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讲故事

标签:
回忆录杂谈 |
分类: 杂谈与学习体会 |
王老讲故事
王老退休前任大连开发区规划院院长!来大连之前任黑龙江省大庆市建委副主任(分管城市规划和设计管理)。且听他讲的故事。故事虽短,但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创业时期的大庆人!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油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0年代的王老
王老说,“在大庆基层工作和生活的日子里(注:开发初期),生活很艰苦,有一些点点滴滴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1、马力强买野兔
那是我到大庆油建七大队一中队一小队的宿舍住下不久发生的故事!那时条件不比现在,一间大宿舍要住六人。那时文化生活比较简单,也没有电视看;晚饭后没事,老师傅就给我讲故事:“咱队的马力强同志,是60年转业的战士,身强力壮,能吃能干。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他感觉很饿,实在找不到东西吃,就到自由市场附近转悠。因为怕挨批判,所以不敢进自由市场里买土豆,只能在周围打转。转悠的过程中,碰见个背袋子的人靠近他,小声说:‘要野兔吗?10元钱一只!’马力强将信将疑,一摸袋子,果然是个硬帮帮冻硬的兔子!可是要花一个月的伙食费买个野兔也未免太贵了。但是饥饿难忍、思付再三,最后狠了狠心还是买下了。怕被别人发现,环顾左右确信无异后,才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地交了钱、连袋子一起带回来。当晚就准备煮了吃,好好解解馋。不料化冻后发现,那只是一张兔子皮!原来小贩做了手脚,在兔子皮里灌水冻成的兔子冰坨。他又生气、又后悔,还不敢说,真的是吃了个哑巴亏。可后来还是瞒不住,还是说出了实情。”
2、干打垒之歌
我到大庆之后,随处可见干打垒,我家住的也是干打垒。当年在这片荒原上,为解决大批会战职工居住问题,遂就地取材,人人动手建造干打垒。那你知道什么是干打垒吗?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简易的、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筑墙方法。”如附图那样。
大庆石油学院的师生,在建干打垒时还自编一首干打垒之歌,流传有几种版本,我只记住其中的一段主要歌词:“嘿嘿呦呵,……,飞起你的夯来,抡起你的锤呀,夹好那木板打好桩啊,我把那泥土堆呀,干打垒呀……;让千军万马扎下营啊,……,任刺骨寒风阵呀嘛阵阵吹呀。我们大庆人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那,向前进那。惊醒了、嘿,惊醒了沉睡的荒原,把古老的岩层钻呀、钻呀,钻个碎呦嘿呦。石油奔流像河水呀、像河水呀,洋油时代一去不复回呀,嘿呦、嘿呦,不复回呀,嘿呦黑呦。”艰苦年代的乐观主义。
3、一分为二的故事
在队里的青年学习班当中,大家对学哲学挺感兴趣。于是我就把大学时的课本,艾思奇编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当做教材,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当学到要两分法看问题的时候,我说我们对自己也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这时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主席能不能一分为二呢?这在当时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看我怎样回答。我说:主席一贯主张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因此,主席既是人民群众的先生,又是人民群众的学生。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这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平静下来。
我毕业分配是留校任教的。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学校陷入长期的停课状态中。有一个分配到大庆的同学没去报到,于是我就要求去大庆工作了。当时的大庆油田正处于建设期,招来大批青年徒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师傅带不了,领导管不了。这时,我在校期间的学生会工作经验和参加运动的经历有用了,通过学哲学这一共同兴趣,把青年们聚拢在起,办起了青年学习班,教学时要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上述就是其中之一。
4、捉虫大会战
七十年代,在大庆油田内外已经开垦出大量农田和菜地,有一年夏季菜地里出现了大面积的虫害,绿虫啃食菜叶,又不宜大量使用农药。于是大庆领导决定利用星期天组织捉虫大会战,动员全大庆的干部职工一起参加。
总调度室已勘察好每块菜地的位置、面积,安排好各单位的分工和出席人数、主管领导。这一天凌晨3点钟、天还没亮,全大队就集合出发了!分乘多辆卡车、浩浩荡荡前往分派的菜地。到达目的地后,总调度室的吉普车也赶到。于是,开始核实出席人数,主管领导签到。
确定分工地段后,全体人员成一列散开,每人一垄地。当时分担任务的是一大片白菜地,垄长一里多(500余米)。绿虫子(注:可能就是菜青虫)在菜叶上清晰可见!我沿着地垄上的大白菜仔细寻找、一棵一棵地逐一捉虫。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虫子最活跃,我们捉的也很快!身后还有人监督,检查捉虫是否彻底。上午8点多,我们捉虫到菜地另一头、完成了一垄地的捉虫任务,于是集合收工。
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还在捉虫!我们单位提前完成了任务。中午就听到了广播:“当天捉虫大会战共出动8万多人,奋战5个小时,一举控制住了虫害。 ”
5、大庆的物资供给
我初来大庆时就体验到大庆的物资供给制度,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油田上的生产建设和一大部分的生活物资都是统一调配的,有点像部队的后勤工作。全大庆由供应处(物资局)负责,各指挥部是器材站,各大队是材料库。我们建公园时,大量物资从火车站直达,列入大庆指标。我在油建科研所工作时与油建器材站相邻,领东西很方便。在基层施工队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各类工具和劳保用品不断完善,冬装、夏装和雨装都很齐全,办公用品也越来越丰富了,连石油部机关的同志都常到这里来补充他们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除了粮油蔬菜之外的日用品,包括家具都能从单位领到。天然气炉灶,有铸铁的,有陶土的,后来升级为红外线无火苗炉具。外出都是有单位派卡车接送,有公交车后也都是免费,住房、医疗、教育全都免费,用水用电用气也都免费。
6、集体制作沙发
1979年,我在油建科研所工作期间,工程师们首批分到了住宅楼,大家各显其能自制家具。其中沙发是每家都想做的,又必须由几个人合手才能完成,越做越有门道,后来自然形成一个六人小组,约定俗成的集体为每家做沙发。谁家想做沙发了,事先准备好木料、钢丝、大泡沫垫子、蒙皮的帆布和一桌午餐。约好某个星期天,几个人都别外出,一起做沙发。星期天一早,把各种材料都摆到院子里,六人早早过来,分成三组,两人做木框,两人用钢丝盘弹簧,两个人缝制罩面。互检合格后,开始像过节似的吃午餐。午餐后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组装大沙发,一组负责组装两个小沙发。立框架、安弹簧、上泡沫,有的还要加一层棉垫,最后绷沙发外皮。在太阳落山之前完成一大两小的全套沙发。检验无误后,一起搬进室内,然后各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