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需防杀跌诱因被泛化

(2010-05-06 18:32:06)
标签:

股票

分类: 今日收评
    今日逾百点暴跌,对照本博前日收评【目标:补缺后考验60月均线 】和昨日收评【警惕反弹之后再夭折 】中的分析,本博的预判、预警是及时、准确的。

    前日本博分析到……2、金融地产共同面临被紧缩,领跌大盘符合对利空消息的领会;3、技术面补缺意愿未实现,必然地影响到主力大资金顾忌做多,在缺口必须回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月线kdj指标将引导大盘考验60月均线支撑(近位于2711点);4、出于主力资金抄底需要,即便是目前的过度杀跌已属非理性,然而,从博弈的角度来讲,没有输家,何来赢家?故而加大力度逼出广大投资者已亏损累累的筹码,才会有日后包括国家队在内的大大小小的主力机构投资者稳赢的局面……此三点在今日盘面中被突出的表现出来。

    昨日本博分析到:最重要的是:主流大资金为了能够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上抄底,仍将采取错杀甚至滥杀无辜的凶悍手法,而如何判断大盘真正有止跌信号出现,本博建议广大投资者高度关注:1、沪市月线kdj的j值调整到严重超卖的位置,比如在10以下(深市呈现负值);2、月线macd在0轴附近形成死叉之势(届时深市macd已经死叉或粘连),结合这两个指标发出止跌信号,届时大盘则有可能已对60月均线进行了考验,并获得强有力支撑。今日盘中采取的正是极其凶悍的滥杀行为,而距离60均线只差30点,kdj是j值已在8.11严重超卖的位置,macd进一步向0轴靠拢。

    进入四月以来的行情急转直下,本博分析认为:有两个最为重要的诱因,而这两个诱因成分中均存在严重的大问题。

    一是:针对楼市高房价的调控新政片面的打击了“面包涨价”的流通环节而掩盖了“面粉涨价”的最本质涨价因素,同时,由于楼市调控新政不能真正从源头刹住地价上涨,从而导致房价仍在抗衡新政,形成了开发商倒逼政府先降“面粉价”的对峙局面,而在这政策漏洞中,与楼市密切相关的股市投资者,准确地捕捉到投机机会,在短短15个交易日内精准的打压房地产板块,导致该板块暴跌25%(沪市)和30%(深市),这巨大利润空间就得益于政府重拳出击楼市却并未击中楼市的“命门”,而股市则四两拨千斤的为日后的抄底并转折腾挪出了数百点空间,作为投资者来讲,是无需为最近15个交易日导致数万亿市值蒸发去承担责任的。从逐利的角度来讲,目前的市况将绝对有利于投资者可获两轮巨大收益:1、抄底股市,并在后市中可获30%—50%的利润;2、楼市降价的滞后反应延时两三个月至三季度到达相对低点,股市投资者则又可以以股市获利再抄底楼市。本博将于近日另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是:针对资本市场建设,过早的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中国股市年方20岁,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股市的不成熟表现已经在过去20年中有充分的反映,在这种市况下,将风险与投机性极强的金融衍生品急急的推出,除了增大、增强投资者的投机性,并将极高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来,其祸害已在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期市的投机者们从期市中做空获利,反过来抄底跌跌不休的股市,又形成个人双赢的极有利局面,与打压股市并抄底再伺机抄底楼市有着同工异曲之妙,而这正是由有明显缺陷的政策及制度所造成的投机良机。

    历经股市与楼市跌宕起伏N次的投资者、投机者们如鱼得水般的在股市与楼市的暴利驱使下,博弈政策变数、博弈政策漏洞所带来的差价机会、博弈着乱局中弱肉强食、没有输家哪来赢家的不二法门……

    综上所述:60月均线必将受到严峻考验!即便是明日再现“报复性反弹”,也仍是反弹陷阱。纵观楼市降价迟缓,而舆情却已煽风点火,好似房价的下跌空间非到30%左右不可止似的,其潜台词的意义实则又将在股市中作出过度反应,由此,本博昨日分析认为:60月均线能否获得“强有力支撑”(本博昨日的观点),本博须作修改了。也就是说:主力大资金仍有可借力继续打压股市的多重利空,因而短期内仍将会有滥杀现象发生,从而使大盘再下百点与3478点调整后的低点2639点形成未来长周期趋势中的大双底(本博将另文阐述自本轮调整结束后,“未来长周期趋势”的发展前景)。

    ps:本博昨日收评中有几处错字,导致本意相左,有些博客已作更正,有些未做更正,广大投资者请以本文中的分析为参考。在本博停写【股市气象预报】期间,请将广大投资者继续关注本博的收评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