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因其真诚、贴近、朴素、自然。因此我能理解简平为何要选择这种非虚构的形式,来真实地呈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这些事件,曾经在无意中滑过我们的视野,你或许不以为然,而真正的恐怖与可怕,就潜藏于我们这种想当然的不以为然中。
他在织就一张网,这是一张结构紧密的网。 从校园暴力的主题生发开去,涉及了学生被虐、女生施虐、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从受害到施暴者的转变、教师暴力行为、校园暴力文化、学校对待暴力的态度八个层面,这张网越收越紧,让读者在呈示的事实面前,心猝然收紧,并且沉思与反省。不是简单地铺陈事实,而是在事件与事件之间,环环相扣地串起有机的锁链,将问题引向纵深。
原先,它们都是散落于媒体报章的鳞片,星星点点,不被人重视。在更多时候,它们只是供人饭后消遣的“社会新闻”,而在这里,借助于作家小说家的笔法,它们被串拾起来,让我们听到了良心的叩问、受虐的青春在黑暗中的呼喊。
我震撼于书中的种种叙述:被同室女孩火烧下身的小兰、饱受“软暴力”摧残而寻短见的周晓萌、残忍杀害同学的15岁少女付春燕、在同学冲突中用稀释硫酸泼向对方和围观者的陈淇……拨开血腥的暴力表面,作者在向社会与教育环境发问:如何正视因教师人格偏差而对学生造成的侵犯?谁来给青春飘摇的孩子更多的心理安慰与辅导?在校园暴力中,旁观孩子因何“集体失语”?有谁来规范日益泛滥的暴力文化?……当我们习惯了麻木,还有谁能发出真实的声音?
我要说的是,面对校园暴力等一系列灰色问题,人们一般只从自身或从家庭中去寻找根源,而不从更广阔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找问题。而简平的这本书,其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从更广大的文化立场和心理立场去考察自己的生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这是一部非虚构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如说,这是一部提供了大量真实信息,展示了一个真实世界的文本,其社会学意义远大于文学的意义。
《阳光校园拒绝暴力》 简平著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