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闻朱伯龙先生辞世

(2008-04-17 00:15:16)
标签:

朱伯龙

悼念

分类: 业界新闻
    从同济师兄来电惊悉:结构工程大师朱伯龙教授于2008年4月12日22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遗体告别仪式周五在上海举行。
    忆曾经:
    当年先生来校交流,陪同先生参观南京景点,先生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在学术报告会上,先生总能将深奥的原理讲解的那么易懂,“混凝土姓混”等话语至今萦绕耳边;在同济的日子里,看着先生拖着不便的身躯坚持科研、实践,我们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试验的日子里,听到老师介绍先生为引进振动台、拟动力设备的毅力,只能默默在心中存着感激;研读《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一书时,感慨此书如此难借却如此经典,毕业时谎称丢失,赔钱收藏;离开上海后,每询得先生近况,世态炎凉,唯在心中默默祝福先生。
    沉痛悼念朱伯龙先生,深切缅怀朱伯龙先生。
    相信有先生的参与的天国的建设更加美丽。

308646-1-embed.jpg

 
下载先生的经典著作: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
 
附:周德源教授撰写介绍先生的文章:
    朱伯龙教授1950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光华大学,院系调整后进入同济大学任教至今,期间于1953~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副博士研究生。他刻苦好学,研究生毕业后数十年如一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结构工程学科研究方面成绩卓著。1962年晋升为同济大学副教授,是当时同济最年轻的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同济大学教授,1980年首批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土木工程研究领域有许多独创见解和不断为建立新学科如钢筋混凝土理论、工程结构抗震、抗火、建筑改造加固等作出贡献,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顾问、全国砌体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同济大学建设工程试验监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改造加固研究所所长等。
      朱伯龙教授主要学术成就包括:

      一、工程结构抗震研究

      震害评估与对策:从1976年起,通过震害的评估和分析,提出了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破环机理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结构恢复力特性:对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构件恢复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模型化,他首先提出的钢筋混凝土“裂面效应”的概念和相应的恢复力模型被广泛接受和引用,并被收录入欧洲规范CEB的文献之中。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分析,他得出“剪切-滑移”模型能最好地反映砌体结构破坏阶段抗震机理的结论。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在李国豪教授主编的《结构抗震动力学》非线性分析一章中系统地反映了这一方面贡献。
      结构抗震实验室建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同济大学于1983年从美国MTS公司引进并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4m×4m三向6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又从西德引进了一套先进的拟动力加载装置,为我国的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支持,并为目前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从事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和层间隔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隔震研究成果已编入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中。

      二、工程结构抗火与抗腐蚀研究:

      自1985年起开创了结构抗火和抗腐蚀研究的新领域,该项目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等重大基金的支助。先后对结构构件在火灾(高温)和多种腐蚀条件下的本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建立了混凝土和钢筋在不同灾害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对火灾和腐蚀作用下的结构内力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还对火灾的发生和火场模拟及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该项研究为结构的抗灾设计、受灾结构的计算及加固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建筑结构研究

      壳体结构:在50年代中期,用解析法推导了各种不同边界条件下薄壳结构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各种供实际应用的计算图表;创造性地将预应力概念引入壳体结构,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当时的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50年代末最早提出了利用挠度获得预应力的后张法以及人工横向张拉预应力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算理论并提出了实际施工张拉方法,为预应力混凝土最初的推广及工程应用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混凝土结构:长期致力于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在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钢筋混凝土模型化及有限元分析的专著《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

      四、建筑结构改造加固与灾害加固

      在工程结构抗震、抗火、抗腐蚀等综合抗灾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十多年来致力于受灾结构快速修复和建筑结构改造加固研究,对加固设计理论和碳化混凝土设计理论首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灾害工程学和改造工程学结构工程的两个分支学科,已出版的专著《房屋结构灾害检测与加固》和《改造工程学》是这两个学科的奠基著作。他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碳化混凝土应作为结构混凝土研究,并获得了碳化混凝土强度略有提高而延性大幅降低对抗灾不利的结论,解释了地震和火灾中旧房更易倒塌的原因。他首次提出不同于肥梁胖柱传统加固方法的近代加固法,即以粘钢、粘碳纤维、玻璃钢、绕丝、预应力及结构置换为手段的加固方法,并系统地进行了理论研究。北京全国农展馆抗震加固设计、上海中兴剧场改造设计、上海惠罗大楼和冰箱厂火灾后加固设计、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大梁加固、石家庄裘皮大楼工程加固设计等工程使他成为在国内享有盛名的改造加固专家。上海文汇报为他做过专题报导,称他为房屋医生。
      朱伯龙教授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锐意进取,为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1991年患脑溢血中风后半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困难,坚持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
      他具有无私的科研精神,重视并倾心于结构工程学科相关的教育,不仅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至2003年,他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29名,硕士77名(目前在读博士7名,硕士4名),结构工程界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吕西林教授、赖明教授、李杰教授等均在毕业研究生之列。他积极编写多种教材和专著,将自己的知识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