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篇:遥忆回乡“知青”路
(2023-03-25 07:55:20)
叙事篇:遥忆回乡“知青”路
篇首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这一辈从黄梅二中首届高中班毕业。回首我们回乡“知青”所走过的路,可谓是曲折而狭窄,坎坷而艰辛……
在那个年代
当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时
“读书无用论”思潮会重新泛起
与此同时
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我们出生在农村的孩子
本来进校读书的不多
而女孩子读书则更为罕见
那时的文化教育
不象现在这么普及
上个初中都不容易
读个高中则是廖廖无几
出个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天下慕向之
轮到我们读罢高中时
时值“文革”期间
高考一度被中断
只有乖乖的返回农村
被人们唤作回乡“知青”
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
谁都没有想到
命运就这样作弄我们回乡“知青”
”没有树高
没有花香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正是那个年代
我们回乡“知青”境遇的写照
在生产力低下
物资匮乏的年代
城里人
乡下人
判若两人
中间横着户籍这一条鸿沟
形成明显的城乡差别
城里上山下乡的“知青”
一些调整措施出台
回城风
招工潮
保送生
条条都是阳光大道
即使他们和农村孩子一样
不能参加高考
但是有商品粮户口这张王牌
一样地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躺在父母的怀抱里睡大觉
衣食无忧
多么的美好
这正是
这好那好
不如商品粮户口好
而我们生在农村的回乡“知青”
面前摆放的是一条
曲折而狭窄的乡村小道
小时候
我们在放学后
要去拾粪割草放牛
长大以后
我们要去田头地间
学习干些农活
犁田耙地种庄稼
风里来
雨里去
一身汗
一身泥
长年累月
面朝黄土背朝天
生活在天地之间
父辈们指望着我们
好好读书跳出“农门”
而我们念完了高中
依旧是拿起锄头铁耙锹
若想走出农村
那简直就是在朗诵李白的诗篇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那么难
难在户籍管理二元分割
造成了许多事实上的不公平
那个年代
我们回乡“知青”
参加高考无门
继续深造无望
即使报名参军
名额相当有限
即使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机会也是少的可怜
即使复员后参与招工
多数人照样无缘
记得当年有一个名词
叫做“半边户”
就是依托读书学习
有机会走出黄土地的那些人
有了工作
有了工资
而此时的他(她)
爱人小孩户口都在农村
(亦称‘“工干属”)
家中的日子
比农村其他的人过的殷实
这可是农村
出人头地的一等村民
让人称羡不已
这种情况只是个案
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
客观性原则就是这样
出生不由己
自呱呱落地后
一开始就输在起路线上
即使成为一个高中生
面前只有一条路
依然是回乡务农
最好的待遇是当个民办教师
等待着有一天纳编转正
即使后来有极少数人“洗脚进城”
依然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比例
踏着父辈泥泞的路继续前行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命运把这些人
一辈子拴在农村
等到年纪大了
打破了户籍藩篱
就业的选择性已经没有了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又没有多少人
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一辈子修理地球
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农耕文化的传承人
男耕女织
岁月悠悠
如今
我们这一辈回乡“知青”
年已从心
鬓已染霜
人生的积聚
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走过了沧桑岁月
最能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我们尝过了五味杂陈
最懂得知人冷暖
乐于奉献
在助力打造“希望工程”中
已成为儿孙们“最受欢迎旳人”
篇后记:敝人用回乡“知青”一词,主要是以示区别于下放“知青”,他们的家在城里。当年他们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他们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练红心。
在那个年代
当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时
“读书无用论”思潮会重新泛起
与此同时
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我们出生在农村的孩子
本来进校读书的不多
而女孩子读书则更为罕见
那时的文化教育
不象现在这么普及
上个初中都不容易
读个高中则是廖廖无几
出个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天下慕向之
轮到我们读罢高中时
时值“文革”期间
高考一度被中断
只有乖乖的返回农村
被人们唤作回乡“知青”
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
谁都没有想到
命运就这样作弄我们回乡“知青”
”没有树高
没有花香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正是那个年代
我们回乡“知青”境遇的写照
在生产力低下
物资匮乏的年代
城里人
乡下人
判若两人
中间横着户籍这一条鸿沟
形成明显的城乡差别
城里上山下乡的“知青”
一些调整措施出台
回城风
招工潮
保送生
条条都是阳光大道
即使他们和农村孩子一样
不能参加高考
但是有商品粮户口这张王牌
一样地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躺在父母的怀抱里睡大觉
衣食无忧
多么的美好
这正是
这好那好
不如商品粮户口好
而我们生在农村的回乡“知青”
面前摆放的是一条
曲折而狭窄的乡村小道
小时候
我们在放学后
要去拾粪割草放牛
长大以后
我们要去田头地间
学习干些农活
犁田耙地种庄稼
风里来
雨里去
一身汗
一身泥
长年累月
面朝黄土背朝天
生活在天地之间
父辈们指望着我们
好好读书跳出“农门”
而我们念完了高中
依旧是拿起锄头铁耙锹
若想走出农村
那简直就是在朗诵李白的诗篇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那么难
难在户籍管理二元分割
造成了许多事实上的不公平
那个年代
我们回乡“知青”
参加高考无门
继续深造无望
即使报名参军
名额相当有限
即使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机会也是少的可怜
即使复员后参与招工
多数人照样无缘
记得当年有一个名词
叫做“半边户”
就是依托读书学习
有机会走出黄土地的那些人
有了工作
有了工资
而此时的他(她)
爱人小孩户口都在农村
(亦称‘“工干属”)
家中的日子
比农村其他的人过的殷实
这可是农村
出人头地的一等村民
让人称羡不已
这种情况只是个案
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
客观性原则就是这样
出生不由己
自呱呱落地后
一开始就输在起路线上
即使成为一个高中生
面前只有一条路
依然是回乡务农
最好的待遇是当个民办教师
等待着有一天纳编转正
即使后来有极少数人“洗脚进城”
依然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比例
踏着父辈泥泞的路继续前行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命运把这些人
一辈子拴在农村
等到年纪大了
打破了户籍藩篱
就业的选择性已经没有了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又没有多少人
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一辈子修理地球
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农耕文化的传承人
男耕女织
岁月悠悠
如今
我们这一辈回乡“知青”
年已从心
鬓已染霜
人生的积聚
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走过了沧桑岁月
最能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我们尝过了五味杂陈
最懂得知人冷暖
乐于奉献
在助力打造“希望工程”中
已成为儿孙们“最受欢迎旳人”
篇后记:敝人用回乡“知青”一词,主要是以示区别于下放“知青”,他们的家在城里。当年他们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他们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练红心。
前一篇:癸卯年:回乡偶作
后一篇:仰慕篇:永远的“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