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沽源梳妆楼揭秘——元高唐王阔里吉思及其妻墓

(2016-04-20 09:55:42)

在河北省沽源茫茫的草原上,有一座奇特的古建筑,它坐北朝南,占地面100 多平方米。从远处望去,如同一座高大的蒙古包,而近看又好似欧洲中世的城堡。然而,数百年来,关于它的史以及身份一直是个未解之,并且在上草原演出无数神奇的传说

  几百年来,当地百姓传说王室避暑行之地,太后有一次在此发现头发乱了,便命臣下建一小楼,供其梳,故称梳楼,地方史志上也有记载,至今尚存的迹上留有但在二十世最后一年的深秋,考古学家发现它不是太后的梳楼,而是一个墓上的享堂。

   1999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内部行了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掘,梳楼墓葬的神秘面被初步揭开,是个一男两女合葬墓。一个流了几百年的传说于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梳实际上是蒙古族的葬楼。随着时间的流逝,音的相近,在民便被误传为辽太后的梳楼了。但是,个墓到底是金代的,是元代的?墓中的三位主人究竟是?他是什么关系?一系列疑都无从解答!

  此,已是199911月下旬了,一大雪示着上的冬天已。考古队带腹疑惑匆匆收,他把希望寄托于来年春天。根据考古初步探,梳楼周围还有几十座墓葬,也些墓葬掘完,梳楼墓葬藏的秘密就会大白于天下。

  2000年春天,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梳楼考古没等大地复就重返沽源考古现场

  考古根据梳楼墓葬的掘情况判断,个墓如此恢宏至少是一个王的墓葬,既然是王墓就不止是一座,原来探测时发现的建筑址,有可能都是墓葬,很是一个家族墓地。因此,考古队对楼周围进行了大面掘。

  考古人是在梳楼西部发现了好几处类似梳楼的墓葬,同有惊人的一些发现:碑文,但碑文已破碎成石片。

  些石片上雕刻着蒙文和文,但是,每一块带字的石片只有一两个字,几乎无法拼。考古分析,些字可能是从墓碑上下来的,所以才得如此破碎。考古人员经过细心察看发现些字正是来自于梳楼墓里出土的三石碑。当考古为这是三棺盖,实际上是立在祭台上的墓志,盗墓的人把石碑上的字掉以后,将墓碑扔了梳楼墓坑里回填了。

  有一大的碑文上示了几个字,引起了考古的注意,就是 里吉思敕撰臣么几个字。

  里吉思是什么意思呢?但是旁4个字敕撰臣,也就是皇帝批准、大臣所这简单的四个字表明了君臣关系,也明了梳楼墓葬与一个王朝有关。那么,里吉思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名。循着一思路,考古首先在元史中找答案。

  一里吉思又出问题,一共出三个里吉思来。但个墓主人的年龄应该是在40左右,史上的三个里吉思只有一个吻合。于是,考古人就确定碑文上提到的里吉思很有可能就是成宗的驸马,而他恰恰又是汪古部的首

  里吉思是汪古部族的第四代首元代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的外,是部落首领爱不花的子(其先有一兄,不幸早夭)。其父高唐王不花,身大将功赫赫,其母月烈公主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女儿。据《元史》中记载里吉思性勇敢、武事,尤于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讨论经史、性理、数,日不倦并且在边为庙以祀孔子,表,独用。文才武功都很出众,与一般蒙古族的纨绔子弟是天壤之,在元代族中独他深受皇帝宠爱,少年就身任甘平章、征行省平章等要。他娶两个公主,更是当独一无二: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室是忽必烈次元成宗木儿的女儿牙迷失公主。承了祖辈显赫的身世,不身居高位倍受恩,而且功赫赫。

  公元1297 年,里吉思在平定叛也不干的斗中,以1000 精兵大也不干数万大,从此里吉思威震朝野。元朝的国皇帝忽必烈下令奖赏阔里吉思黄金3 斤、白 1500 斤。因此,成宗皇帝位以后,封授里吉思高唐王。叛王察合台的后代西北,里吉思再三命前往平叛,于伯牙思之地再次以少多、大,俘虏敌将卒数百人。第二年秋天,将合,都认为敌人不可能在冬天攻,惟独他严阵以待,果然人大举进攻,里吉思。于是逐北,深入地,后马踬,遂里吉思被俘之后,叛王其才,欲降之,想把女儿嫁他,并掌兵,以前部里吉思毅然严词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慷慨激昂,不敢逼。 因决不肯降附于海都,哇就命人将他死(1298年)在今天新疆博南。

  就在里吉思去世后的 12 年,也就是1310年,他的儿子大成人,承了汪古部族的王位。安向武宗海山皇帝求,前往新疆恭迎他父体回故里安葬。武宗皇帝批准了安的求,并 19 名将 500 名精兵,前往新疆博寻阔里吉思的骸。史记载,当安找到他父亲阔里吉思的发现死体如生,于是运回故里安葬。

  从梳楼墓葬形制来看,墓主人的身份然非常高,而里吉思,无是在元朝的政治地位,是赫赫功,无疑都具这样的条件。从里吉思家族的史背景看,沽源在金、元期就是汪古部族的地。因此,汪古部族的家族墓地建在此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梳楼墓葬内的两具女性尸体到底是呢?她的年相差40,却什么和里吉思合葬在一起呢?

  经专查阅历发现里吉思先后娶了两位元朝公主妻:一位是忽达的迷失公主,另一位是牙失里公主。忽达的迷失公主嫁给阔里吉思没几年就去世了,死只有20。之后,里吉思又娶了牙失里公主。家推,第一位夫人忽达的迷失因先于里吉思去世,当里吉思的体从新疆运回沽源安葬,将忽达的迷失与他一起重新安葬。所以,中室和室木椁相证实了考古当初的判断,两个人是同下葬的。而西室的女性可能是另一位夫人牙失里,因她比里吉思晚去世 40 多年,所以她的墓室用砖墙与之隔开加以区,而且棺木的式也与前两者完全不同,可能与月流逝民族化有关。

  据元史记载,从成吉思汗开始,代元朝皇帝都下嫁公主汪古部族的首,以此巩固治地位。从阿敕兀思剔吉忽里到里吉思,这样姻承了四代,元朝皇室下嫁公主到汪古部族多达16 人。同,汪古部族的女儿嫁到元朝皇做王妃的也有6 人。正是通过这姻的方式,汪古部族与元朝阶级形成了大的盟。

  这样,困了人多年的梳楼之就此被底解开,所谓辽太后梳楼,其是元代汪古部族第四代首领阔里吉思墓葬上的一座享堂。

  但是,元朝族墓葬来采用密葬的方式,里吉思什么会在墓上建一座如此宏的享堂呢?

  家介:可能跟汪古部个族的渊源有关系,汪古部的渊源有几种不同的法,但是大部分学者向汪古部是西域突厥人,在元代的候被称色目人,就是按着记载是面立色白,是一种白种人。因它是西域来的,可能信景教的人很多。

  据法国著名的史学家雷·塞撰写的《蒙古帝国史》记载里吉思王是突厥人,信奉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朝从叙利波斯入中国新疆和北方草原一。因此考古分析,由于汪古部族来自于西域,他在生活俗上和蒙古民族有所区,宗教信仰也和蒙古族有所不同,蒙古民族当多信奉佛教。

  考古经过研究后发现里吉思的名字,就取自基督教圣徒的教名:“Georges。所以,里吉思的墓上享堂也就厚的宗教色彩,它既有基督教格,也有伊斯教的特点,甚至有佛教文化的因素。

  考古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梳楼与新疆明清期一些宗教袖,或者是地方的王墓极相似。他的共同特点是下方上、穹无梁构,只是在装饰细节上有所差。梳楼是青素面,新疆的麻扎用琉璃瓦装。但是梳楼也曾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

  考古原来以,墓里出土的些琉璃构件是随葬的冥器残。但是经过研究发现些琉璃构件都是嵌在梳楼上的。由此可以想,当初梳楼的华丽程度是多么的引人瞩目。

  考古过对楼墓葬的掘和研究,确定就是活于金、元期汪古部的家族墓地,也只有像他们这样的皇国戚,才有可能造出如此煌的陵园。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高、气派和张扬,遭致了它的灭顶之灾。在梳楼墓葬区,像这样的墓上享堂当初有三座。三座墓上享堂略小于梳楼,但形制完全一。而在,三座享堂早已没了踪影,只剩下梳楼孤立地

  在大草原上矗立了数百年。从掘的情况和坏的程度看,不是一般的盗墓行,极有可能是王朝更迭、民族仇恨、或者是争行

  在中国古代次王朝更迭,大部分治者的墓都是后者攻的目,藉此挖断脉、破坏水,以防山再起。正因如此,蒙古治者了防止陵墓被破坏,所以都采取密葬的方式,地面上不留任何念性迹,到目前止中外考古界没有发现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而汪古部族的家族墓地因其极具奢、高和气派,尽身前赫的政治地位,而招致了多次被洗劫的命运。

   2000年初春,上的大地刚刚,天气十分寒冷,考古就开始2号墓区掘,以便弄清楚汪古部族墓地的形制、模,以及承的时间。同探究蒙元期成吉思汗家族成葬情况。

  考古,位于梳楼西北的三座墓,其中一座就应该里吉思父母的墓,而里吉思的母,就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女儿月烈公主。

  三个墓的特点原本和梳楼一,墓上曾有享堂,在靠梳楼最近的一个墓,存留了2米多厚基。但是,三个墓上享堂的模比梳楼要小,边长7米,享堂内地面上砖还保持着原来的式,而享堂前面的露天祭台,青砖风重大都成,考古种墓葬形制前堂后室。

  考古队经过一天的掘,发现这是一个夫妻合葬墓,墓的中有一堵隔。当考古清理到2米深的候,发现棺木已经彻底腐,尸骸被泥土包裹。但是,墓里随葬的一些青器却保存完好。

  从些随葬的物品和性别鉴定,考古队认是一位女性,然她华丽的衣服早已融泥土,但根据她生前的装和生活用具推,此人身份高

  而西室然棺木保存比好,随葬的物品却不多,在墓主人的胸前只发现了一个铜钵铜钵也是一种喝酒的器皿。考古根据性别鉴定,确定是一位男性,是一个夫妻合葬墓。

  考古判断,很有可能就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女儿月烈公主及其驸马的墓,也就是里吉思的父母。至此,考古队经过两年的勘探掘,在梳楼周发现清理墓葬 30座,出土文物200多件。是我国到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元代族墓葬,研究蒙元帝国的史,探蒙古族的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和意

  沽源、金、元三朝的夏所在地,一望无的金川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过对楼墓葬群的掘和研究,不仅纠正了几百年来的谬传,同看到了一个王朝从盛走向衰落的背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