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鸾:运笔如飞成唐韵

标签:
文化 |
分类: 翰墨青史 |
吴彩鸾:运笔如飞成唐韵
王幅明
吴彩鸾(约800-860)河南濮阳县人。
唐代道姑,书法家。
古代女书法家不多。有人总结出古代十大女书法家,其中河南籍的两位,一位是汉代的蔡文姬,另一位是唐代的吴彩鸾。吴彩鸾传世的书迹比蔡文姬多,而且还进了宋代的《宣和书谱》。
吴彩鸾生平颇富传奇色彩,《宣和书谱》记之甚详。大意为:女仙吴彩鸾,自言是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道教的第十二洞天)吴真君(吴猛)的女儿。太和年间(827——835),进士文萧客居钟陵(今南昌)。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互手拉手踏着节拍唱歌,在月光下游玩。文萧前往观看。碰到彩鸾在歌场中表演,心生爱意。等唱歌结束,他暗中跟随彩鸾到了西山。到西山中,忽有仆婢燃起松明照亮行路的人。彩鸾发现了文萧,也没有责怪他,而是把他带回了家。到了屋里,坐席尚未坐暖,彩鸾即伏案,如官府処理事务,所问都是河湖海丧命溺死的人数。文萧觉得很是奇怪,便询问她。彩鸾开始不回答,问至再四,才告诉他:“我是仙子,所管领的是水府的事。”言未完,忽然震雷即鸣,云物昏暗。彩鸾抓手板伏地,作出服罪的样子,如听到谴罚道:“因你泄露机密的事,罚作人间民妻十年。”彩鸾哭泣着谢恩,然后对文萧说:“我与你有一段尘縁,从现在起可以下凡到人间了。” 文萧听了异常高兴,急忙带着彩鸾回了家。可是文萧拙于生计,生活难以维持。彩鸾想出了靠抄书卖字来赚钱的办法。她擅长写小楷,不出一天,可以抄写十几万字。抄一部《唐韵》可以卖得五千钱。等赚来的钱用完了,再继续抄,仍赚五千钱,从不多抄。过了十年,文萧和彩鸾各骑一只老虎成仙去了。彩鸾抄写的《唐韵》当时流传有不少。《唐韵》字的笔画虽小,而宽绰有馀,全不像俗人的笔迹。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神采。今御府所藏正书一十有三:唐韵平声上,唐韵平声下,唐韵上声,唐韵去声,唐韵入声,唐韵上下二,唐韵六。(《宣和书谱•卷五》)北京故宫有《唐韵》抄本,据说即为吴彩鸾抄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按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所述,吴彩鸾是成都的一位道姑。但早此说法之前,人们已经给吴彩鸾附会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以至于这位多才的女书法家渐渐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仙女。
唐裴铏的《传奇•文箫》里说吴彩鸾隐居在成都附近西山,后来她从西山下来,邂逅并嫁给了贫苦书生文箫。文箫家贫不能自给,她和文箫同甘共苦,彩鸾每天写韵书一部,让文箫售以度日。居十年,各跨一虎飞升。在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改编在《仙传拾遗》里,吴彩鸾又被赋予了跨虎女仙的神秘形象:彩鸾是三国时吴西安令吴猛之女。时有得道之士丁义,授吴猛以道法。彩鸾师事于丁义之女秀英,道法亦深。有金陵文箫,寄寓于洪州之帷观。八月十五日为许真君上升之日,该观士女云集,连袂踏歌,谓之“酬愿”。文箫忽见一姝,美艳非常,即吴彩鸾。其所踏歌,含以文箫名姓,且有神仙之语,歌云:“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文箫甚觉奇异,遂尾随其后。入松林,所居如官府,侍卫环列,文箫再三问其故,彩鸾曰:“此不可轻泄,吾当为子受祸矣。”言后片刻,果然有黄衣使者降临告曰:“吴彩鸾为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彩鸾遂与文箫结为连理。其后俱乘虎入于越王山中,道成升天,后人誉为“神仙眷属”。这两段优美浪漫的传奇都歌颂了吴彩鸾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吴彩鸾一向被称为女仙,可能是受到裴铏传奇的影响。《宣和书谱》所说“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显然是夸大的话,但她爱书《唐韵》,落笔如飞,却是可能的事。“历十年,各乘一虎仙去,”大概是死后的讳称。又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说:“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亦异物也。”其实,吴彩鸾的事迹宋代以后多有记载,如《玫媿集 》《志雅堂杂钞》《道园学古录》《庚子消夏录》《清河书画舫》等。原因是前人所述,给她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以至于让人对她的真实性有些半信半疑。
吴彩鸾应该确有其人,但不可能是仙女。根据彩鸾这个名字以及传说中的某些细节,或可推断她是一位歌妓,原来出生书香门第,受过良好教育,后因某种原因沦落歌场,遇到文萧后才被赎出身来。后来,好事者为了抬高吴彩鸾的地位,故意隐去她以前做歌妓的历史,将她美化为仙女了。还有一种可能:因为隋唐年间抄书业繁荣,至使女抄书家吴彩鸾成为传奇。印刷术产生之前,书籍一直是由人手工抄写并在社会上流传的,在古代,人们把抄书称为“佣书”, 抄书人叫“佣书人”。古代的佣书者中有专业抄书的匠人,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善于抄写,而从事这一行的,更多的是贫寒的文人。吴彩鸾应该是唐代一名传奇的女性抄书家,其小楷字体遒丽、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在佣书业内名气很大。她本人在文学、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是古代著名才女之一。这种可能也得到一些史书的印证。
史书中记载吴彩鸾,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唐大和年间前后,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有“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另有《广韵》《切韵》《玉篇》《法苑珠林》等。清代文人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清代御府藏有吴彩鸾所抄之本《唐韵》,极为珍贵。
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细品其《唐韵》册书迹,虽字小行密、大小相杂;然字迹工细清腴,颇见笔力;布白疏密参差而又序然一体,给人一种图案的装饰美、音乐的节奏美、整体上的特异美。所以《书史会要》说它“字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度”。彩鸾书《唐韵》共13卷,纸本、墨迹,有“宣和”印玺,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吴采鸾是一位才女,诗书并擅。《全唐诗》863卷中收录了她写的一首诗《歌》:“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瑶台不怕雪霜寒。”诗前有小序:“钟陵西山馆,中秋游女甚盛。太和末,有书生文箫,睹一姝甚妙,相盼不去,复为山歌。歌罢,穿大松径,扪山险上升。生蹑其踪,姝相引至绝顶。忽风雨,有仙童持天判云:‘吴彩鸾私欲,谪为民妻一纪。’乃与生下山,归松陵。”诗中诗人想象与人相伴登上仙台,吹弄着纹饰的竹笛,乘驾着彩色的鸾鸟,袅袅升空。他们身着绣花褥袄,到了饰满珠玉珍宝的神仙居住的甲帐。已是道貌仙骨,还怕什么雪雨风霜呢?这是一首向往自由仙道,追求精神超越的游仙诗,只因诗中有 “甲帐”、“瑶台”这样的地方,遂被文人演化为一个优美的神、人相恋的爱情故事。
作为一个道姑,吴彩鸾还写有《女冠诗》三首:“心如一片玉壶冰,未许纤尘半点侵,霾却玉壶全不管,瑶台直上最高层。”“宠辱无稽何用争,浮云不碍月光明,任呼牛马俱堪应,肯放纤埃入意城。”“身居城市性居山,傀儡场中事等闲,一座虚弥藏芥子,大千文字总堪删。”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七》是“唐五代小说中神仙鬼怪诗”,收有吴彩鸾作越王山诗:“ 一斑与两斑,引入越王山。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簫声宜露滴,鹤翅向云间。一粒仙人药,服之能驻顏。” (见宋陈元靚《岁时广记》卷三十二引裴鉶《传奇》。)
越王山,位于江西奉新澡下镇。其山有一名胜曰“云峰虎迹”,云峰即越王山上的琵琶峰,在琵琶峰前岩石上留有吴彩鸾、文箫双双成仙后跨虎仙去留澡下的麻鞋、柱杖、虎迹等,为奉新县著名的奇景。由于越山山雄景奇,仙道文化、佛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文人墨客常去登临游玩,并常有诗咏,题刻传世。越王山上最著名的石刻有“跨虎登仙”石刻。
http://s6/mw690/001hz0YNzy7a8pKG5drc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