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浩:亚相书法凌献之

(2017-06-14 09:39:08)
标签:

文化

分类: 翰墨青史

徐浩:亚相书法凌献之

王幅明

 

徐浩(703783),生于洛阳,葬于偃师。

唐代官员,书法家。

 

一、     书法世家

 

徐浩,字季海,新旧《唐书》本传称徐氏“越州人”,(唐)张式《徐浩神道碑》记徐氏为“东海郯人”。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徐浩生于洛阳,其时,徐浩父徐峤之(677763)在洛阳任豫州剌史。越州(今浙江绍兴)是其籍贯,因有“徐会稽”之称;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为其郡望。洛阳是其出生地,也是长眠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卒于长安永宁里私第,葬于洛阳(东都)偃师祖茔。徐浩为盛中唐著名书家,与颜真卿并世,时有“徐颜”之称,二人亦有碑版合作。

徐浩家族称得上书法世家。其祖父徐师道,字太真,以草书见称于张怀瑾《书断》,与孙过庭、陆柬之、卢藏用等并列“能品”。朱长文《续书断》记师道“少有至行,不干仕进。裴行俭总戎陇外,辟之幕宾,因授九陇尉,非其志也。弃官归隐,及终,谥曰‘文行先生’”。徐浩之父徐峤之书名过于乃父,《续书断》谓峤之“正书妙,行书入能。……尝进书六体,手诏答曰:‘得进书,甚可观览,回鸾顾鹊,坠露凝云,虽古人临池悬帐之妙,何以过此’。乃赐物四十段以旌之”。峤之仕途通达,终官沼州刺史,位至三品。据史料记载,峤之不独知遇于唐世名臣狄仁杰、魏元忠、姚崇等,且亦曾协助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诸人迎立中宗,神龙复辟,其功非小。《宣和书谱》云:“师道已精于书,峤之复以善书称,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杰然为一家法。自师道至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由此而下,传至徐浩子孙辈如徐瑶、徐现、徐顼、徐场等,徐氏世家之书法成就,仍斐然可观。

徐浩从小时候开始,就受到他父亲的教导,用功读书,用心练字。玄宗开元五年(717),徐浩虽15岁就眀经及第,但并未于此时入仕。翌年,正月,命整理御府法书,得钟繇、二王等真迹1510卷。数年之后,始步人仕途。徐浩擅长楷书和隶书,开元十六年,因其应制《喜雨赋》,得集贤院知事张说赏识,遂引见于朝,初为鲁山县主簿,进为太子校书郎。张说(667730),“开元宗丞”,“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他是初唐到盛唐时期的文坛泰斗,亦有伯乐之才,善掖后学。另,徐浩所撰的《张九龄碑》又说:“义深知己,眷以文章……”因此,徐浩与张九龄过从甚密,为忘年之交,亦得到过张九龄的提携。

是年,徐浩师从张旭。张旭时任率府长史,此官与太子校书郎同属东宫所辖,徐浩师从张旭,殆即藉东宫共事之缘。后任巩县尉、右拾遗二职。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徐浩正授监察御史,充集贤院修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徐峤之卒,享年60。徐浩丁父忧去职。守丧期满,被任命为京兆府司录参军。后又因母亲去世服丧离职。几年后调任河南道司录官,又担任河阳县令,以治理得好有名。后任太子司议郎,升任金部员外郎,又任宪部郎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叛,他被调出京城任襄州刺史,寻加本州防御守捉使。肃宗至德元年(756),唐肃宗登基,召他进京城任中书舍人、集贤学士。当时国家政事多,皇帝诏令多由徐浩写成。徐浩写文章博雅敏捷,又擅长写隶书,唐肃宗欣赏他的才能,他为太上皇和皇帝写作文书,受宠很少有人比得上。

郭子仪收复两京后,徐浩以灵武扈从功臣加官尚书右丞,进爵会稽县开国男。肃宗上元元年(760),徐浩为李辅国所忌,自国子祭酒黜为庐州长史。两年后,徐浩自庐州返京复为中书舍人,加银青光禄大夫,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代宗大历二年(767),徐浩升任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兼任御史大夫,晋爵会稽县开国公。翌年春夏间,怀素出湘南下广州干谒徐浩,其人其书,未得徐浩赏识,寻返湖南。徐浩以文才和高雅出名到任广州、掌管吏部,积聚了不少钱财,又宠爱他的妾侯莫陈氏,她常干预政事,被当时的舆论谴责。大历三年月,徐浩赴京任吏部侍郎兼集贤学士副知院事,后领东都(洛阳)选务,诠第科举。

徐浩因典选营私,御被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判罪贬为明州别驾。建中元年(780),德宗继位,大赦天下,徐浩因之得以征召回京,拜彭王傅,封会稽郡开国公,而此时,徐浩已78岁。建中三年(782),因病长安去世,享年80岁,赠太子少师,谥曰“定”。葬于偃师祖茔。

徐浩仕途,总体通达,有两次坎坷。《新唐书》记,肃宗上元元年庚子(760),因李辅国谗,贬庐州长史。这是徐浩仕途的第一次较大的沉落,是年徐浩58岁。宝应元年壬寅(762,代宗时复召之以中书舍人,至吏部侍郎,并进爵为公,然而,因私其妾弟,弊选,再遭贬谪为眀州别驾。该年徐浩已过古稀。这是又一轮起落。前一次遇贬,遭奸人谗言,值得同情,但第二次被贬,就无法让人同情了。

  徐浩自被张说荐为集贤校理始,他在集贤院就职断续相继20余年,除负责行政事务外,主要负责诏告的草拟和誊写。这一方面得力于其文学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精绝的书法,为时皇所喜爱。另外,徐浩又承家学,善鉴藏,在其任职馆阁时,曾数次组织法帖的收集和整理。这些经历,无疑对他书法修养的不断完善,大有裨益。一定程度而言,其书学著作《论书》、《古迹记》当是这些经历的成果。

《旧唐书》编撰者对徐浩有这样的评价:“赞曰:名以才显,才兼德尊。徐、赵、刘、李,厥声远闻。邵、于、吕、郑,其名久存。半乏全德,愧于后人。”史家对徐浩等的评价,有其道理。徐浩因文雅,得名得位,然而,晚节因权重而贪,又私心弊选,终致“愧于后人”。他的同代人颜真卿,却因忠谠而为后世称道,正史书史皆盛赞其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徐浩在书法史的地位也明显受到影响。

 

二、楷隶风采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里说他“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真、行皆入能。”徐浩传世书迹可以佐证。徐浩的墨迹,据清初顾复在《平生壮观》载有:《宝林诗》、《道经》与《朱巨川告身》。《朱巨川告身》据米芾《书史》载:“朱巨川告,颜书。……又一告类徐浩书,在邑人王衷处,亦巨川告也。”米芾见到的《朱巨川告身》有两件,一件为颜真卿书是确定的,另一件则怀疑可能出于徐浩之手。而《宣和书谱》、《东图玄览编》、《妮古录》、《真迹日录初稿》等,和告后的元代鲜于枢、明代董其昌等人题跋,俱认定徐浩书,此说可信。两位著名书法家同写一“告身”,亦是书坛佳话。他们所书各有千秋,各臻其妙。徐浩书《朱巨川告身》是大历三年(768)三月。《石渠宝笈初编》载:该帖墨迹、白麻纸本,纵八寸,横五尺七寸。34行,共237字。上盖唐世玺印,宣和、政和收藏印。清代钱泳考证:此帖“宋时尝入内府者。其鲜于枢、张可与张晏三跋之后,并书《新唐书》本传二十行,又董思翁其昌)一跋,即《戏鸿》、《快雪》之祖本也。”(《履园丛话》)此帖楷书略常行意,锋敛略肥,丰满妍美,庄重大方,中规中矩,是楷书中一件比较精熟的作品。元代张晏跋此卷说:“观李邕谓云:‘徐季海书,若青云之高无梯可上;幽谷之深无径可寻。开元以来,无与比者。’今熟览此书,信言矣。”(《石渠宝笈·初编》)

这是一件唐代中央政府颁授官职的委任狀(派令),它是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的职位是大理评事並兼任豪()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令。朱巨川字德源,嘉兴人,天宝年间适逢安史之乱,隐居家中,钻研学问,后来得到朝廷几位重臣的赏识推荐,出任公职。这件告身記明是大历三年(768三月。告身即委任官职的文件。讲究书法的时代,一纸派令往往是央求名书法家书写,徐浩任职中央政府,由于皇帝喜欢他文辞丰富、下笔快速、书法又好。因此,下达给四方的命令,常出于徐浩的手笔。唐代文官任命时,选择的条例包括体貌、言词、文理、德性、才能,所以敘述文中说明被任用的官员是气质端和、艺理优畅,符合任官的资格。颁发派令的官员集合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新职职位及颁发年月上,一共钤盖了尚书吏部告身之印44方。《朱巨川告身》是徐浩唯一一件传世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浩传世的作品,大多为楷书和隶书,以楷书为精。清人梁巘《评书帖》亦称:“唐人八分、楷、行兼善者,欧阳询、徐浩而已。”存世碑刻有《不空和尚碑》781)、《大证禅师碑》769)、《张廷珪墓志》746)、《陈尚仙墓志》736)、《嵩阳观圣感应碑》(744)、《李岘墓志》767)、《李岘妻独狐峻墓志》754等。

建中二年(781),为了纪念死去的高僧不空三藏,皇上下旨令徐浩在京师长安,写下了《不空和尚碑》,以此让后人铭记不空三藏的不朽贡献。此碑由严郢撰文,现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内。其书法特点是:笔画浑厚圆劲,雄健沉着,结体端正稳重,于大处见功力,不涉小巧,气豪骨壮。这也是徐浩生平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看起来给人一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向上之感。这也是徐浩能够盛极一时的原因所在。但不幸的是,在刻完《不空和尚碑》的第二年,徐浩便因病去世了。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不空和尚碑》被后人视为代表徐浩楷书最高水平的作品。

《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在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门前,李林甫撰文,刻于唐天宝三年(744),隶书。此碑笔法道雅俊逸,姿态横生,结体端正方整,颇得隶书古法之胎息,为唐隶中的佳品。清代王澍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虚舟题跋》)唐时多以楷法作隶书。然而,欣赏徐浩《嵩阳观圣德感应碑》,他隶法多以篆入,取法汉碑。劲健而不失飘逸。该碑局部逸,舒展而不失沉稳。赵明诚评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之为名山洗垢,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以自难废耳。”(《说嵩》)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徐浩的隶书也难免以受楷法用笔的影响,转折稍硬,挑提欠含蓄。

《大证禅师碑》,楷书,写于大历四年(769),当时立于大唐东京大敬爱寺,碑文为王维之弟王缙所撰,又名《大证禅师昙真碑》、《昙真碑》、《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铭》,现碑立于河南登封嵩岳少林寺后,已残。从《大证禅师碑》残存的字迹分析,其起笔和收笔极为强调提按,用笔果断劲健。可能是碑文,字迹稍大的缘故,结体更开张,更平稳,用笔也略比前两墓志沉着肯定,愈显肥劲,然而俊逸之气略输。

《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746)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徐浩外祖父张庭珪(658734),字温玉。官至太子詹事,赠工部尚书。新旧《唐书》皆有传,以谠直名史。与李邕友善,曾力荐之,得拜左拾遗。《旧唐书》有记:“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请廷珪八分书之。廷珪既善楷隶,甚为时人所重。”蔡希综《法书论》将其与初唐名家欧、虞、褚、薛等并列。有《信行禅师兴教碑》等十数碑石见录,几乎全为隶书。唐代以善隶入史者无多,庭珪为其一。张庭珪卒时徐浩已31岁。尚未看到徐浩习书于张庭珪的史料,但是徐浩自小习书,不可能不受外祖父的影响。《张庭珪墓志》,全称《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墓志铭》,是继《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之后又一书法珍品。 该作品结体舒展,秀气四溢。转折自然,挑提含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件小字隶书作品,字幅仅2厘米见方。小字易于得逸韵,而失遒健。但徐浩该作品,却将逸趣与遒健相对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虽不可与汉碑同类作品相提并论,但是置之有唐隶书杰作中,当不逊其色。 

《陈尚仙墓志》,2003年在洛阳出土,楷书,书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时年徐浩任职右拾遗,仅33岁。这是现见于世的徐浩最早作品。将它与徐峤之书《姚彝碑》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用笔结体肖似,只是徐浩书稍显生涩、硬挺而已。这也可以说明,史述徐浩承家学,言之不虚。亦可看出徐浩取法二王及虞世南、褚遂良的笔意,气韵生动、婉美华丽。

 

三、“徐颜”之变

 

徐浩著述见之于《全唐诗》《全唐文》等典籍以及部分新出土墓志。《全唐诗》卷二一五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卷四四〇存其文五篇,《唐文拾遗》卷二三录一文。另外,据赵明诚(10811129)《金石录》等记载,徐浩撰写的碑志又有数十篇。

徐浩书论著作,见于著录者四种:其一,《书谱》,著录首见《新唐书•艺文志》;其二,《法书论》,著录首见《宣和书谱》;其三,《古迹记》,著录首见《法书要录》;其四,《论书》,著录首见《法书要录》。前二种惜已亡佚,只有《论书》《古迹记》二文存世。

《论书》是徐浩留给其子孙的经验谈,为世人所重。此文是徐浩用来教育子孙的家训,言辞肯切,谆谆善诱。唐代中期崇尚丰肥,书法追求阔大温厚的气象。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徐浩即以“肥劲”为标格,既强调丰腴,又强调骨力,由此可见唐中期书法美学思想的嬗变。而在这之前漫长的时期,书坛上是以“瘦硬”为美的。文中推崇“藻耀而高翔”的书风,说:“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翠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骨劲而乏彩,有缺陷;肉丰而力沉,也不完美:他推崇的是两者的结合,即肉丰而骨劲,也就是“藻耀而高翔”,这才是书中之“凤凰”。《古迹记》为徐浩进御之作,旨在为刚刚登基的德宗李适举荐内府法书鉴藏专家,即文中所谓“别书人”。《古迹记》首论书法源流,疏理了籀文、篆书、隶书、八分、章草、真书、行书、草书之流变,进而品藻秦汉以降历代名家法书。以较大篇幅记叙了初、中唐内府法书名迹收藏史,时间跨度近二百年。其中,徐氏对二王书迹的流传、散佚、搜求、鉴藏,所述尤详,且多有并世学人未及之处。该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徐浩书云:“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此种“丰腴”与颜真卿字的“端庄”,均反映了唐明皇开始的端庄而丰腴的审美时尚。徐浩的书法成就,唐人评述可见于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广平之子,令范之首。娅姹钟门,逶迤王后。”《旧唐书》直接提及徐浩书法的有两处:其一:“浩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调授鲁山主簿。”其二:“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浩属词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左丞。玄宗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新唐书》对徐浩的书法的记述与《旧唐书》比,基本一致,也讲四方诏令,多出浩手,遣辞赡速,而书法至精,帝喜之,肯定了徐浩书法在当时的影响。

颜真卿比徐浩小7岁,颜殉难于贞元元年(785),徐病逝于建中三年(782)。盛中唐之际,二人曾数度同朝为官,以书法饮誉当朝,时人并称“徐颜”。唐人虽“徐颜”并称,然各朝实有侧重:盛唐多推徐迈颜,中唐则徐颜齐名,晚唐始抑徐扬颜。入宋,重颜轻徐则成一边倒之势。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元明清以降,鲁公赫然凌驾于徐浩之上,几不见“徐颜”并称之辞。换言之,徐浩死后,书名式微,一直至今。

徐颜并世之时,徐书声誉胜于颜书,有诗为证。据学者王焕林在《颜真卿研究》一文中“唐代诗歌中的徐颜”一节给出的“以诗证史”的数据,存世唐代诗歌,有关徐浩书法之诗1012首,而有关颜真卿书法之诗,则只有77首。在有关徐浩书法的诗句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亚相书翰凌献之”,语出诗人苏涣写给怀素的诗《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怀素31岁。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向当代名家探求笔法,经衡阳、客潭州。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黄山谷云:“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浩)与颜太师(真卿)耳。”(《题徐浩碑》)诗人苏涣在长沙遇见了怀素。当时正是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怀素要苏涣题诗,苏涣就写了《赠零陵僧》:“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诗中称赞怀素是“草圣”张旭之后唯一继承人,称赞徐浩的书法几乎凌驾于王献之之上,如果怀素得到徐的赏识,定会“洛阳纸贵”。 “南溟”指广州。“言祈亚相”,比指拜访求见在广州任职的书法家徐浩。秦汉官制,以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副职,丞相缺位,由御史大夫递补,后来称御史大夫为亚相。徐浩曾任御史大夫故尊称其为亚相。“贪泉”,水名,在广东南海县西北;贪泉又名石门水,相传人饮此水后心即变贪。本句意为贪泉由于怀素作书洗笔,可以去掉贪的恶名而改称墨池了。很不幸,后来徐浩真成了贪官。《资治通鉴》代宗大历五年,说他“贪而佞,倾南方珍货以赂(元)载”。当年,怀素刚过而立之年,其书法尚不能入徐浩的法眼,哪知千年之后,怀素的知名度远超徐浩。《宣和书谱》说徐浩“八体皆备,草隶尤胜”,可他的草书,竟无一幅传世。

《宣和书谱》称:“盖浩书锋藏画心,力出字外,得意处往往近似王献之,开元以来,未有比者。”徐浩长于鉴赏,两次受命访书,收集二王书迹。他善书法诸体,曾写屏风42幅,所题多《文选五言诗。李邕赞云:“徐季海书若春云之高,无梯可上,幽谷之深,无径可寻,开元以来无比者。”但对他的字表示不满的人也有不少。如《吕总续书评》云:“徐浩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李煜也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米芾甚至说:“《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比较近年出土的徐浩《陈尚仙墓志》和颜真卿《王琳墓志》两件早期墓志作品,可以发现,当时颜、徐二人的楷书都还未摆脱时风而自成面貌。但是,徐浩较颜真卿似更见功力。这似乎也说明,徐浩楷书比颜真卿成熟得早;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在8世纪中期徐浩书法比颜真卿影响更大的某些原因。

徐浩生活的时代,唐代楷书书风逐渐确立。他是从盛唐书法通向中唐书法的一位中间人物。近年徐浩书迹《陈尚仙墓志》等出土面世,弥补了徐浩早期书法无存的缺憾。这样一来,徐浩现存的书法作品就能基本反映出他各个时期的书法风貌。“人品即书品”,是中国书论的重要传统。这一观念影响下的书法史尤其是唐代以后的书法史,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儒学化的书法史。徐浩在书法史上地位的变化,就与这一观念不无关系。徐浩的书法成就,尤其是其楷书,对唐代书风的形成具有开拓意义,对后世的影响亦较大。但是“人品即书品”的书学传统,一定程度地减弱了他的影响。因此,今之习书者,除书艺本身外,或可从颜、徐的历史地位变迁中获得更深的感悟。

 

 

http://s1/mw690/001hz0YNzy7bReP1v9ee0&690

徐浩画像

 

http://s2/bmiddle/001hz0YNzy7bReUbQCB51&690
朱巨川告身(1)

http://s2/bmiddle/001hz0YNzy7bReZhDj381&690
朱巨川告身(2)

 

http://s13/bmiddle/001hz0YNzy7bRf5cJk05c&690
陈尚仙墓志

 

http://s2/bmiddle/001hz0YNzy7bRfbZEgV61&690
陈尚仙墓志(局部)

 

http://s1/mw690/001hz0YNzy7bRfhIMikc0&690
张庭珪墓志

 

http://s5/bmiddle/001hz0YNzy7bRfmqFneb4&690
大证禅师碑

 

http://s15/mw690/001hz0YNzy7bRft7Yjs1e&690
嵩阳观纪碑(1)

 

http://s11/mw690/001hz0YNzy7bRfz4LJEba&690
嵩阳观纪碑(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