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报读嘉应学院几个坚强的理由
(2015-07-01 09:59:52)
标签:
报考嘉应学院理由客家文化 |
分类: 美好嘉园 |
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让大脑冷静下来,然后理性面对2A线上的分数,告诉自己报还是不报嘉应学院。报,你会如何?不报,你又会如何?接着用哈姆雷特的设问“生存还是毁灭”问自己:上大学是一个关于生死的问题吗?显然不是,那么就别纠结了,决定下来吧,要知道,考大学就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缘分,到北大是阴差阳错,到嘉大也是阴差阳错,到嘉应学院就说明你与她注定要有一生之缘。几年以后,你或许会给出几个不后悔当初报读嘉应学院的坚强理由:
一、养在深山的这所大学,有着一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几经合并与更名。回头看看站在村口那个百年老树下的百岁老人吧,你会有什么感觉?沧桑而坚定,云淡而风轻,世事的纷争与喧哗被挡在村外,内在充盈的是阅尽风华的饱满。
二、她有包容“四方客”的博大胸怀,只是因为她虚怀若谷。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说明北大在精神和学术领域的宽阔视野,而嘉应学院却把目光放在人的身上,体现的是博大的人文关怀,她的校训也是八个字,每个字里都有人性的影子——勤俭诚信、立己树人。
三、这里充满了正能量,德育教育引领了思想的方向。5年前,时光似乎倒退到了上个世纪的某些特定年代,竟开展了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刘红梅、杜光宁、李光明、何日胜、陈申宏、苑星海、赵以武、郭柏春、傅小红、魏宇文等因崇教厚德、为人师表而当选,有点逆时代之风而上的感觉,但在这种环境下的自然成长,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
四、嘉园深处潜伏着一大群脚踏实地的“牛人”,他们没有清华专家的清高牛气,更没有北大专家动辄“找不到北”的高谈阔论,他们就在学生的身旁,像一棵树,也像一根草,很家常的一行一语,融化人心,比如数学家李颂孝、科学家彭梦侠、青年学者陈红旗、诗人施保国、画家赵勋、书法家麻爱民等等。
五、这所学校是在客家文化熏染下,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客家文化是什么?先去吃点腌面、盐焗鸡、梅菜扣肉、萝卜肉圆,用舌尖感受一下那种质朴厚实,然后用眼睛捕捉围龙屋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大家庭居家度日的谦让宽容,再用耳朵听一听客家山歌,感受那种涤荡心怀的简单细腻,最后把目光落到校园世纪广场前围龙造型的图书馆身上,那就是客家文化——嘉应学院的魂。
六、有志于考研的学生在这里如鱼得水,一路绿灯。嘉应学院对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格外”地重视,学生为此可以“出格”,比如免听一些课程,可以到格外安排的教室专心复习,可以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学校还免费请老师辅导英语和政治。2012年考研录取率成为地方院校的“领头羊”,有38位同学考上“211工程高校”、12位同学考上“985工程学校”;2013年有61位同学考上“211工程高校”、11位同学考上“985工程高校”。
七、用人单位越来越喜欢到嘉应学院“淘宝”,宝贝就是这里的毕业生,他们给出的评价是质朴、肯干、努力、接地气、不虚荣、有想法。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求,开设了各类特色人才培训班,比如大学生村官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香港盛家机构、自家人连锁超市等校企合作人才班,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卓越人才班等。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当然,到嘉应学院“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或许你会比北大的学生更优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