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那年那月那时光
(2023-01-30 17:15:15)一一谨以此文纪念黄梅二中首届高中班毕业五十周年
在黄梅戏的发源地,
有一座办学历史悠久,
建校117年的高中学堂。
处乡村而不闭塞,
近街市而不喧嚷。
西连孔垄古镇,
东依“雷池”水乡,
北倚交通干线,
南临“鄂东秦淮河”东港。
翩翩柳枝舞,
袅袅钟声扬。
港边晨读,
书声琅琅,
如吮吸甘泉,
似沐浴阳光。
这就是我们的母校,
全省闻名的黄梅二中。
“黄冈市示范高中”,
我们的母校大名远扬。
这里校园环境优雅,
教室明光烁亮,
是莘莘学子,
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亲爱的母校,
是您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帮我们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亲爱的母校,
是您为我们遮风挡雨,
让我们茁壮成长。
穿越时空隧道,
多少高考学子,
在这里圆梦,
从这里启航。
步入高等学府,
实现心中理想…
不能忘,
怎能忘?
1972年12月底,
作为首届高中毕业生,
有幸成为母校的“长子”,
我们倍感荣耀,
倍觉荣光。
但“遗憾”的是,
在“文革”期间,
高考一度被中断。
当初的踌躇满志,
立马变成“一枕黄粱”。
我们求学无门,
深造无望。
于是乎,
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
到部队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追求和时尚。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全国涌现出,
像董加耕、侯隽、邢燕子等,
知识青年先进榜样。
扎根农村志不移,
战天斗地当闯将。
成为红极一时的年轻“明星”,
成为顶礼膜拜的青春“偶像”。
鼓舞和激励着,
一批又一批“知青”,
意气风发,
斗志昂场,
广阔天地炼红心,
在苦难中铸造辉煌。
不能忘,
怎能忘?
五十年前,
教育管理体制已下放。
学生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学文,
我们用过钢板刻写的课本,
散发着乌黑油墨清香;
学工,
我们到过黄梅一机翻砂车间,
感受制模成型技术的妙方;
学农,
我们长途跋涉送肥七里湖,
师生携手并肩办好校办农场;
学军,
我们参加过野营拉练,
站过岗放过哨扛过红缨枪。
那时的学校宣传队,
大唱革命红歌,
演好演活样板戏中,
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那时的校办篮球队,
自力更生建球场,
积极参加全县比赛,
努力为母校争光。
那时的校办试验田,
学习种植技术,
传授嫁接方法,
把课堂搬到田头地边上。
那时的文艺创作组,
用心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
弘扬主弦律,
宣传正能量。
不能忘,
怎能忘?
五十年前,
我们来自孔垄城乡。
同窗两载,
共同成长。
我们一起挑灯夜读,
那时线路远、电压低,
电灯犹如荧火之光。
我们带上煤油灯或蜡烛,
以备断电时之急需,
确保晚自习不能掉“档”。
我们一起忆苦思甜,
一道访贫问苦,
同吃糠粑野菜,
同把“不忘阶级苦”的歌曲吟唱。
我们一起撰写家史、村史,
抨击万恶的旧社会,
揭露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根源,
树立“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
我们的一代恩师,
亦师亦父,
语重心长。
辛勤耕耘,
桃李芬芳。
三尺讲台展风采,
一本教案秉烛光。
亦师亦友,
教学相长。
开门办学,
补短取长。
引领莘莘学子,
德智体全面发展,
将来为祖国建设
贡献青春和力量。
不能忘,
怎能忘?
五十年的酸甜苦辣,
五十年的雨雪风霜。
当年的美女,
皱纹已爬上脸庞,
当年的俊男,
鬓角已染上秋霜。
多少次,
魂牵母校;
多少回,
梦萦东港?
2017年4月初,
230多名学子欢聚一堂。
举办阔别45周年的首聚,
迫忆逝去的美好时光。
出版《难忘岁月》,
作为永久珍藏;
敬立孔圣玉像,
感谢师恩浩荡。
往事如昨,
勾起回想。
一幕幕,
一桩桩,
浮现在眼前,
铭记于心上。
但愿“新冠”疫情早日散去,
让我们把半个世纪的相聚,
变成新世纪的交响。
最后,
我们把由衷之言,
和深深祝福一并送上:
祝恩师长命百岁,
晚景幸福绵长!
祝同窗健康快乐,
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