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惟志:清健出尘不输赵

标签:
文化 |
分类: 翰墨青史 |
班惟志:清健出尘不输赵
王幅明
班惟志(约1280—1355),开封人。
元代学者、诗人、书法家。
一、
元代是中原书法的低谷,但有一人不能不提,他,便是元代重要书家之一、常属名“大梁”的开封人班惟志。关于班惟志,历史资料稀缺,以下是一则文字较多的介绍:
班惟志,(生卒年不详)元代,字彦功(一作彦恭),号恕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官至集贤待制、江浙儒学提举。工诗能文,善墨戏,精书法。早岁宗“二王”,笔势翩翩,不失书家法度。晚年学黄华(王庭筠),应酬塞责,俗恶可畏。文宗尝评其书如醉汉骂街。袁中道谓其行书清健出尘,不在赵王孙(孟俯)下。
元贞间,邓文原应聘为皇室写《大藏经》,班惟志随行。泰定间,经荐,补浮梁(今江西鄱阳县)州教授。不久,迁晋州(今河北晋县)州判。致和年间,为绍兴路总管府推官。至顺三年(1332),上大都为秘书监典簿。至元三年(1337)为平江路常熟州知州,除奉议大夫。至正初(1341),为江浙儒学提举司提举。儒司秩满,再北上大都,授集贤待制。致仕南归,卒于杭州。班惟志博学多能,兼擅书法,其词曲,亦负盛名。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于曲家“方今名公”十人之中;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文字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并不少。依此,再加上其它的旁证材料,可以推测出班惟志在世的大概年代。
首先,他是元代三大书家之一的邓文原的弟子。邓文原生于南宋后期的1259年,1285年前后因科举废,他在杭州开办儒学,开门授徒,弟子颇多。中州的士大夫心生敬慕,争相与之交往。元贞年为1295—1296年,这期间,邓文原应聘为皇室写《大藏经》,弟子班惟志随行。此时班惟志有多大?给一个保守的估计:15岁,那他应该生于1280年前后。泰定年间(1324—1328),任浮 梁州教授。至正初年(1341),为江浙儒学提举司提举。这一任职(从五品,相当于教育厅长)至少到1349年。以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传世画作《九峰雪霁图》(故宫博物院藏)为证。这幅画上有黄公望的的款识:“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至正九年为1349年,时黄公望已81高龄。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为彦功作”,说明该画是赠给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的。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从介绍看,班惟志在任提举之后又北上大都任过集贤待制(皇家顾问),直到退休(70岁)回到杭州。最后在杭州去世。如此推测,班惟志应是一个长寿者,至少活了70多岁。
从以上的小传和他传世的作品看,班惟志是一个博学者,且颇有人缘。
先说人缘。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81岁高龄还专门为他画画,且特意在款识中写出,深厚的友谊可见一斑。这也可看出他在士林中的威望。黄公望的传世画作中赠予班惟志的有多幅,这只是其中一幅。除黄公望,班与赵孟俯、杨维桢、道士张雨等人亦多有交往。
班惟志传世书作多为题跋。题跋是受约而写,受约者通常是受人尊敬的博学者、鉴赏家。在班惟志的题跋中,有一个以七言诗写成为长跋,题在五代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藏故宫博物院)卷幅后。释文:“唐衰藩镇窥神器,有识谁甘近狙辈。韩生微服客江东,不特避嫌兼避地。初依李升作逆事,便觉相期不如意。郎君友狎若通家,声色纵情潜自晦。胡琴娇小六幺舞,蹀躞掺挝如鼓吏。一朝受禅耻预谋,论比中原皆僭伪。欲持不检惜进用,渠本忌才非命世。往往北臣以计去,赢得宴耽长夜戏。齐丘虽尔位端撰,末路九华终见缢。图画枉随痴说梦,后主终存故人义。身名易全德难量,此毁非因狂药累。司空乐妓惊醉寝,袁盎侍儿追作配。不妨杜牧朗吟诗,与论庄王绝缨事。泰定三年十月十一日大梁班惟志彦功题。”班惟志的长跋,对后人了解画中人物身份、故事情节及场景提供了关键帮助。首句诗即云:“唐衰藩镇窥神器,有识谁甘近狙辈。”以李唐正宗自拟,对韩熙载夜宴事多指斥,直以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之法为绳准。见识卓然,非论画大家不能道。
南宋画家梁楷,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有一幅《右军题箑图》,画的是晋代王羲之为蕺山卖扇老妇书扇的故事。后有班惟志的鉴定题跋:“右宋梁楷,东平相羲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师法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中画院待诏,赐金带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娱,号曰梁疯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但传世者谓之减笔。此右军题箑图,八法具备,殆犹颠素狂怪合理,纵而不失规度者与。大梁班惟志。”下钤“班惟志印”、“雨轩”二印。此画卷布景简洁,右侧为两棵前后交叉的树干、柳丝垂于两侧,画面显得特别空灵。人物衣纹以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画出,线条遒劲,刚劲有力,尤其是衣纹的转折顿挫,显露了与北宋李公麟一脉相承的轨迹。跋语简洁生动,了了数笔,狂怪画家呼之欲出。而评此画“八法具备,殆犹颠素狂怪合理,纵而不失规度”,与其减笔泼墨一路略异,显出画家画风的丰富。
三、“词林英杰”
班惟志是元代一位奇才,以词曲名世。元钟嗣成《录鬼簿》一向以录选当时已死名公为号召,但却在“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条列赵子昂等凡近三十人后系“方今名公”,下仅列“李溉之学士、曹子贞学士、马昂夫总管、班彦功知州、王继学中丞”五人,并概论其人文才,言:“右前辈名公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留心。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刑,乃平昔之所学;而歌曲词章,由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自有乐章以来,得其名者止于如此。盖风流蕴籍,自天性中来;若夫村鄙固陋,不必论也。”极见评价之高。后来明朱权编《太和正音谱》又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而另一元人夏庭芝在其《青楼集》中“张玉莲”条下亦有句云:“往来其门率多贵公子,积家丰厚,喜延款士夫。复挥金如土,无少暂惜。……班彦功与之甚狎。班司儒秩满北上,张作小词《折桂令》赠之,末句云:‘朝夕思君,泪点成斑。’”亦可见其情状。班司儒即班惟志,当时任浙江儒学提举。此外,元许有壬(1286—1364)有《江城子·饮海子舟中,班彦功招饮斜街,以此答之》词,亦可考。作为诗坛名人,能被列人当时健在名家的5人之内,可见其不凡的地位。清嘉庆3年(1798),曾有《恕斋先生诗》出版(南沙席氏),清光绪14年(1888)重修,当代有收藏家收藏。
《公元861年以来的凭吊岳飞诗词资料文选》中选有班惟志的一首《岳王庙》:“威名震主自难全,高第纶巾未许闲。空使旄头奸胆破,不容马革裹尸还。新亭人泣山河异,古冢鹃啼草树殷。当日韩张徒共事,更无一语动天颜。”班惟志为书画所题跋也多用诗体。前面提到的《韩熙载夜宴图题跋》是诗体。他的《题雪江图》是一首绝句:“长江浩浩不可极,中有渔舟尽日闲。日暮得鱼沽酒去,不知风雪满千山。”
《全元曲》收入班惟志散曲套数《《南吕·一枝花·秋夜闻筝》,描写秋夜听到筝声所产生的各种遐想。全套由3支曲牌组成:
【南吕】一枝花
秋夜闻筝
透疏帘风摇杨柳阴,泻长空月转梧桐影。冷雕盘香销金兽火,咽铜龙漏滴玉壶冰。何处银筝?声嘹呖云霄应,逐轻风过短棂。耳才闻天上《仙韶》,身疑在入间胜境。
【梁州】
【尾】
《梁州》是这一套数的中心。作者先用比喻形容筝声美妙,再用夸张的描述来形容筝声的艺术效应,又用有关音乐的典故来揭示它的丰富感情内涵。艺术技巧颇具匠心。前几句描绘筝声的总体印象。其中前三句为明喻,分别比为寒泉涌、莺凤鸣、骊珠迸。而这种种比喻又有特定的细腻描写:寒泉是在石窟中拍溅而涌流的,特点是奔放,令人似乎能感到筝弦上玲琼激荡的一长串音符;莺凤和鸣,不是在凡间,而在仙界的中心―瑶台上,其清雅悦耳可想而知;而骊珠的迸响,是成把撒出,并在“金盘”中滚动流走的,这又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著名比喻。而后四句则属暗喻,骏马停嘶,潜鱼止游,雁落天际,云凝树梢,这一切既为筝声的音乐效果,又同时喻示着筝曲的疾徐变化。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接着,由声入情。筝曲的情感是可味不可言的,但作者巧妙地以一系列耳熟能详的音乐掌故作为陪主之宾,表现出“凄凉”、“清韵”、“悠扬”的种种感受。诗人在各个掌故中强调了“塞上”、“风前”、“月下”的演奏环境,愈益使不同的音乐效果特征分明。最后是《阳关令》悲曲的异军突起,诗人借此直接叙写了自己闻筝的心理活动。虽则是“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但毕竟是“一洗尘清”,艺术的悲感仍还是一种美感。这就为筝声的美妙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本曲铺叙与细绘的特色来看,作品显然接受了白居易《琵琶行》、王实甫《西厢记》等前辈名作的影响。全曲对仗精工,形象鲜明,绘饰、明喻、暗喻、夸张、类拟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极其成功,从而将筝曲写成了可感之物,也将全篇写成了有声之诗。
班彦功是当时极有声望的书法家。有“家家恕斋(班惟志)字,户户雪窗(普明)兰”(元祖柏《嘲游虎丘》诗句)之称。释祖柏字子庭,生卒年不详,诗人、书画家,与班彦功为同时代人。释普明,字雪窗,世称明雪窗,是当对的画兰圣手。人人争求班惟志字、普明兰成为当时的吴中风俗。据元木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记载, 班惟志在元仁宗年间(1312—1320年)经由大书法家邓文元(1258—1328年)举荐入经局,为徽仁裕圣皇后书写泥金大藏经,后补州教授。也可看出他在当时的书名。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〇“杂古墨迹”条云:“前二纸智永一札似临笔,河南断简得之。陆太宰所本与右军帖为一,故黄琳美之家物也。眉山兄弟二札,故当雁行襄阳诸诗,尤自秀颖。邓文肃、班彦功、饶介之,皆元人名书家,翩翩可喜也。”对班书亦多有赞扬。
班惟志传世墨迹甚为稀见,今可得见者不过数种:纸本手卷《真草二体千字文》、《跋鲜于枢草书韩愈进学解》(北京首都博物馆藏)、《跋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跋赵孟俯书前后赤壁赋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题雪江图》(美国波土顿艺术博物馆藏)等,其中《真草二体千字文》是独立之作,徐邦达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目》(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中说:“班惟志二体千字文,纸、石初、御,申氏,真迹,上上。”
《千字文》自南朝周兴嗣编纂之后,因其知识涵盖面广,琅琅上口,便于初学,及成为历代书法家最爱书写的内容之一。许多元、明、清时期书法家都以书写《千字文》为乐事,流传至今的《千字文》写本不下数百通。在元代书法家所写的《千字文》中,班惟志的作品堪称杰出。近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等均有出版,受到读者欢迎。
班惟志《真草二体千字文》卷,是所见班氏唯一一卷存世的单幅书法作品真迹,明清以来书画着录书《石渠宝笈》等均有收录,以直草两种书体书写,每体书正文103行,共206行,又作者小楷署款一行:“至顺四年(1333)闰三月廿有四日大梁班惟志书”。下押“班彦功氏”白文方印,“恕斋”朱文方印。该卷
http://s15/mw690/001hz0YNzy78hEVHSuqae&690
http://s16/mw690/001hz0YNzy78hEZ4rdd8f&690
http://s10/mw690/001hz0YNzy78hF2zmFr89&690
http://s9/mw690/001hz0YNzy78hF4s7R678&690
http://s9/mw690/001hz0YNzy78hFaKsxWf8&690
http://s8/mw690/001hz0YNzy78hFd4Sur0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