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写作:一种源自心灵的声音

标签:
真实写作authenticwriting出梁庄记冉正宝博客嘉应学院 |
分类: 写作随笔 |
也许鱼目混珠、真假并存才是这个世界的本相,人们对真理和真实的探寻本来就是个梦想。可即便如此,求真已经成为人类的本能,刻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宗教的初衷如此,科学的初衷亦如此。人们可以造假,对虚假的东西阿谀奉承,甚至阴奉阳违,曲意配合,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一个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存在一个判别真假的度量衡。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自己可以欺骗别人,但自己永远也欺骗不了自己。真实的力量如此伟大,任何虚假都是这片阳光下的阴影,属于被涤荡的部分,存在于角落和脚下。
作为全面反映这个世界的写作,自然也是鱼目混珠、真假并存的。有的新闻言之凿凿,甚至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到头来却是一扇扇虚假的“门”;有的文章辞藻华美,引经据典,却裹挟着诸多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有的学术论文列出了一串串参考文献,来势汹汹,却难见作者的真知灼见,更可怕的是刊登在权威、核心期刊后被指认为造假抄袭之作。写作本来是清白的,不清白的是人,也是这个世界。什么时候人和世界真实了,写作也就真实了。真实是写作的拳头,是写作可以永存的密匙,如果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不可靠,但写作却可信,那么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反之,这是一个没落的世界。
造成虚假写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源上讲,把写作当成宣传、教育和考试的工具,让写作蒙上功利化的色彩,是造成写作不能“我手写我口”的重要原因。在科举的考场上,洋洋洒洒纵论古今的八股文,大都有一股子慷慨豪放之气,但却脱离不了四书五经,更走不出程朱学派,难以听到考场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真情释放。而在高考的考场上,一篇决定大学层次和未来命运走向的考场作文,大都有一股子道貌岸然之气,屹立在道德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上,不能脱离主题所规定的核心思想,更不能把人性中的阴暗、抑郁和怀疑展示出来,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态。写作一旦成为这种工具,似乎会天然地远离真实,让人难以接受或根本不想接近。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写作呢?
真实写作首先需要面对一个真实清楚的世界,而在写作主体的眼里,世界是以写作客体的形式存在着的。按照董小玉在《现代写作教程》中的表述,写作客体是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包括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对于一般人来讲,世界是作为表象存在的,见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对于写作主体来讲,这个世界是由“对象化的自然景观、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四个部分构成的,见山未必是山,看水未必是水,也就是说要看到世界的本源、本质、真相、特点、规律和意义等,这是写作的特定功能和存在的特殊价值,也是写作作为表现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成为曹丕所言“不朽之盛事”的根本原因。
因此真实写作首先是写作主体对世界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的准确把握和超前理解,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科学表达,是正确引导公众视线和满足公众特定心理需求的有效手段。当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同时,这个写作成果也被证明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的真实表达,是值得传诵下去的佳品与写作精品。写作主体李白透过可以发光的物质表象“月亮”,看到了它能够聚集天涯海角各处目光的物质本相,进而向公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镜像和一种真实的情感:你在异乡看的月亮,也高高地挂在你故乡的夜空上,思乡之情油此而生。真实写作是可以跨越年代、地域、民族、种族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同一世界的理解与认知的。
真实写作另外还要面对一个个体化的心灵世界,因为写作客体是由人的心灵去感知的,笔端的文字是否能够流淌出一种源自心灵的声音,便成为判定是否是真实写作的重要标准。写作属于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思维过程和符号化的行文过程,它往往不需要集团成员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符号化过程当中,只能由一个人“执笔”,其他成员的意见则可以参与到“执笔”前与后的过程里,但很难参与到“执笔”过程中,因此写作首先要尊重个体心灵发出的声音,而不是他人、集体或利益集团的声音。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心灵而写作,他的内心会真实地告诉他,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在人的心灵中有着个体对世界最强烈、最真实、最敏感、最自然和最朴实的原初意识,表现在写作中就是有着写作主体对世界的最真实的感受,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思考。我们可以把个体对世界最强烈的意识转化为写作的原初动力和写作动机,把最真实的意识转化为写作的原初想法和写作主旨,把最敏感的意识转化为写作的原初感知和写作材料,把最自然的意识转化为写作的原初逻辑和写作结构,把最朴实的意识转化为写作的原初言语和写作语言,进而形成一篇篇尊重心灵原始声音的文章作品来。由此来说,真实写作就是写作主体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思考,减少人为的建构干预,点燃写作的动机,保持写作的兴趣,有节制地释放心灵能量,随心灵的自然律动而生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英语国家“authentic writing”(真实写作)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内容直指写作主体的心灵,其核心是提倡理性表达自己,写出有创造力的个性文章。
那么,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真实写作的目标呢?
要达到真实写作的目标首先要养成审视写作主体心灵的习惯。《论语》中有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中国式的反省对象直指“我与他人”的关系,而西方式的反省则更倾向于“我与自己”的关系。在希腊福克斯市帕耳那所斯的山脚下,有一座兴建于公元前9世纪的著名神庙——德尔菲神庙。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在杀死大蟒皮同之后,亲自在这里为自己修建了神庙,后来人们称之为“地球的肚脐”。在德尔菲神庙的墙上刻着一句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无数人解读,其中也包含一种认识,即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要努力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是踏上追寻真理之路的前奏。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大众“认识你自己”的机会,相反却是无数的“为人之道”,这不仅使我们失去了深省自我、透视心灵的习惯,形成诸事与己无关的思维定势,而且还导致了我们在文章中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而浑然不觉的恶习。同时,在功利社会中的功利化写作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习惯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虽然网络上的声音看似很嘈杂,但却有非常相似的价值导向,文章中批判别人的声音震天响,像巴金《随想录》中自省的声音却微乎其微。人人都在写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字,把自己放在保险箱里,可人人都清楚那些垃圾文字的虚伪与无用。
语文教育学者兼践行者李海林教授曾举过一个写作例子:一个平时写作较差、不喜欢作文、每次作文都会挨批的学生,有一次被老师截获了一封情书。老师读了之后大吃一惊,这封情书写得太好了,不但文从字顺,而且层次、意境、表达的分寸、情感的抒发、结尾的意味深长、情与理的关系都把握得非常好。为什么一个平时写作很差的学生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情书来呢?李海林教授认为,因为这个学生写情书是一次“真实写作”。他有真实的写作任务(求爱)、真实的写作对象(“她”)、真实的写作环境(具体的背景与情境)、真实的写作结果(“她”的反应)。
李海林教授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通往真实写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写作尽量引入特定的生活真实之中,避开虚假话题,引导写作主体说真话,让写作主体有选择说什么话的空间,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写作的产生。比如某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说的是一个人在冰天雪地中自己快要冻僵了,却舍命去抢救另外一个人,然后让成千上万的考生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能有几个考生体验过?面对这个话题考生能有自己的选择吗?这难道不是一道绑架考生思想的试题吗?考生敢写出自己心灵中最真实的声音吗?为了宝贵的高考分数,考生们自然会“心领神会”地顺应了。作家梁鸿写的《出梁庄记》就是出于真实的写作任务、对象、环境和结果的,因此是真实写作的佳作与力作。
另外,还要养成自己心灵中的感受、情感和思考与自己笔下的文字所表达的体验相一致的习惯,这种与心灵同步的习惯会让写作变得既轻松又真实;在训练层面上看,写作实践一定要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持一致,比如说文体训练,要注重便条、私人信件、公文、计划、报告、合同书、法律文书、广告、消息、传记、主持词、演讲稿、故事、博文等的写作,这种与实际需要同步的习惯会让写作变得既有趣又真实;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写作前的观察,认为能够使人们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种与眼睛同步的习惯会让写作变得既与众不同又真实。
综上所述,真实写作是一种态度和理念,真实写作是一种原则和标准,真实写作又是一种习惯和手段。因此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新闻类文体要求的是真凭实据,文学类文体要求的是真情实感,理论类文体要求的是真知灼见,应用类文体要求的是求真务实。真实是写作的本质,又是写作的目的。
1、什么是真实写作?
2、姐姐通过微信告诉你,她要离开她的丈夫和家庭,准备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回微信给她,试着劝她不要这样做,说明你的理由。
3、看过巴金的《随想录》和梁鸿的《出梁庄记》吗?
http://s11/mw690/001hBHblzy78SWSzSjw1a&690
有时,我们宁愿看到不真实的自己
http://s7/mw690/001hBHblzy78SWSCqzA76&690
是的,有时我们宁愿让自己失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