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篇:曾经辉煌的“黄老二”
(2023-10-12 19:13:36)
回眸篇:曾经辉煌的“黄老二”
篇首语:当我进入古稀之年后,有时一种忆旧情结突然袭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经过一番收集整理,便有了此篇拙作,以飨文友。
黄石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矿冶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一个个工矿遗址述说着昨天的矿冶故事,见证了黄石这座工矿城市曾经的辉煌。
由于大自然的恩赐,丰富的矿产资源,使黄石市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采掘冶炼工业,使得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接续发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不仅成为鄂东南重要的原材料基地,而且其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细心的人们会观察到,有“黄龙、黑龙、灰龙”助推黄石经济如巨龙腾飞,使她一举成为全省闻名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佼佼者,号称“黄老二”。
人们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期间,国家把一些重工业项目投资黄石,使得这座城市经济建设如虎添翼,如火如荼,涌现出像大冶铁矿、铜山口铜矿、袁仓煤矿、胡家湾煤矿、大冶钢厂、大冶有色、华新水泥、湖北省拖拉机厂、锻压机床厂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企业,来源于本地的一首儿歌《小燕子》,就是描述当时黄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其实,“黄老二”的名号不是随意喊出来的,而是有事实根据的。请看有关媒体公布的一组榜单:从建市到2008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历史不会忘记,北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等)、北京亚运村、三峡大坝、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上所有大桥所用的水泥几乎都来自于华新水泥厂;中国制造的飞机、火箭、卫星上所用的精密部件都有着大冶钢厂生产的特殊钢……
毋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该归功于英勇奋斗的全体黄石人民。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克难攻坚,砥砺前行。是他们再接再厉,接续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全方位转型,重新找回“黄老二”的位置,继续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致力于新型工业化和民族复兴!
篇后记:1990年9月1日,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我之所以选择到南方“工业重镇”黄石,因为我很早就知晓,黄石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工矿城市。于是,黄石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故了解和宣传黄石,是我应尽的职责。缘于此,转业若干年后,我与市外事办的陈敬国先生,共同创作了一部电视专题片《走进黄石》(并制作成光碟),得到黄石电视台领导及专题部的大力支持,在中央四套节目用中英文向全世界播放。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