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谦虚
(2015-03-13 19:07:30)
标签:
翟艺吴文宝清一中老师冉正宝博客 |
分类: 往事拾遗 |
想起母校宝清县一中,就会想起两个语文老师翟艺和吴文。他们俩是夫妻,都是北京下放的知青,一口京腔京韵足够让人醉倒在母语的怀抱,尤其是吴文老师的普通话,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一种被融化了的感觉,我报考师大中文系与两位老师的教诲和影响是呈正关联的。
印象深的是他们时常用“您”来称呼学生,话语里透着谦和感,会让我们觉得不好意思。翟艺老师无论是平时谈话还是给我们讲课文,判断句里总有“也许”、“大概”、“差不多”、“可能吧”,让正处高三备考时期的我们稍有微词,现在当然理解了老师的谦虚,这与他在文革时期受打压的遭遇也不无关系。
作为一个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粘合剂,老师脱去师者的外衣也是一个人,是不能缺失谦虚的,如今自己做了二十几年的老师,自然体味了其中的道理,只是没有达到真正谦虚的境界。胡适先生和许倬云先生就是达到真正谦虚境界的老师。
胡适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书时,喜欢在学生姓名后缀上“女士”的称呼,这与翟艺和吴文老师称呼我们为“您”是同一个效果的,都会让我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那份友善与尊重。
苏雪林是胡适的一个学生,她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作家中最长寿的,享年一百零三岁。在一篇序言中胡适曾经提到了她:“苏雪林女士读我所译的《米格儿》,写信鼓励我多译这类文章,我也打算多译几篇。”早已是大师级人物的胡先生对一个学生竟用“鼓励我”的字眼,足见其谦虚的程度。对此,苏女士自然是惶恐和愧疚了。
许倬云是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研读时的老师,他在《忆王小波》一文中说,“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过专业上有了成就的学生,总是彼此启沃,帮助了我学术生命的不断更新。”针对学生王小波他说,“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许倬云先生既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的谦虚除了可以证明孔子的“教学相长”教育思想,也说明了教师关于谦虚的第二重含义,即除了对学生保持谦和的态度外,还要对学术、学识随时保持谦虚的态度。
心中有“料”的老师才会达到真正谦虚的境界。他们往往有明确的信仰,引领学生摆脱迷茫和痛苦;他们有平等的价值观,从不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他们还拥有散发正能量的人格魅力,一身高尚的正气,值得学生敬仰。老师的谦虚可以形成一个大大的空洞,吸引和容纳学生进来求索。
毕业后就没有再见到翟艺和吴文老师,他们都是心中有“料”的老师,退休后的翟艺老师一定还在墨海里畅游,而吴文老师呢,她把所有的慈祥转移给了孙辈吧,真的想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