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散文诗:三江源飘来的梵音
2016年4月24日 湖州晚报
王幅明(河南郑州)
青海和西藏是两个行政单位,一个省,一个自治区;一座高原——青藏高原把它们连为一体。加上它们都是藏民族的主要居住地,习俗和宗教信仰相近,“散文诗月刊·中国散文诗巡展”将它们放在一起介绍,有其充分的理由。青藏高原是欧亚大陆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均发源于此。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青藏高原被世人认为是“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到处飘舞着写满心灵密码的经幡,深奥无比。
中国散文诗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回顾青海和西藏的百年散文诗史是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资料的稀缺。青海建省较晚,1929年1月才由中华民国正式建制,此前一直属于甘肃省管辖。建省初期,全省总人口只有120余万人,当今才近600万人。西藏呢?新中国初期只有100万人,现在刚达到300万人。如此的人口,加之又有大量的文盲,可以想见当时的文学生态。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海和西藏的散文诗创作,几无资料可寻。
手头的三部散文诗选本,可供一窥30年来两地散文诗的概貌。《十年散文诗选》(李耕、秦梦莺编,1987.12),选了白渔、昌耀、肖黛等3位青海诗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王幅明编,2008.1)选了昌耀、梅卓、陈劲松等3位青海诗人的作品。《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王宗仁、邹岳汉编,2009.8)选了昌耀、梅卓、陈劲松、宋长玥等4位青海诗人的作品。三部散文诗选本所选,均为青海诗人的作品,西藏空白。而实际上,西藏并非空白。原因之一是资料的缺乏,西藏报刊内地无缘看到。另外,有的诗人曾在西藏工作过,后来回到内地,他们的有关作品无法计入西藏。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曾在西藏当兵7年,写下大量有关西藏的优秀散文诗,2007年被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部选本共选入青海6位诗人的作品,本土藏族诗人只有一位:青海省现任作协主席梅卓。其他大多是热血支边人,及其第二代、第三代。三部选本全都入选的诗人仅有一位,即大名鼎鼎的昌耀(1936-2000)。
昌耀作为一个悲剧诗人,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卓尔不群的传奇。早年以写分行诗为主,晚年则多写散文诗。他在《纪伯伦的小鸟——为<</SPAN>散文诗报>创刊两周年而作》一文中说:“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其散文诗《幻觉》里如此写到牢笼中饿死的小鸟……是怎样的悲哀,是怎样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徒然的悲哀?是怎样的一种无可言说的生的困惑在诗人心灵留下了伤口,渗出了鲜红的血滴?是怎样强大的悲哀如同牢笼,迫使人心的意象已如死鸟幽囚震撼人类良知流出鲜红的血滴?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一种‘散文诗’,其震撼力足以在人心灵显示出伤口并渗出血滴。 ”昌耀悲剧意识的形成来自他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与诗人价值观的坍塌密切相关。诗人追随革命父辈,13岁入伍,15岁入朝作战,17岁身负重伤离开部队,19岁自愿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 21岁因一首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一个充满革命热情和英雄意识的青年,令人费解地成为政治囚徒,遭遇了22年漫长的高原流放。复出后,又遭遇普天盖地的拜金主义。1980年代中期以后,昌耀诗风大变,由早年的慷慨激昂,变为孤独而悲凉。理想的幻灭促使他成为一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者,荒诞人生的质疑者,被良知烘烤的受难者。昌耀的散文诗未单独结集过,而是收入他的多部诗集。这颇符合他的“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的大诗歌观。
另一位小昌耀1岁的老诗人白渔,同属第一代支边人,1958年从地质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青海工作。他没有昌耀的坎坷经历,诗风也与昌耀迥异。他喜欢李白的豪放和白居易的平实,诗风也明显受其影响。其诗作多写高原独特的地域风光、民族风情,并为高原建设者造像。著有散文诗集《崛起的个性》等。
新世纪以来,特別是近10年来,青海的散文诗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因为有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诗人、副省长吉狄马加(后任省委宣传部长),致力创办了影响甚广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至今已举办5届。诗歌节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分行诗、散文诗和格律诗,青海更是直接的受惠地。其二,老一代诗人昌耀、白渔等人的示范与影响。其三,《散文诗》刊第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2009)在青海举办。其四,当今青海文坛的领军人物梅卓的带动。今天,青海已经有了一个蔚然可观的散文诗群体。西藏较之青海,稍显逊色。藏族本身的散文诗创作并不弱,先后有3人参加过全国散文诗笔会,但他们并非来自拉萨,而是甘南。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青海、西藏两地部分作家的散文诗新作。“巡展”的重点是推举中青年,几乎全是“60之后”的作品。两地作者有一个共同点,少有专写散文诗的诗人,大多都是分行与不分行兼营。
章治萍与散文诗的结缘较早,是1983年成立的中国散文诗学会青海分会五位筹委之一,分会因故未能成立。曾主持青海篝火散文诗社,主编油印《篝火》诗刊达10年之久,对青海散文诗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1989年出版诗与散文诗合集《纯情男孩》。《乌鸦与海》是一章力作,蕴涵厚重,是他几十年高原生活沉淀之后的诗意结晶。青海湖与湖上空的乌鸦,是青海人司空见惯的景观,但很少人会发现其中的生命密码,作者不仅发现了,还发现了它们与人类灵魂深处的默契。
洋滔是拉萨的老一代诗人,出版过多部诗集。《藏北一隅》描绘了令人神往的高原风光。作者触景生情:“远离尘世的欺诈和负重,再复杂的灵魂都会得到净化,再纷繁的妒忌都如过眼烟云,多少恩恩怨怨在这里化为乌有……”。这是他向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当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找到“灵魂的归宿”。《寂寞》《昌珠寺檐下的风铃》两章异曲同工,有相近的意蕴。
藏族小说家兼诗人梅卓是青海中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重要奖项。她的散文诗集《梅卓散文诗选》(1998)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在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系列评奖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她是一位细腻敏感的观察者,她的笔下万物有灵,作品具有流动的空灵美和温馨的女性美。《佛心之旅》(四章),是四曲颂歌,深情歌颂了藏民心目中尊崇的圣人,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和藏民热爱的舞蹈羌姆。月光般纯净的文字,虔敬之心能够让钢铁融化。
另一位有成就青海女作家肖黛,曾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她写散文诗起步于1980年代中期,桂兴华编选的《散文诗的新生代》(1987),选了她的《秋》。她的散文集《寂寞海》获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优秀奖,其中收入4组散文诗作品。她的散文诗浪漫超逸,既有地域风情的描绘,也有对生活冷暖和情感得失的体悟,别具一格。
宋长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散文诗人,参加过第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耿林莽说他是“沉雄的男高音”。其作品充盈着青海地域性的山川气息,风格厚重沉郁,有昌耀遗风。
张九龄在西藏昌都从事教育工作,参加过第14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网名雪域鹰飞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雄心和对西藏的热爱。诗集《唤醒春天里的鸟鸣》出版后受到好评,被评家称为“赤子诗人”。组章《西藏诗篇》,通过极富地域特征的白塔、玛尼堆、牛羊和朝圣的人,写出他对西藏的感受、理解和真诚的热爱。“和一座玛尼堆站立,就是和整个世界在一起,就是和佛祖的慈祥在一起,雪山不再摇晃,大地更加敦实,要继续前行的双足,有着从未有过的力量。 ”“自由的牛羊,它们在神灵打开的经书之间,读遍高原每一行的文字,那些用藏文书写的青草,像极了粮食,它们以此为生,并以此老去。”这样的文字中,似有“让人感动的梵音”。
郭建强著有多部诗集,是昌耀之后青海最有成就的实力派诗人之一。诗集《穿过》《植物园之诗》《昆仑书》出版后均受到好评,其组诗《青海诗篇》荣获2015年《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荒原简史:柴达木1954—1958》的构架具有史诗的意味。采用编年史的结构,每一章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是对远征者、开拓者、奉献者们的庄严致敬。“荒原”一词极妙,既是具象的,又是意象的,大气,内涵丰富。
祁玉良参加过第13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出版过诗集《两棵相爱的树》,获青海省政府奖。《海西,海西》4个短章,惜墨如金。“一个人的相思,需要多少年的吹拂,才能瘦成一棵芨芨草。 ”“在你怀里,有人学会了更深更深地躲藏。 ”撼人心灵的佳句俯拾皆是,可以看出作者炼句炼意的功底之深,又可感知作者对这块灵性土地的挚爱之情。
元业出版过诗集《贵德诗语》,获第七届青海青年文学奖。作者善于捕捉庸常生活中的诗意细节,组章《相见欢》写出了人生多彩的况味。
1977年出生的陈劲松,属于后起之秀。著有《白纸上的风景》等多部散文诗集,多次参加过全国散文诗笔会,在诗歌大奖赛中多次获奖。 2012年获《散文诗》杂志社颁发的颇具引领作用的“中国·散文诗大奖”。他的《等风来》组章,依然是写禅境。风的意蕴极为丰荗:“天空背负的鞭痕里,刻着纯美的赞美诗——谁来吟诵?”“冰凌之齿锐利,如啄食黑夜的鹫群,它们背负的冷的光已被风一点点取走。”“即使胸有雷霆,现在,它也是平静的,不吟哦,只静听风声。”这样具有神性的风,也许只能在青藏高原出现,只能被青藏高原的诗人吟出。
陈跃军是70后中最年轻的,已有多部诗集出版。《拉萨春天物语》写了春天里的四种风物:旋转的经筒和飘扬的经幡里有体温和梦想,一朵盛开的花酷似一个人,一株碧绿的草呢?“虽然你只是一株卑微的草,但是你也是拉萨的春天。”语近意远。
刘大伟是唯一的“80后”。诗集《雪落林川》获青海省政府奖。《青海三章》前两章为青海的风物造像。一大一小:大至昆仑,小至一块陶器的碎片。昆仑之大何其雄伟:“何人西游,日夜行进于茫茫大荒?让赤骥盗骊的鬃毛迎风扬起,用哒哒的马蹄声,写下草原上最为奢侈的约会?那时候的金樽,是盛不了几口酒的,索性端起西大荒,把整个瑶池敬献给你。”陶片之小何其细腻:“从它圆形的腹腔里,你能倒出种子、盐碱、征战……甚或一名女子深深掩埋的爱情。还有岁月的尘埃,文字的断章,生命的蛙纹。 ”末一章,写来自异地的新青海人的乡愁:“远方仍然是口生铁大锅,无论平静还是沸腾,煮不烂的永远是一根异乡的骨头。”三个短章,颇似一部微型的《青海三部曲》。
才登是位藏族女诗人,著有诗文集多部。因先辈为达玉部落,常以“达玉牧女”自诩,对故土的深情昭然可见。《木羊年转湖》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宗教气息渗透其中。
清香生于德令哈,本名井芬清,是位有实力的女诗人,著有诗集《清香集》《浅蓝色的时光》。取笔名清香,传递了她追求清纯的美学观。《德令哈的湖》是她献给故乡的一组深情恋歌。“叫你一声尕海,抓起一把咸涩的泥土,找到一粒前世的盐。那一粒盐吐出一朵晶莹洁白的雪花,雪花所背负的,就是我要背负的。叫你一声尕海,才能盛得下我忍了太久太久的泪水,装得下我魂牵梦萦的乡愁。 ”挚纯总会带着感伤,读之令人动容。
阅读青藏诗人的散文诗,是一次独特的审美享受,也是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一片苍茫神奇的土地突兀在眼前。缕缕仙乐萦绕耳边,那是从三江源头飘来的梵音。
http://s7/mw690/001hz0YNzy71atLuOyi7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