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弼:彦国才如谢安石

(2017-05-18 06:17:58)
标签:

文化

分类: 翰墨青史

富弼:彦国才如谢安石

王幅明

 

富弼(1004 —1083),洛阳人。

北宋名相,书法家。

 

一、君子之交

 

富弼,字彦国,北宋名相,景德元年(1004)出生于洛阳。相传,他的母亲韩氏身怀有孕,梦见旌旗鹤大雁降落在庭院中,说是上天赦免,不久生下富弼。富弼少年时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处世大度。《步里客谈》载,富弼年少时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回答:“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富弼父亲富言原为北宋宰相吕蒙正宾客。吕蒙正为教育子弟开办家学,富弼父亲恳求其子一同开蒙受教。吕蒙正叫来富弼,感觉这孩子天资聪颖,是可造之才,就让他随子侄辈一同读书。这批孩子里,后来出了两个著名的宰相:一个是富弼,一个是吕蒙正侄子吕夷简,皆为北宋中期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

宋仁宗天禧五年至天圣四年,范仲淹在泰州地区任职。其间,因与监管酒税官员富言有来往,认识了随父而来泰州读书的富弼。这位20来岁的洛阳才子,尽管饱读诗书,提笔成文,胸有沟壑,豪爽大度,却还只是个茂才(秀才)。时年35岁的范仲淹,一见之下,颇为惊讶,觉得他资质不凡,将来必有大成。于是便揣着他的文章,去见御史中丞晏殊,郑重推荐说:“此人天下之奇才也,愿举于朝而用之。”晏殊向以知人闻名于世,看罢文稿,颇为称许。晏殊问范仲淹:“这位洛阳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满意地点了点头。当时晏殊尚有一女待字闺中,正托人帮忙选婿。范仲淹就从中撮合,富弼终成为晏殊的东床快婿。

富弼所处的时代,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都轻轻松松地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取得了功名。富弼的科举之路却不很顺利,但他不气馁,从容面对。唐宋之交,除三年一次科考外,也曾不定期地举行制科考试,选拔特殊人才。制科,亦称特科、大科,程式繁琐,遴选严格。应试者须由公卿推荐,先行预考,再由皇上亲自出题公考。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颁诏制举特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当以此进身,并荐他为茂材异等。经范仲淹指点和激励,富弼得以考中进士,当时他已经27岁了。自此步入仕途,并与范仲淹结成忘年之交,日久弥深。富弼比范仲淹小15岁,向以父辈尊称。他们“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在报效国家、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互尊敬,亦师亦友,却又和而不同。

富弼先到河阳(今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几年后山东一带多有兵变,有些州县长官见乱匪势强,软弱无能,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后来朝廷追究,派出工作组下来严查。范仲淹坐镇处理这些事。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原来,富弼考中进士后,正值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赏识。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富弼之所以能在范仲淹面前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在他内心底处,已与范仲淹达成高度默契。正如明人李贽在《与河南吴中丞书》中说的那样:“虽时时与师友有诤有讲,然师友总不以我为嫌者,知我无诤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

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自然不会去计较个人恩怨,更不会因为富弼顶嘴而生气。事后,范仲淹对人说:富弼不同俗流,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原因。范仲淹与富弼“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

庆历三年(1043),晏殊担任宰相,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杜衍担任枢密使,韩琦和富辅佐他,欧阳修担任谏官,都是天下敬仰的人物。大儒石介为拥护庆历新政,写了一首激情澎湃的长诗《庆历圣德颂》,极力称颂改革派,说范仲淹和富弼,一个可比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夔,一个可比舜时掌管教育的大臣契。

在山东青州,一向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说。所谓的拜清官,则是到范公亭公园的三贤祠内,去仰拜曾在青州广施德政的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庆历七年(1047)五月, 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二年(1050)底离任。他知青州3年半的时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深得州民拥戴。富弼离任之时,百姓在瀑水涧旁修筑一亭,取名“富公亭”。皇祐三年(1051)三月,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并充青、淄等州军安抚使。到青州赴任时,范仲淹已是疾病缠身的垂暮老人,但他仍亲躬政务,竭尽肝肠。范仲淹到任之际,正值河朔遭受水灾,河北一带流民大批进入山东,青州之域尤多,每日进城求食者就有数千人。前任知州富弼曾从官廪中发放粮食予以救济,还下令凡是山野林地所出,只要是能救流民活命的,皆由流民任意取用,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富弼还下令,无论公私官民,只要有空闲多余房屋的,必须腾出来安置流民,一时倒出来十万余间,解决了流民的住宿问题。富弼还借机招募了上万名士兵,充实了州军。范仲淹对富弼的救荒之策和安抚流民的做法大加赞赏,颁令仍照旧实行。之后,他上书奏请朝廷,把官府粮库中的粮食留出一年的军需,其余全部用以救济灾民。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范仲淹的从政道路开始走下坡路。这时,从他的身体和现实条件上说,确实已无能为力了。然而,他倡导改革、励精图治的思想和决心却始终如一。从他在青州留下的诗篇当中,可见一斑。他在《石子涧二首》中写道:“凿开奇胜翠微间,午骑笙歌暮来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石子涧,旧址在今青州城西南,原是一处瀑布。诗中写的彦国即富弼,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倡导者。庆历新政失败后,与范仲淹一同被贬,先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后移青州,曾在石子涧建亭祈雨。范仲淹继富弼之后到青州任职,到石子涧后,见亭思人,触景生情。他在诗中将富弼比为东晋的谢安(字安石),激励他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以非凡的才能,重整朝纲。

范仲淹在青州仅一年,之后又抱病由青州赴颍州任职,途经徐州时不幸病故。远在蔡州的富弼不能亲往吊唁,满怀至诚之心、感恩之情写下了《祭范文正公文》和《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富弼缅怀说:“某昔初冠,识公海陵,顾我誉我,谓必有成。我稔公德,亦已服膺,自是相知,莫我公比。一气殊息,同心异体。始末闻道,公实告之;未知学文,公实教之。肇复制举,我惮大科,公实激之;既举而仕,政则未喻,公实饬之。”范仲淹与富弼,既是和衷共济的好友,也是莫逆之交的诤友,并能一以贯之,始终不渝,不仅备受时人推崇,且深受后人赞誉。

 

二、使者风范

 

 庆历二年(1042),富弼升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是年春,契丹国大兵压境,扬言要以武力扫平中原,要求大宋割地赔款才息兵。慌了手脚的宋王室,赶忙商议派大臣出使契丹求和,但朝中大臣皆因此行凶险,不敢前往。有人推荐富弼,富弼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大使,拜任枢密直学士,出使辽国(契丹)。

  见到契丹王,富弼问:“为何要出兵攻宋?”契丹王回答:“是你们违约在先,堵塞了关隘,所以我们要进攻。如果你们割地求和,我们可以撤兵。”富弼正色道:“我知道你自己并不想出兵,而是你的臣子嚷嚷着要打仗。你可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牟利?”契丹王惊讶地问:“此话怎讲?”富弼说:“我大宋封疆万里,精兵百万,上下一心,若你们要用兵,能保证必胜吗?即使你们侥幸获胜,也要损伤过半,这些损失你那些好战的大臣能够弥补吗?如果我们还像以往那样互通友好,大宋每年赠给你的钱帛,还不都是你契丹王一人任意支配吗?”

契丹王想了想,点头称是。富弼又说:“至于我国堵塞关隘,本是为了防范叛军,并不是为了进攻他人。若是为了进攻,就不堵塞关隘了,而是要打通关隘,前去进攻了!”契丹王觉得富弼说的都是实话,第二天就邀富弼一同打猎,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如果能割地给契丹,则两国可长久修好。”富弼问:“为什么?”契丹王说:“我们都以每年领受你们的钱帛为耻。”富弼马上反问道:“你们以得地为荣,我们必以失地为耻!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想让我们割地求和,万万不能!”面对这个既善辩又强硬的来使,契丹王感到无奈,最终不再要求割地。就这样,富弼不避生死,不辱使命,只说了一番话,就打消了契丹国进犯的图谋,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此后的几十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

富弼在与辽国盟誓之前,附加了“一个小条件”;如果辽国能令西夏停战,那每岁可给辽金帛20万,如果辽国不能约束西夏,那每岁只能给10万。这并不是讨价还价的策略,而是富弼的战略远谋。富弼附带的这个“小条件”,在辽兴宗看来,党项首领元昊的家族与辽世代联姻,以此结成同盟关系。辽国强大,党项较弱,因此辽国一向占有主导地位。元昊建立西夏后,与大宋交战不已,更要仰仗辽国,搞定西夏,哪里值得了10万?就与宋朝订立了盟约。富弼的战略远谋真使辽与西夏反目为仇,西夏与辽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战事不断。西夏顾不得攻宋。

富弼后来又出使辽国,也大获成功,展示了其超人的胆识和外交能力。

他第一次去契丹时,家人来报,说他的女儿死了,他不顾而行;第二次去契丹前,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他来不及看一眼,就启程了。到了契丹国,每得家书,他连拆都不拆。随从不解地问:“这是家书,为啥不拆?”他回答:“拆了,徒乱人意!”

  富弼一心为国家,受到仁宗嘉奖,欲提拔他为枢密副使。他力辞不受,上疏仁宗:“现在(大宋)与契丹再结盟好,大臣们都以为太平无事了,万一契丹毁约,又来进犯,我岂不是死有余辜!陛下啊,您只要卧薪尝胆,不忘边患,多虑国政,就不用考虑我的职位高低了。”过了一段时间,仁宗欲再次提拔他,并派宰相去劝说:“此次任命是别有用意,非因你出使契丹有功,请受之。”他这才接受了枢密副使的职位。

庆历四年(1044)六月,契丹和西夏发生战争。契丹出兵10万西征,并遣使至宋,要求大宋与西夏断交。范仲淹怀疑契丹国是声东击西,可能与西夏联合攻宋,建议朝廷马上增兵,驰援西部边陲。富弼冷静观察后,认为契丹不会与西夏联合、杀个回马枪再来攻大宋。当时朝廷上下非常担心,议论纷纷:如果大宋受到攻击,你富弼是否以头颅谢罪呢?富弼很平静地说:“放心,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结果如富弼所料,契丹并没进犯大宋边境。

富弼两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三、太平宰相

 

至和二年(1055),富弼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日拜相。两年后的一天,仁宗上朝时突然昏厥,被扶入宫中诊治。朝中大臣十分惊慌,议论纷纷。庙堂之上的富弼却很冷静,他和文彦博一起留宿宫中以防不测,并随时询问仁宗病情,使宫中秩序很快恢复。后来富弼还与朝中大臣一道,劝仁宗早立皇嗣以安定人心。富弼为相,遵守礼仪,按过去的办法处理问题,顺从公众议论,没有任何偏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

嘉祐六年(1061)三月,富弼由于母亲丧事离职,诏令为此免除春宴。按过去惯例,宰相遇到丧事都起任官复原位。仁宗空着职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说这是金革变礼,在太平之世不能施行,终于不听从任命。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过了二年,由于脚病请求解除任职,授职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扬州,封为祁国公,又受封为郑国公。

至神宗立,为了富国强兵,神宗于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进京,变法改制。神宗想问问富弼对变法的看法。结果富弼一见神宗就说:“我反对变法。”神宗听后十分失望,革其相位。富弼调任汝州判官。诏令入朝觐见,允许坐轿到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让其儿子从宫门进入,而且命令他们不要跪拜,坐下谈话,从容地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神宗果敢有所作为,上奏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么奸人就得以逢迎。应当像天监视人一样,善恶都自取,然后进行惩罚奖赏,这样功劳和罪恶都各得其实情。”又询问边疆之事,富弼说:“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神宗沉默不语。到日影西移才告退。神宗打算将他以集禧观使留在京师,他极力推辞,到郡县赴任。熙宁二年(1069),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青苗法颁布后,富弼认为这样就会财利聚集于朝廷,而人心分散,拒不执行,声称“新法,臣所不知”。

  富弼见神宗重用王安石,知道自己不可与之争,于是称病退休,欲回洛阳,上疏几十次才被准许。临行,他又上疏神宗,说,现在王安石变法,起用许多小人,加上地震、旱灾,国事堪忧。神宗问他去了之后,谁可代他为相,他推荐文彦博。神宗又问:“王安石如何?”富弼沉默不答。富弼于是退居洛阳,与文彦博、司马光等13人组成“洛阳耆英会”,每日在自己府中置酒,赋诗吟和,但每遇国家大事,他仍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富弼为人宽厚,温和善良,通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执于己见的。可等到面临重大事情时,他就表情严肃,义正辞言,没有人能让他屈服。不论大事小事都反复仔细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宰相,自唐朝以来可说是礼遇最高:百官来拜见的,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直立,稍微伸手扶一下来客;送客不用下台阶;客人坐得稍久了,侍吏就从旁边大声说“宰相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地起身离去。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送客人到门口。自此,众官员渐渐学习富弼礼待下属。

自从辞去官职回到西都十多年,富弼常深居不出门;晚年请求拜见的宾客也多起来,他都以病为理由,辞谢不见。亲近的人问他什么缘故,富弼说:“大凡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如果每个人来了都接见,我年老体衰又有病不能承受。”士大夫们也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曾经想到老子祠去,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适逢府中把集市迁到桥边,市上的人为富弼出行高兴,伴随着观看,直到安门,市面为之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

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颇有廉声。《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登上天子的宝座。英宗登基后,将其父宋仁宗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英宗却单独请富弼留下,又在惯例之外,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英宗有些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赏赐。

元丰六年(1083)闰六月,80岁的富弼在洛阳病逝。宋神宗闻听富弼去世十分悲痛,命停朝三日。这是少见的礼遇。富弼广受士大夫爱戴,他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北宋名臣叶清臣评价说:“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富弼死前给神宗上疏:现在朝中多有投机钻营的小人,非国家之福,应予以廓清。神宗读后十分哀痛,责内务府专门撰写祭文,专门派遣官员到西京(洛阳)致祭。赠太尉,谥号文忠。元祐元年(1086),配享神宗庙庭,宋哲宗亲篆其碑首为显忠尚德。为昭勋阁24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从祀历代帝王庙。

 

四、翰韵诗情

 

富弼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作品,今存《富郑公集》一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有《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全宋诗》录有其诗。今存《富郑公诗集》。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弼善豪翰,其迹雜見《群玉堂法帖》中。”

富弼传世书法仅有《温柑帖》《儿子帖》二帖。

《温柑帖》(亦称修建贴、君谟贴),行书尺牍.纸本,14行,共142字。纵26.5厘米,横49.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緣滙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刊於《三希堂法帖》,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二),載入台灣《故宮書畫錄》卷三。释文:“弼修建坟院,得额已久,先人神刻,理当崇立。今天下文章,唯君谟与永叔主之,又生平最相知者。永叔方执政,不欲干请,独有意于君谟久矣。但为编次文字未就,故且迁延。昨因示谕,辄敢预闻。下执即非发于偶然,唯故人伦察,少安下情也,皇恐皇恐。院榜候得请,别上闻次《圆觉偈》亦如教刊模也。哀感何胜何胜!弼又上。温柑绝新好,尽荐于几筵,悲感悲感。弼又启。”這封內容為請求蔡襄“諛墓”的信件,被蔡氏后人保存并傳世至今。温柑是温州的特产,为历代朝廷贡品。这件手札之所以被传世,除了書者为賢相名臣,信件又透出富弼与蔡襄的亲密关系等因素外,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它也是值得收藏的墨宝。

北宋擅长书法者甚多,其中不乏政治家、文学家。像苏轼、范仲淹这样身兼多重身份的书家比比皆是。宋人轻法度而重我法,书法字体特点鲜明而笔力遒劲。富弼书法亦有此特色。
《温柑帖》从整体上看,字体乖张,圆中带棱角,偏扁且宽。书写十分随意,略带几分潇洒率性的用笔特点。虽不拘惯常法度,但书写习惯又从法度而来,因此十分精妙,耐人回味。结体比较紧凑,从单个字看,布局匀称,虽没有黄庭坚法书的长撇大捺,但每个字的结体疏朗,用笔大胆畅快,透露出收敛与外显的冲突美感。在转折的部分比较显圆润,没有苏轼笔画中遒劲挺拔的硬气,但也圆中有方。对转折的处理显示出书家在力度上追求适度的态度,既不偏颇也不过分,恰到好处,显示出中庸美学的特点。书家写出了自己不同于其他书法家的个性。书家力求写好每一个字,在此基础上连成一气,形成较为统一的行间关系。在书写习惯上,注重用墨和用笔的轻重浓淡,所以呈现出来的字层次鲜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行楷书《儿子帖》,一件精致而含有体温的尺牍作品。此作在北京翰海2005春季拍卖会上以462万成交。作品上面有元代以来多枚收藏印。释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大意为:我儿子本性愚笨迟钝,加上他很少经历社会磨练。在京师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让他常常去拜见您,希望诸事对他多加指教,感激不尽。这信也请阅后烧掉。这是富弼写给身居京师开封一位老友的信件,拜托他关照自已在开封做事的儿子。应是晚年的作品,人书俱老,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富弼传世的诗歌也多写于晚年。他晚年居洛阳,常与隐者邵雍交往,有多首写给邵雍的诗,如“先生自卫客西畿,乐道安间绝世机。再命初筵终不起,独甘穷巷寂无依。贯穿百代尝探古,吟咏千篇亦造微。珍重相知忽相访,醉和风雨夜深归。”(《过邵尧夫先生》)表达对这位布衣哲人的敬意。还有一首《寄欧阳公》:“滁州太守文章公,谪官来此称醉翁。醉翁醉道不醉酒,陶然岂有迁客容。公年四十号翁早,有德亦与耆年同。意古直出茫昧始,气豪一吐阊阖风。”倾心赞颂欧阳修宠辱不惊的处世之风。

    20085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老城的一处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并发掘宋代墓葬11座,出土14方墓志,确认为北宋宰相富弼夫妇及其家族成员之墓。其中有一方富弼墓志,墓志全文近七千字,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之一。墓志志文记录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外交、变法等重要事件,专家称其为“一方宰相墓志,一部石刻宋史”。为了使富弼夫妇墓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考古信息得到完整的保护,洛阳市文物局将其整体搬迁到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展示保护,并在富弼墓志出土处修建碑亭,立碑纪念。富弼纪念碑亭为仿宋四角形结构,亭内立一石碑。碑额篆上刻“宋文忠公之碑”,碑文介绍了富弼墓葬考古发掘的过程及富弼生平等。

北宋李格非撰有《洛阳名园记》1095评述北宋公卿贵戚在洛阳的府邸园林20处。其中花园3个、宅园6个、别墅11个。其中写到富家园林富郑公园:“洛阳园池,多因隋唐之旧,独富郑公园最为近辟,而景物最胜。游者自其第,东出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郑公自还政事归第,一切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朩,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闿爽深宻,皆曲有奥思。”

由于历史久远,洛阳多经战火,富郑公园早已不存。读《洛阳名园记》,神游其园,赏《温柑帖》《儿子帖》二帖,有穿越千年之感,不失一大快事。

 

http://s3/mw690/001hz0YNzy7b9WXadY6a2&690

富弼画像

 

http://s7/mw690/001hz0YNzy7b9X0dBFs96&690
儿子帖

 

http://s10/mw690/001hz0YNzy7b9XbytHH09&690
温柑帖(一)


http://s16/mw690/001hz0YNzy7b9XdtS6Xcf&690
温柑帖(二)


http://s5/mw690/001hz0YNzy7b9Xf7ZqY94&690
温柑帖(三)

http://s11/mw690/001hz0YNzy7b9XhwkTo2a&690
温柑帖(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