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涛:于氏草书后一人

标签:
文化 |
分类: 翰墨青史 |
刘延涛:于氏草书后一人
王幅明
刘延涛( 1908—1998),巩义人。
久居台北。书法理论家、书画家。
刘延涛,字慕黄,1908年出生于巩县(现巩义市)北山口村。其先祖历代耕读,喜好收藏名家书画及珍本图书,以书香世家著称。刘延涛生长于此环境,深受熏陶,常自临古画,随意涂鸦。小学老师赠送其《芥子园画谱》,自此,他便照画谱画起画来,越画兴趣越浓,因而奠定了绘画基础。中学后被家人亲友说服,放弃艺专而改读北大。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深受胡适、钱玄同、钱穆、顾颉刚等影响,国学功底深厚。为胡佩衡赏识,授其画技。毕业后经胡佩衡推荐,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主编故宫书画集,从而得见晋唐、五代、宋元时期各家真迹,对他日后书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1934 任教于河南南 阳中学教授中文。后进监察院担任于右任私人秘书,协助编辑《标准草书》。他与胡公石一同襄助于右任搜集历代草书家书帖、论著,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对各家草书加以整理、比较,选出标准草字。1936年,《标准草书》整理完成,由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1939 年,《标准草书》修订本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44年,于重庆和卢冀野等编《中华乐府》。1947年,当选行宪后第一届监察委员。另著有《标准草书释例》,由中华书局出版。
1949年后迁居台北永和,致力书画创作,与友人共创“中国书学会”。1955年,与马寿华、陈方、陶芸楼、郑曼青、张谷年与高逸鸿等渡海来台书画家组成“七友画会”,定期雅聚,切磋技艺。是台湾最受重视的书画团体。1958至1985年,“七友画会”共举办过19届书画展,多在台北,其中一届在美国圣若望大学中山堂举办。1956年,受于右任之重托,撰述出版中国第一部草书专史《草书通论》。1962年, 参加台湾第一个正式的书法访日团,与马寿华、姚梦谷等人创办“中国画学会”。 1963年,与李普同等组“标准草书研究会”。同年, 获“中国画学会”颁发第一届“金爵奖”。
刘延涛融合南北二宋之笔法,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格调高古,意境致远,极富哲思祥意。他以标准草书或参融今草的线质“写”出来,画中意境超尘绝俗,来自造诣极高的书法功底,诗、书、画合一,并多列上品,深受艺林推崇。人们常将他与张大千、溥心畲诸大师相提并论,被艺评家姚孟谷誉为“现代真正的水墨画家”,号为“当代第—人”。 刘延涛曾直言:“有书法作基础,便可避免率笔与死笔。”率笔是弱笔加浮笔,落笔无根,且无气力。又说:“画之厚薄,不在乎墨之浓淡。墨有层次,虽淡亦厚;如无层次,虽浓亦薄。”。因与张大千、郑曼青都有美髯,素有“画坛三髯”之称。曾任 “中华民国画学会”及“书法学会”常务理事。
刘延涛认为:一、绘画须从写生下手。二、别出心裁讲究创意是为绘画创作的精神所在。他的题画诗作,多出于个人题咏,取古人文字精髓,结合个人心境而书,妙造自然不加藻饰,爱国忧时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其书法则以两汉魏碑为基,出入晋唐,落笔成趣,古朴苍润,尤非时下一般画人所可企及。兼擅行、草书,书作不愠不火,婉约秀逸,如同温和谦恭之儒者。为于(右任)派书法代表人物之一,在台湾书界有“于右任先生后第一人”之誉。其书法从褚遂良、二王与魏碑而来,后投入标准草书,所书不同于于右任,深得个人面目,自成文人气韵。
1991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刘延涛书画集》。1997年,出版《中国巨匠学术周刊——刘延涛》。1998年,刘延涛逝世于台北。
台湾现成立有刘延涛文教基金会,基金会会长由其女儿刘彬彬担任。1999年3月28
郑州升达艺术馆常年开设刘延涛书画作品陈列展览。郑州升达艺术馆建于1996年。由祖籍河南巩义的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先后捐资,与郑州市人民政府签约合资兴建。馆内一楼设有“刘延涛书画作品陈列馆”,定期陈列王广亚捐赠的刘延涛的书画作品,及刘延涛多种版本的诗集及画册。展室正中铸有刘延涛半身铜像一尊。王广亚说,他一生最大的恩人,当属刘延涛。抗战胜利后,他在南京的工作是经刘先生推介才得到的。到台湾后,萌发办学之念,支持他的人很少,而刘先生从道义上鼎力支持。刘延涛对推动育达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为报知遇之恩,在经济条件宽裕时,提出为刘延涛购房买车;但刘先生一生清廉如水,不接受物质馈赠。他就将刘先生的诗集和书画作品印行广为宣传。并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内特设刘延涛书画展厅,让家乡的书画爱好者更多地了解刘延涛。除郑州升达艺术馆,王广亚还在新郑龙湖镇独资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刘延涛学识、修养、人品和艺术成就为艺界所重,是现代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书法家。他追随于右任长达30年,成为推行于右任标准草书的重要人物。在于右任所推广的标准草书的整理、出版工作中,刘延涛付出了大量心血。每一版《标准草书千字文》出版,刘延涛都撰写文章宣传,为标准草书的普及使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是第一个以终身致力推广的人物。《标准草书》一共修订10版,都是线装本;其中第2版适逢对日抗战,在逃难时遗失,没有付印,从第7版开始就在台湾修订推出。后来于右任过世,刘延涛出版第10本时即注明不再续出修订本。
2007年9月26日,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于右任、刘延涛现代文人墨缘展”。
2008年10月19日,“清润高节──刘延涛百岁纪念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陈康顺致词时,忆起刘延涛捐赠79件书画作品给馆方的往事,激动不已。展出作品,除去部分馆藏外,其余则多由刘彬彬在其父亲遗作中精选。
刘延涛曾说:“学画的人必须有三项必备的条件,一是能写一手好字,二是人品高雅不俗,三是精通画理章法。”这几个条件在他身上及展出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2014年6月10日,由河南省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故园青山——刘延涛书画特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开幕。刘延涛虽身在台湾,但时刻心系家乡,其作品大多表达怀乡情结。刘延涛生前曾作题画诗“儿时往来嵩邙道,一树一石永不忘”。他终于在辞世15年后,用其心血之作以飨故里乡亲。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介绍称,此次展出的52幅刘延涛书画作品,均系其捐赠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其中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书法,创作时间多在其迁居台湾以后。刘延涛同乡好友、92岁高龄的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则更是带来诸多学子捧场。
“我父亲回来了!”刘延涛之女刘彬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先君生前虽身在台湾,但内心时刻心系家乡,故作品多表达怀乡情结之真切,此展之以飨乡亲,亦似先君回故里。“所以将父亲的第一个书画展放在家乡,这也是父亲生前所愿”。
http://s6/mw690/001hz0YNzy79pBhchX765&690
刘延涛
http://s11/bmiddle/001hz0YNzy79pBjUF0S6a&690
http://s4/bmiddle/001hz0YNzy79pBn6ruj23&690
http://s7/bmiddle/001hz0YNzy79pBqONJY16&690
http://s15/mw690/001hz0YNzy79pBuoio65e&690
http://s13/bmiddle/001hz0YNzy79pBwFxCc9c&690
http://s9/bmiddle/001hz0YNzy79rrCAyog88&690
http://s16/bmiddle/001hz0YNzy79rrIayjd7f&690
http://s13/bmiddle/001hz0YNzy79rrM6Phybc&690
http://s3/bmiddle/001hz0YNzy79pBzPoLUb2&690
http://s3/bmiddle/001hz0YNzy79pBCJsAy62&690
台湾发行的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