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升:宋贤一例标新尚

(2018-05-28 07:34:17)
标签:

文化

分类: 翰墨青史

王升:宋贤一例标新尚

王幅明

 

王升(约10761150),河南开封人。

南宋官员,行草书大家。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十四首云:“草写千文正写经,温夫逸老各专城。宋贤一例标新尚,此是先唐旧典型。

“温夫逸老”指张即之(字温夫)、王升(字逸老)。他们各有特长,都是南宋书法名家,王升擅长写草书,有草书千字文传世;张即之擅长写楷书,有楷体写经传世。当世的书法家把他们当作书法风尚的标杆推崇,说他们像唐代的书法家写的作品那样可以成为经典。

启功先生在诗注里说:“逸老书骎骎入古,世之赝作古法书者,每以其书割截款字以冒唐贤。如馀清斋帖之孙过庭千文,墨妙轩帖之孙过庭千文,俱是逸老之笔。馀清底本,疑出通卷重摹,后加孙款。墨妙底本则割去王款,添‘过庭’二字,不知其王升之印章犹在焉。”可见王升的草书在南宋时期颇负盛名

王升,字逸老,晚号羔羊居士,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汴(今河南开封)人。幼时就喜好书法,临池描摹长年累月,寒暑不辍。悉心好学,锲而不舍,行笔能转折变化,颇有功力,曾作草书卷《兰亭禊序》。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朱敦儒题其卷:“逸少(王羲之)作行书,逸老为草字,当家有风味,外人哪得知。”把王升的草书与王羲之的行书相媲美。宋微宗宣、政间(11111125),因“草圣奇伟”,奉召为补右爵。

1127年,王升随宋室南渡后,迁移到古运河畔的嘉禾崇德之羔羊里(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时年已52岁。古运河畔的羔羊里,地势平坦,河港成网,幽雅寂静的环境,很使王升满意。虽然国家遭遇剧变,战乱频繁,但王升跋涉千里,总算找到了一方安静的土地安身,可以专心钻研草书艺术了。

王升在羔羊居住23年,创作了不少好作品。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作草书《千字文》,第二年,又作草书《饮中八仙歌》。这两件作品,传到临安(杭州)宫中,高宗赵构十分赏识,便下旨召见。“时上(指皇帝)留神翰墨,近臣有言其能者,召对,赐札以书,玉音褒赏。蒙宸眷,独步一时,官至正使。”这时王升已75岁高龄,以后便迁居京城临安。

后人对王升的草书评价甚高,元代著名学者虞集谓其书似“张旭转折之笔”。赵希鹄在《评宋代名贤书》中,谓王升的草书可“比肩古人,殆欲欺凌怀素”。明代文学家贝清江等,也非常喜爱王升的书法,都喜欢收藏他的书法作品。

王升的传世佳作,大多是在羔羊里创作的,“羔羊里”这个古代里名,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王升迁居羔羊里后,自号“羔羊居士”,其作品署名为“羔羊老人”,里名随着书艺流传,“羔羊”两字,声震艺坛,连宋高宗也知道羔羊这个地名。元至正二年(1342),当地建造的桥梁和庙宇,就起名为“羔羊桥”和“羔羊庙”。王升精湛的草书艺术,使羔羊之名广为流传。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印的《乌青镇志》有《王升传》,说他“寓乌戍,自告羔羊居士,所居有圣采堂、得柳轩。楼异监镇时与往还。工草书,殊有旭颠(指张旭)转折态度。宣和间以草书圣经上进,除书录,其书尤为内庭称赏,兼能画。”小传后面,附有楼异之孙、南宋著名书论家楼钥的《攻媿集·跋王逸老〈饮中八仙歌〉》,称逸老以草圣擅名。并在《跋》后注有“《嘉兴府志》升官至正使”。王升在乌镇寓居期间,75岁时作草书《饮中八仙歌》,一时赞誉无两。楼钥在嘉定四年(1211)见到此卷,并为之写了《跋》,而此时王升已逝世多年了。所以楼钥在该跋尾说:“感今念昔,为之惘然。”

王升传世书迹有草书《千字文》,行草书《首夏帖》、《衰老帖》等。

草书《千字文》,宋王升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草书极丰盛古厚,甚似唐孙过庭所书《千字文》,为宋人书中之佳作。王升草书既尚晋轨,法“二王”之神韵潇洒,又追唐草,取孙过庭、张旭、怀素之笔趣。通篇圆润流畅,浑厚道劲,情意奔放,精神发露,可谓“人书俱老”。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云:“王逸老草书殊有颠旭转折变态,尤为内廷称赏。”王升《千字文》在用笔上,起笔露锋侧入;字之末画或圆转而出,如“河”、“光”等字,或折以成方,转折之画一带而启下画,如“成”、“海”、“素”等字;行笔中锋、侧锋齐施,以侧锋为主,使转之处既有侧锋所形成的“内圆外方”,又有笔锋中含所形成的圆浑道劲的线条,因此,其线条给人以潇散妍丽之美。同时,有些字如“结”、“五”等字有章草之笔意,这是因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胎息于章草之故。在行笔的疾徐上,王升追求的是流畅洒脱,自己情感的突现,即所谓“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王维《吴道子画》)。在他的笔下虽没有颠张、狂素的“急风骤雨”,但一如山涧溪流,汩汩流淌,悠闲自得。在结体上多取扁势,茂密之中见疏朗。字距紧密而行距宽疏,字之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得气韵生动之妙境。歷代書家寫《千字文》者多不勝數,而王升《千字文》却以渾厚見胜,充分展現了他集諸家之長,融会貫通的能力。

《首夏帖》,手札纸本,行书,纵32.2厘米,橫38.l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顿首复,伯兴承务贤亲坐下。首夏清和,伏惟神明赞相,尊候万福,再会未期,伏几相时保重。谨复启,不宣。升顿首上伯兴承务贤亲坐下。”鉴藏印记:宋荦审定(朱文)、珍绘堂记(朱文)、莲樵鉴赏(朱文)、沿州(朱文),汪恂之印(白文)、南韵斋(朱文)、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朱文)、”“(朱文连珠)。《书画鉴影》著录。从此札看,与米南宫的书风更接近,气势酣畅,笔法老健,应为晚年之之作。

从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米芾书风阵营中论技法娴熟与书写功力首推王升。加之他行、草兼擅,所以在学习米芾行书方面要明显高于米友仁和刘焘。之后吴琚,再后张即之。张学米流于程式,习气较重,至此,米芾书风影响渐渐式微。《首夏帖》明显胎息米芾,用笔以提按为主,点画变化较多。通篇写得痛快淋漓,洋溢着强烈的运动感。此帖中起始两行用笔较重,与第四、五行轻盈的笔触形成了强烈对比。单就第四、五行来看,一行之内点画的轻重落差也很大,虚实交替,耐人寻味。王升书写此帖时,笔速比较迅捷,配合着翻折笔法,使得笔势飞越激荡;字与字之间气息连接紧密,一贯而下,颇有一笔书之妙。此帖结字尽得米芾腾挪摇曳之秘,多以欹侧生姿。结字的纵横摇曳在行气线丰富变化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王升在米氏结字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王升行书的特点是提按丰富、笔速快、结字以欹侧为主。

《衰老帖》(亦称《杜门帖》),手札纸本,纵30厘米、横47厘米,凡10行,62。帖首签题:宋王羔羊升书。钤有安氏收藏印3枚。为《宋十二名家法册》之一,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编》著录。《故宫历代书法全集》影印。释文:“升再拜,衰老杜门多病,久不承兴居之问,日益系咏,近魏端叔见临,能道动止之详,用以为尉,累蒙见许一过敝圃,竟不闻足音,因出切幸迂临。至叩至叩,升再拜。”此帖行笔圆转飞动,潇洒自然,得怀素转折变态之法,其欹侧痛快处暗合米南宫。宋赵希鹄评其书云:“逸老草殆欲欺凌怀素。”(《洞天清錄》》)


http://s5/mw690/001hz0YNzy7kOa2Y22004&690
    首夏帖


 http://s7/mw690/001hz0YNzy7kOa4OugK76&690

衰老帖(一)

http://s3/mw690/001hz0YNzy7kOa6rfkS12&690
衰老帖(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