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是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燕国都城之一,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燕太子送荆轲去刺秦王,都发生在此。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这种建筑形式直至汉代仍很流行,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此种建筑式样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燕下都的夯土台,高大而且数量多,城内外已探明的高台有50多个,其中最高大的“武阳台”宽深110×140米,残高11米,“老姆台”宽深90×110米,残高12米。小型的如“望景台”宽深26×40米。可以想象当初燕下都的雄伟气魄及宫殿建筑的豪华与排场。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
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市民居住区,在东城的西南,中部和东北各部。
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有「虚粮塚」和「九女台」两个墓区,此外还有西城辛庄头墓区和城南丛葬墓区。虚粮塚墓区有十三座古墓,排列为序,地面都有高大的封土。当时燕国利用高大的墓葬封土,假做粮仓,给敌军造成假象,好像打仗多年燕国储粮甚多,显示了燕国的强大,使敌人不敢冒然进攻。这样利用高大的墓葬假做粮仓,因而得名「虚粮塚」。「九女台」墓区是战国中早期墓。通过发掘「九女台」的十六号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陶礼器、铜器和编钟等,从出土器物证明是燕国中早期侯王墓,并曾多次出国展览。为了加强都城的安全,全城筑有宽厚高大的板筑夯土城牆,全长40公里,牆基的宽度除东城「隔牆」宽约20米外,其余约长40米左右。并已发出四座城门。在东城的东、北城牆上突出部位有三处高大的建筑基址,上面有建筑物,是驻扎戍卒守卫都城的设施。经过2,000多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高出地面6、7米宽厚高大的城牆,像黄色的巨龙,蜿蜒曲折地卧伏在都城的四周,成为世界奇观。
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城址内遗存较少。
在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颇为引人注目,但它们究竟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两个土墩台被挖开,发现里面均是人头骨,各有千余个,当时未做深入研究。1996年,又有一个土墩台夯土脱落,显露出一颗颗头骨,据文物部门勘查,这一土墩台面积300平方米,内共有人头骨2000多个。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原均为20至30岁的男性,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应为战国时燕国所遗。已清理出的一部分人头骨上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还插着青铜箭头。如此众多的人头骨堆积在一起,却没有四肢身躯骨架,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
http://s13/mw690/001hFXFBgy71etaKyWo3c&690
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的“战果”。当时燕昭王派乐毅统率燕、赵、魏、韩、楚、秦六国联军征伐齐国,攻下齐国70余座城市,从战场运回大批敌军首级,堆在京城郊外炫耀武功,然后土封夯实。也有专家说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的受害者。其时燕王哙晚年禅位于相国子之,引起内讧,燕国国内大乱。相国子之和太子平进行争斗,大将市被与太子平密谋攻打子之,并与齐国联合攻打子之,哙和子之被杀。当时政局动乱,人心涣散,燕国实力大减,齐国和中山国趁机攻打燕国,燕国大败,这次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的人的头颅埋在一起,因而成为今天发现的人头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