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篇:红薯的“自白”
(2023-02-06 11:05:04)
拟人篇:红薯的“自白”
篇首诗:红薯是从域外引进的农作物,因之学名为“番薯”。
我叫红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颇多,
毋须赘述。
我是“舶来品”,
称之为“番薯”。
明万历年间陈益,
看到我是一种,
既高产,
又适应性强的,
粮食作物,
为广辟粮源,
将我引进栽种,
此人功不可没。
有人将我的形状,
及习性,
形象地描述为,
块根大如拳,
皮色朱红,
心脆多汁,
生熟皆可食。
产量又高,
广种耐瘠。
我全身都是“宝”:
块根可作主粮,
根茎叶可作优质饲料。
我有两大“优点”:
其一是长寿食物。
明代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甘薯补虚,
健脾开胃,
强肾阴。
并说海中之人,
食之长寿。
中医视我为良药。
我富含胡萝卜素,
食用纤维,
糖和蛋白结合物质,
钾,
抗癌物质。
其二是救荒食物。
我不仅耐瘠,
而且耐旱,
旱涝保收,
帮助人们度过饥荒。
我没有一点脾气,
人们挖地窖收藏,
晒干成薯干存放,
以备青黄不接时食用。
由于我太好打发,
人们习惯地,
将我呼作“红苕”。
似乎有些被贬的味道,
听起来,
心里蛮不舒爽。
但转念一想,
我对人类的贡献,
还是大大的,
我愿作这样的红苕(“傻子”)。
说明:敝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都是靠吃红薯度过荒年的。记得在那个年代青黄不接来临之际,家父总是拿着家里的土布,到黄梅上乡独山镇和江西瑞昌县等毗邻地区去兑换红薯干,以作全家人备用的主粮。
附:咏红薯
——刘福成
红薯一身皆为宝,
非常时期救百姓。
茎块熟生能充饥,
多余想法深加工。
叶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赐众生,
祖孙三代承恩情。
我叫红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颇多,
毋须赘述。
我是“舶来品”,
称之为“番薯”。
明万历年间陈益,
看到我是一种,
既高产,
又适应性强的,
粮食作物,
为广辟粮源,
将我引进栽种,
此人功不可没。
有人将我的形状,
及习性,
形象地描述为,
块根大如拳,
皮色朱红,
心脆多汁,
生熟皆可食。
产量又高,
广种耐瘠。
我全身都是“宝”:
块根可作主粮,
根茎叶可作优质饲料。
我有两大“优点”:
其一是长寿食物。
明代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甘薯补虚,
健脾开胃,
强肾阴。
并说海中之人,
食之长寿。
中医视我为良药。
我富含胡萝卜素,
食用纤维,
糖和蛋白结合物质,
钾,
抗癌物质。
其二是救荒食物。
我不仅耐瘠,
而且耐旱,
旱涝保收,
帮助人们度过饥荒。
我没有一点脾气,
人们挖地窖收藏,
晒干成薯干存放,
以备青黄不接时食用。
由于我太好打发,
人们习惯地,
将我呼作“红苕”。
似乎有些被贬的味道,
听起来,
心里蛮不舒爽。
但转念一想,
我对人类的贡献,
还是大大的,
我愿作这样的红苕(“傻子”)。
说明:敝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都是靠吃红薯度过荒年的。记得在那个年代青黄不接来临之际,家父总是拿着家里的土布,到黄梅上乡独山镇和江西瑞昌县等毗邻地区去兑换红薯干,以作全家人备用的主粮。
附:咏红薯
——刘福成
红薯一身皆为宝,
非常时期救百姓。
茎块熟生能充饥,
多余想法深加工。
叶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赐众生,
祖孙三代承恩情。
前一篇:醒世篇:不一样的人生
后一篇:名城篇:秀美苏州多妖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