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港,一个被我错过的好作家

标签:
常新港独船成长曹文轩冉正宝博客 |
分类: 读书偶拾 |
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在一个叫农垦师专的小地方认识了常新港,孤独的气质中有一种道不明的简单天真蔓延清瘦而高挑的全身,以至于不求甚解的我一度误认为他有些深沉的弟弟新航是他的兄长。
认识他时好像并不知道他是儿童文学作家,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只是从附中同事阿春或于子的口中得知他是常青教授的儿子,小萍老师的丈夫。后来到了中文系工作,才隐约听阿西提及他的创作,她还神秘地提了一篇叫《独船》的小说。带着好奇心我曾到学校图书馆和中文系的资料室查找过,但是没有找到,也就不再上心了。
2002年在4000公里外的梅城新华书店,我正“清风虽识字,无故乱翻书”,突然在一本灰色调封面的书《一只狗和他的城市》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常新港。当时我眼前马上出现的不是他的影像,而是他弟弟的影像,因为后来我和他弟弟调到同一个院系同甘共苦过整整四年的时间,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捧到手里,到收银台结账,回到家里插入了书橱。
这一插就是十五年,期间几次因为搬书整理书橱给这本书掸过灰尘,也随手翻开扫了几页,终究没有继续翻下去。直到一个好朋友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要到我家借书看,我才翻到这本书,想要看看究竟适不适合她读。一读就放不下手了,就一口气读完了,一颗心被征服了,一丝遗憾也涌上心头——我错过他已二十多年,关键是我错过了一个好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中的极品!
《一只狗和他的城市》比较适合追求有意味甚至有一定深度的中小学生阅读。朋友的女儿早慧早熟,常常有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想法,显然我要推荐给她认真看一看的,相信她看完了以后不会说写得那么幼稚。一些被重重包装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能够让00后们分辨出真与假了,儿童文学完全可以以简单的笔法写出成熟的态度,以简单的叙事写出复杂的情态,以简单的心灵写出高尚的灵魂,儿童文学作品绝不是面对幼稚的朋友圈,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正视人性,正视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
常新港的这部小说做到了简单。从书名就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书的视角,用一只狗的眼睛看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奇异的人生况景。这其实没有什么“奇特”的,封四的推广语“独特的视角展示独特的风景”我并不完全认同,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里,难道不是常常借用某种动物的眼睛看周遭吗?通过狼眼、象眼、猫眼或蝴蝶、蜻蜓的眼睛?因此从孩子的角度理解这个“视角”,其实并不“独特”。“风景”倒是“独特”的,是一般孩子的想象力所达不到的,这也正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超人之处。
我喜欢作品中弥散的神秘和惆怅的情绪,与其说是情节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不如说是这种情绪的推动,这也是常新港的高妙之处,似乎也是很多评论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因此才没有把他的这部作品抬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吧。简单的情绪能够在故事结构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恐怕没有一定的写作天分和后期的勤苦努力,是很难把控住的。
合上这本小说,我马上在网上订购了我印象中的神秘《独船》。很奇怪的感觉,我一直在潜意识中觉得常新港就是一艘独船,一艘永远漂泊在海面上的孤独邮船,虽承载着传递书信的功能,却总迟迟上岸。等待新港?他期待的新港湾是什么?很难说清为什么,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对外人总是封闭的,对作品却是敞开的,那我只能在《独船》这部小说集中感受些许端倪。
《独船》收录了他13篇小说,可以说是篇篇精彩可读。我迫不及待地先读了《独船》这一篇。原来不仅是独船,还有其它两个独,独屋和独子。“三独”是有寓意的,可我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残留在脑海中二十多年的那个“神秘感”。也许是我记忆有误,也许是20世纪90年代的神秘今天已经读不出来,又或许我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常氏家族和港式人生的了解。看完就看完了,留下的只是死亡气息笼罩着的悲伤,会让成年人唏嘘不已,会让孩子们纠结不已。
没有人提及这是一部“非虚构写作”,可我却总是不自觉地从现实的角度来品读。一是我认识这个作家,字里行间常会不自觉地浮出作家的影子;二是我和这个作家都曾在北大荒生活过,经历虽然不同,对那里的自然感受一定相似;三是他和父辈在文革时遭遇的一切是我能够理解的。所以在看《白山林》《在雪谷里》和《夏天的危险》时,我是带着颤抖的心读完的,一些看似知道的事情和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我知道,文学作品是不能与现实生活简单地对号入座的,但在他的作品面前我无法控制自己。
《白山林》和《在雪谷里》都是以北方的雪为背景,北方人都有一种白雪的情结,读到相关的文字就会有扑面而来的感觉。可常新港笔下的雪似乎是凝重的,裹挟了关于家族、时代和命运的命题。《白山林》写了父亲被揪出,成为师生批斗的对象,一个上进的少年一下子感觉到“我不如那飘然雪”,读着让人心酸。《在雪谷里》一个少年拉着爬犁赌气进山,却跌落雪谷,那段关于雪中挣扎的描写,读着让人不安。少年的命运是随出来的,父亲的命运是时代给的,而时代的命运呢?是一片一片出奇大的雪片砸出来的吧,砸出一个深深的雪谷,让懵懂的少年在黑漆漆的夜晚独自折腾着。
我知道作者的父亲曾获得过一些至高的荣誉,在部队时荣立特等功,在学校时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他在文革时被惨重地打倒过,曾经独守过一个果园和水库,坚持写着他的长篇小说《三色水》。而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在《夏天的危险》中几乎写实般的写出了这一切?不过它让我有一种恍悟,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已然在他未来的气质中显现出来。
前一阵子,有同事让我推荐儿童文学作品给她的女儿,我推荐了常新港;有学生让我给她的侄子推荐,我推荐了常新港;有广播电台的女主播让我给她处于叛逆期的儿子推荐几本书,我推荐了常新港。我不能再错过他了,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偏向,更是出于一种发现。
http://s11/mw690/001hBHblzy7fKgqyWKeaa&690
常新港,孤独的气质中有一种道不明的简单天真蔓延清瘦而高挑的全身
http://s5/mw690/001hBHblzy7fKgrbHG434&690
http://s7/mw690/001hBHblzy7fKgrfxzw56&690
http://s10/mw690/001hBHblzy7fKgqDU7v19&690
http://s16/mw690/001hBHblzy7fKgqGSWH5f&690
http://s16/mw690/001hBHblzy7fKgqJDkPdf&690
http://s4/mw690/001hBHblzy7fKgr8vdx3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