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016-04-08 18:07:23)

  河姆渡址位于沿海,余姚市河姆渡金吾村(原浪墅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民建造排时发现的,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4个文化,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定,第四文化距今 70006500年,第三文化距今65006000年,第二文化距今60005500年,第一文化距今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考古掘,合2630平方米,出土生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的木建筑迹、捕的野生物和家养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及少量的墓葬等存。所有些,研究中国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提供了极其珍料。河姆渡址第一、二文化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址下及嘉市郊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的出土文物,在浙江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的干式建筑,在国内同代的址中它的生、生活水平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河姆渡文化。家学者认为河姆渡址的发现明在7000年前江流域同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都是民族古文化的祥地

  河姆渡积层厚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次并相互叠。除表土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都是新石器代文化

第一期文化是河姆渡四期文化存中保存情况最好的一期。无是建筑迹或者是石、骨(角)、木、陶器,特是骨(角)木器的大量发现其他任何一期所无法比的。可以想象,古代先民选择这块、背靠四明山的地方作自己的聚落点,在里建起了抬高居住面的架干条形房屋,着定居生活,从事种植水稻主的农业,兼及采集和渔猎。他里居住了几百年,留下了丰富的物文化存。居住区内除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木构建筑迹外,还发现在很多灰坑中埋藏着多野果核和物骨骼,同时还发现养家畜的圈

在第一期文化存中,干式木构建筑迹最丰富。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木来看,考古学家推的建筑形式架板、抬高地面的干屋。前后两次掘,共出土木构件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木和木板等。在第一次13行排列有序的木,根据木的不同走向分析,里原来可能有3以上的建筑。其中有面23米、7米、1.3前廊的屋,而第二次时发现4木与该长屋可能接起来,这样,河姆渡址的干屋可达百米面,估屋内分,若以20为间隔,屋至少50房屋。据打入地下的成排木分析,是当的建筑基,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明居住面是空的。出土的厚木板地板,地板与木之有木梁支架。在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席残片,可能是和用于屋或是在地板上的席。出土的数十种榫卯的建筑构件,反映了榫卯技有当已普遍用。除房屋建筑迹外,还发现了小木柱成的4栅栏圈,可能是畜圈。此外,还发现灰坑5个,作形或椭圆形,坑内放有麻果和菱角等植物果,有的存放陶豆等器物。

考古学家在第一期地及房屋内外、灰坑等迹中,发现了大量的生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物,研究距今7000——65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生、生活情况,提供了珍料。

,用于农业和日常生的工具有石斧、石、石、骨、骨哨、角、木器柄、木、木杵等,用于狩渔业的工具有骨,骨鱼镖、石球,而用于纺织缝纫的工具有陶纺轮、石纺轮、木卷布棍、木刀、骨机刀、分棒、骨、管状、骨等,些工具的发现,充分明了河姆渡入已具有相当熟的运用生工具的能力。

出土的石器普遍小,磨制不精,尚留有打和琢制痕迹,刃部精磨,通体磨光者甚少,多采用硬度高、较强的燧石制作。

骨器是保存最丰富的一工具,比突出的有骨、骨、骨、骨、骨哨、骨管状等,尤以骨哨和骨管状最具特色。大批骨器的发现,反映了河姆渡期的农业段,已有了比较发达的水田农业

工具有木、木斧柄、木柄、木矛、木、木杵、木机刀、木卷布棍、木经轴、木纺轮木棒、木匕等。如此之多的木工具的发现,在其他新石器址中是十分罕的,它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后,木工具已被广泛用于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考古学家们对出土的大量定,发现了包括鸟类鱼类、爬行和哺乳类动物数十种,其中有家养的猪、狗和水牛骨骼,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学会了养家畜。

在河姆渡第二期文化中,发现13座墓葬和11个灰坑,有陶灶和陶豆,最引人注目的是木胎漆碗,些都是新出的器种。建筑迹破坏甚,很了解其全貌,但发现不少有价的木质垫板,发现时都在木柱下端,是后世柱形。

第二期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生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制作方法比第一期有明步,表在器形整,有明线,打制和修琢的痕迹明减少,磨制技得到普遍的用,但器形较简单,主要有斧、等。

在木器生活用具中,出了新造的品种——漆碗,由整硬木料剜挖而成。全器作椭圆形,外壁加工成瓜棱形,器表施一薄薄的朱色涂料,微有光

第三期文化是河姆渡址地堆积层中最薄的一发现迹、少,但得重的是,在一期文化中,发现了一口水井,它由200余根木、长圆木等成,分内外两部分。外是一圈栅栏桩残段,直径6米,推是当井亭的支护结构。内圈有一形浅坑,深不足1米,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边长约2米,壁四周密布排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是中国迄今发现代最早的水井例之一。水井的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可能,它明了河姆渡期的人已开始生。

以河姆渡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代考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在址里,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达文化志、建筑水平很高的干式木构建筑和方形木构水井迹、水田农业种植的籼稻和粳稻存、原始纺织机构件、植物维编织物、木胎漆器、象牙雕刻制品等代表的具有重要研究价料和具有高水平的原始艺术瑰宝。除此之外,还发现60多种骸和多种植物果。所有一切,以生而丰富的明,灿烂而悠久的中民族文化是由黄河流域、江流域等古代先民共同造的,黄河、江同是中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江下游的宁地区先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上,它以自己独立的展演变过程,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河姆渡文化圈。

地理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面南北走向的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山系构成大的工字,种地貌尤如今天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海侵,四明山北麓成一片浅海,从江口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而沉下来,使河姆渡一的淤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自然最先出露成

  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温暖湿,平均气温比34,年降雨量比500毫米左右,与广广西南部和海南相似。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就是址南面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址的西南流址的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于湖泊沼、平原、草地、丘陵、山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里的植物源特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生活。得一提的是,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地区尚于浅海之中,海水落有律地推湖水升、降,河姆渡人的稻田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出更多时间、更多力去建造大的干式建筑,有时间纺织、漆木器生

考古发现

  凤鸟形象牙匕状器——河姆渡人木作工十分突出。除木耜、小杵、矛、槌、纺轮、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在左,石锛则捆扎在前。河姆渡址出土的多建筑木构件上榫,尤其是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志着当作技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出土一件瓜棱状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的朱色涂料,剥落甚,微经鉴定是生漆,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

  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架板高于地面的干式建筑。在河姆渡址各文化,都发现了与种建筑迹有关的圆桩、方、板、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的一座干屋,木和相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南走向。存最一行23米,由西南到北的第 123行之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1.3米,在面向北一的前廊道。建筑迹范内,出土有芦席残片,多陶片以及人食后弃的大量植物皮壳、物碎骨等。座大型干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干式建筑是中国江以南地区新石器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最早。除干式建筑外,早期稍后,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放木板作,有的是填塞红烧、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加固形成臼状柱,中立木柱。

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在河姆渡址第 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存。水井位于一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1.35米。井内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内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以防倒。排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是一圈直径6米呈形分布的28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射状的小长圆木和席残片等,可井上当盖有井亭。

墓葬——在河姆渡第4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葬具的儿瓮棺葬2座。第1320多座墓,均不墓坑和葬具,1座以木板底。成人和儿多为单人葬。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第23内的墓流行身屈肢葬,个的是俯身葬,北,大多数无随葬品。第1内的墓流行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仰身屈肢葬,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工具。的看,不同期的葬式、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化的。

陶器——主要是炭黑陶陶、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腹底交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波浪、、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白地深褐色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沿浅、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河姆渡址的第43和第21,分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两期。①早期: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案花植物案突出,主要器形有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部双耳大口罐、沿浅、斜腹盆、、大圈足豆、盆形甑、状体支脚等期:4000~前3300年,灰陶数量最多,陶外壁内壁黑,常施陶衣;灰陶表里色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纹饰。主要器形有敞口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孔豆、空腹斜体支脚。

河姆渡文化的消失

1全新世初大模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束,大沽塘古海岸线形成(今329国道南),并在海潮作用下不断淤高。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北排渐渐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渐丧失。姚江平原西部的曹娥江口北伸后,排泄流程增加,致部分洪水泄,加重了姚江腹地的内,河姆渡于成灾害频发地区,当遭遇、暴、潮合的天文大潮,河姆渡免遭受没之灾,从而形成河姆渡四个文化。我可以从河姆渡址四个文化主要器物数量比上发现环重地影响氏族的生存。距今5000年前,全球范又一次重的水灾害,就是古籍《尚·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的《圣》上也有诺亚方舟拯救人传说。从考古上,河姆渡址第一文化之上覆盖着厚厚的一淤泥,北面最厚2.5米。次特大洪水最后浸了河姆渡——的平地,姚江改道流,河姆渡出露,海水上溯,从四明山下来的河姆渡人不得不退出个地区,向南迁徙。

 2)外来文化入侵 河姆渡址第一、二文化与杭嘉湖平原的崧文化,家浜文化多的共性,三、四文化相独立,所以学河姆渡文化的分期存在14都是河姆度文化和34是河姆渡文化,12家浜文化的两种看法。后者认为距今6000年前太湖流域曾遭遇特大水灾,家浜文化族迁向宁平原,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以家浜文化主、两种文化因素共存的新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