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

(2016-07-15 10:21:23)
标签:

文化

分类: 翰墨青史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

王幅明

 

一、     宰相沙门

 

裴休(791846年),晚唐名相,书法家。字公美,孟州济源(今属河南省)人。父裴肃,唐德宗贞元时任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和书谱》卷九有裴休小传,说他平素品行志节严肃正直。初同兄弟隐迹于私塾,讲说儒家经义著书立说,经年不出家门。众弟子一起献上鹿肉,裴休不吃,说:“素食尚不足,今一吃肉,以后何以延续?”擢拔进士及第,选举贤良方正特等,历任昭义、河东、凤翔、荆西四节度使,做官至太尉。宣宗曾说:“休是真正的儒者。”然好佛,平常不好酒肉,寻问他的意思,解释颇多,曾说人的本心,灵明开阔清彻,广大虚无静寂,追求外物迷惑自己就不能明白了。所以他为人宽厚而有涵养,进止雍容闲雅,行不苛求。然锐意翰墨,楷书遒劲妩媚,作行书尤有格局法式。曾建化成寺,僧人涂饰匾额以等候裴休题写。一日他见了,神色镇静自如,以袖浸墨而为书写,笔势奇绝,见者无不叹赏。御府藏有他写的行书。

裴休进士出身,后来做到宰相。他锐意革除弊政,制止方镇横赋,是晚唐少有的政治家之一。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与禅宗有深厚因缘。裴休在禅宗史上,与当时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大夫等居士齐名,均为著名的大居士。他与沩山灵佑同门,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

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时候,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人莫测其深浅。一日,裴休入寺烧香,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裴休问:是何图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仪(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问道: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僧无言以对。裴休又问:此间有禅人否?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裴休道:可请求询问得否(请他来问一问,好吗)?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心里很高兴,于是对黄檗禅师道: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黄檗禅师道:请相公垂问。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黄檗禅师大声喊道:裴休!裴休应诺。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裴休当下知旨,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声赞叹道: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没于此乎?寺院僧众都愕然不已。

裴休于是便礼请黄檗禅师到自己官署,执弟子礼,接受他的供养,黄檗禅师屡屡推辞。不得已,裴休只好请求他入住黄檗山,大兴祖教。黄檗禅师住山以后,裴休一有空儿就进山拜谒黄檗禅师。有时候因为太想听到黄檗禅师的精妙开示,就直接恳请黄檗禅师入州小住。在黄檗禅师的指导下,裴休不仅彻底通达了祖意,而且对教相也很精通。诸方禅德都赞叹裴相国不愧出于黄檗之门下。

裴休升任宰相之后,操守严正,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裴休宽惠仁厚、屏息贪欲,更不贪恋钱财、不弄权术、不食荤腥,洁身自好,甚至达到太过的程度。他把自己的钱财用在施舍、兴义学、捐修寺院等方面。他善于文章,楷书造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时,佛教遭逢大难,裴休虽身为重臣,却能功禄尽抛,以一片赤诚挺身卫护圣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内复兴。裴休不仅以文笔来庄严经藏,并立下宏誓:愿生生世世为国王翼护佛教。虽身居高位,却两次礼请黄檗禅师于钟陵、宛陵,日夜问法,精勤不休,笔记其言,成《钟陵录》、《宛陵录》各一卷,并亲自书写作序。同时,他还书写过《大藏经》五百函,又撰《传心偈》一章。常常为人们引用的两句名诗“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即来自《宛陵录》一书。

裴休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黄檗禅学,并记录整理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裴休在江南为官时,唐武宗发动空前绝后的灭佛运动,拆毁寺院4600所,强迫26万僧尼还俗。但是裴休不惧政治强势,精研佛学,充分表现出其佛教信仰的坚定性。

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其父裴肃曾任越州观察使,《大藏经·景德传灯录》载其父在任期间,重建兴龙寺大佛殿,自撰碑铭。由此可见裴休的佛教信仰与其家庭熏陶有必然的联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佛教对一般官僚士大夫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旧唐书·裴休传》载裴休中年以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

野史记载了裴休在长安曲江的一段逸事。唐朝开元年间,曲江池疏通开掘为风景名胜地。都城的人都来游玩观赏。最盛大的是中和上巳节这天。皇上要赐宴臣僚。池中备有彩船,只有宰相、三使、中书门下两省及翰林学士等大官才可登临。裴休此时正欲廉察宣城,还未离开京城,又正值曲江池荷花盛开之时,便与同僚来此游赏。他们见有几个人正坐在池水边上,中间有个人酒至半醉,显示出一种气度不凡的神态,指责其他人谈笑轻佻,裴休心里有些不平。拱手行礼问道:“请问你任什么官职?”对方轻率地回答说:“喏,郎可不敢,郎是新任的宣州广德县令。”并反问裴休道:“押衙担任什么职务?”裴休仿效那人道:“喏,郎不敢,刚任宣州观察使。”那人于是狼狈而去,与他在一起的人也都四散而走。裴休的同僚们都击掌大笑。不多天,便传遍了京城。后来被吏部执掌铨选的人查到此人,说:“这个广德县令已请求调换到罗江去了。”宣宗在做藩王时听到这一笑话,也常常以这种方式与亲王们开玩笑。后来宣宗当了皇帝,裴休当了宰相,起草诏书时,回头对近臣说:“喏,郎不敢,新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了。”

信佛的宰相裴休中年以后,断绝肉食,摒弃诸欲,焚香诵经,世称“河东大士”。他一生的作为,在中国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门”的美称。

 

二、     法海之父

 

裴休不仅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他还将深爱的儿子送到沩山密印禅寺出家。密印寺是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期间所捐建的寺院。寺院建成后,请当时高僧灵佑禅师前去住持。裴休送子出家是源于这样的因缘:当时皇子得了重病,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有高僧点拨:远离红尘,可得性命。裴休闻知,想道:我何不将自己儿子代皇子出家,既能解皇上之忧,又使吾儿解脱尘缘之苦,也了却自身从佛之愿。这样想过之后,裴休当即禀告皇上,皇上大为感动,遂以重礼相待,将裴休之子送出皇宫,裴休又亲自送子入住沩山密印寺。住持灵佑闻讯大喜,曰:丞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无量,出家敝寺,为山门大壮颜色。遂赐号法海

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机缘送子出家,并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劝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裴休在这段警策文中劝诫儿子裴文德:应当珍惜出家的殊胜因缘,立志学道。在寺院中烧香换水、扫洒殿堂、修学诵经要勤劳。举止文雅,莫顽皮嬉戏。如果打算出门,应当向寺院执事说明去处。要与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谦恭礼让,不要因为自己出身名门而骄傲逞强。裴休还告诫儿子时常想到衣食来之不易,在佛门中粗茶淡饭、粗布麻衣,随缘随份,不过分贪求饮食衣服的美味与华丽。接着裴休还作了两首偈语作为送子出家的赠言,以警示儿子裴文德。偈语之一云:“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在本首偈语中,裴休怀着悲伤的心情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出家,劝诫儿子每天常怀善念,种下善根,切不要身在佛门之中,而心被世俗的财色名利等染污,妨碍了自己出家之本意。

不过这位享尽荣华的裴文德出家之初,经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难违,只有强忍。有一天,将满腹牢骚以一偈道出: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院住持和尚禅师听了,微笑随口说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裴文德深以为愧,从此收摄身心,苦劳作役。法海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凭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今天,镇江金山寺塔西面下侧仍有一个山洞,称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据说就是法海当年的苦修之处。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据说为唐代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住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扬州大明寺探亲顺访金山寺,进法海洞膜拜,见法海塑像,特别审视法海手掌,果然有断指一节,十分感动。

 

三、     “刻意翰墨,真楷道媚”

 

裴休工书,善楷、行书。《续书断》列其书为“能品”。《宣和书谱》说他“刻意翰墨,真楷道媚,作行书尤有体法”。裴休的书法清劲遒美、沉着严紧,他和唐代后期的沈传师、柳公权合称为唐代后期三大书家,他也是力主清劲、纠正“肥俗”书风的“主将”之一。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里说:“裴公美书,大段宗欧,米襄阳评之以‘真率可爱’。‘真率’二字,最为难得,陶诗所以过人者在此。”裴休的书法取法欧阳父子,遒劲紧严,方整扎实,寓妍润于紧劲中,藏疏淡于峻整外。

裴休的传世书作是著名的《圭峰禅师碑》。此碑全名为《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裴休撰文并正书,柳公权篆额,邵建初镌刻。唐大中九年(855)立,在陕西鄠县(今户县)草堂寺。正书,36行,每行65字。额为阴文篆书《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此碑书法笔笔紧严,宇字精密,道媚劲健,率真可爱。圭峰禅师是草堂寺著名僧人,中国华严宗第五代祖师,是佛教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圭峰禅师碑》历来受人重视,评者如云。明代王世贞说它“清劲潇洒,大得率更笔意。”(《弇州山人稿》)清代郭尚先说:“裴公美书是自率更得法而以整洁胜者。”(《芳坚馆题跋》)梁谳说:“《圭峰碑》全宗欧阳信本,而擒纵更尽其势,间参一、二笔柳法,唐碑中之可学者也。”(《承晋斋积闻录》)清武亿《授堂金石跋》:“休书楷,迨媚有法,睹此碑信然。”

《圭峰禅师碑》书法主要从欧阳父子中来,间参柳法。从此碑看,裴休学“二欧”,整洁擒纵似有过之,而醇和秀逸则不及。当然,从总的方面衡量,裴休的书艺成就还未能超越“二欧”。因裴休书和柳公权较多相似,有人怀疑此碑书法出于柳公权之手。清代叶昌炽在《语石》里说:“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欣合无间,《大达法师碑》(即《玄秘塔碑》),裴撰而柳书之,此碑则柳题额而裴书之。两碑微言奥义,非精于梵乘者不能作,其文固宜出于一手。窃讶裴之书,又何以神似柳?既而豁然悟曰:此碑亦裴撰而柳书,特书丹时,并题裴款耳。此言虽创,自谓不为古人所欺。”叶昌炽之说,纯属臆断。柳、裴书风虽然相近,但也各有特点:柳以圆劲古淡、雄壮挺拔见长,而裴则以紧严方整、潇洒率真取胜。最重要的,是裴休书碑的名字镌刻石上,怎能无端置疑?

裴休书法吸取了柳体的筋骨、欧体的紧密与颜体的顿挫之势,形成了自己迨媚劲健的风貌,但又不同于柳体的点画。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窥出裴休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洞悉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地追求一种超脱物表、澄静内中的境界。此碑用笔基本特点是:正笔中锋,逆起回收,方圆并用,提按分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十分推崇裴休。米芾说他“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海岳名言》),“率意”而得“真趣”,这是米芾书法审美观中很高的标准。

从柳公权为《圭峰禅师碑》篆额,到《大达法师碑》(即《玄秘塔碑》)的裴休撰文而柳公权作书,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裴休与柳公权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此碑的结构、间架和骨力来看,裴、柳书法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学习柳字,最好由此碑为起点。清代大书家成亲王,即是先从此碑打下基础。

 

http://s3/mw690/001hz0YNzy73gy5jRt0d2&690

裴休画像

 

http://s16/bmiddle/001hz0YNzy73gybyLvx3f&690
圭峰禅师碑


http://s9/bmiddle/001hz0YNzy73gydQZ0Q98&690
心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