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笠翁对韵学习(15)

(2021-11-13 07:00:00)
标签:

学习笔记

分类: 杂谈与学习体会

笠翁对韵学习(15

--六鱼之一[1]

 

    一、全篇文字[2]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王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笠翁对韵学习(15)

 

文中生字

本篇很幸运,我没有不认识的生字!

 

二、分段释义

1.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

 

字词解释与释义

 

用肉、菜等芶芡煮成的浓汤。《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榆】植物名。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皮深褐色,剥脱如鳞状。叶为椭圆形或倒卵形,缘边有重锯齿。三、四月间开淡紫绿色花,果实扁圆,有膜质之翅。木材坚实,可供制作器具或建筑用。

【裾】衣服的后襟。《尔雅•释器》:“衱谓之裾。”郭璞注:“衣后襟也。”《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宋•文同《晚至村家》诗:“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芍药】植物名。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二回三出复叶。初夏之间开花,形似牡丹,有红、白、紫等色。根可入药,有镇痛、通经等作用。古代人们离别时,常以芍药赠欲远行者,故亦称为可离、将离。又因地位仅次于号称花王的牡丹,故亦称为花相。亦称为木芍药、红药。

【芙蕖】荷花的别名。

 

2. 周有若,汉相如。王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

 

字词解释与释义

 

【周有若】有若,孔子弟子,貌似孔子,他是东周春秋时人,故称周有若。

【汉相如】西汉司马相如,著名辞赋家。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省。

【匡庐】即庐山,在江西九江。相传商周时期有姓匡的兄弟在这里隐居,故名匡庐。

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在明亮的月光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山上寺庙的轮廓。轻风拂来,水边的小亭一片空虚清凉。

全句:周有若,汉相如。王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

释义:周朝的有若,汉代的司马相如,王屋山对庐山。在明亮的月光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山上寺庙的轮廓。轻风拂来,水边的小亭一片空虚清凉。

这一组中最妙的是前两句。本来,用两个历史人物来对也很常见,没什么特别的。但我们仔细看一下就知道,作者很有童心地发现了这两人可以相对的点,那就是他们的名字。

孔子的弟子叫有若,这个词在古代汉语里是“相似”的意思,而司马相如的“相如”,意思也是“相似”,所以,两个名字在意义上是一样的。当然,有若不但叫“有若”,他也的确长得有些像孔子,在孔子去世后,很多弟子还曾一度把他当做老师。而司马相如则只是叫“相如”,却并不像谁。

 

3.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字词解释与释义

 

【壮士腰间三尺剑】史称汉高祖刘邦手提三尺剑起兵,因而后人常把三尺剑作为有志男儿的象征。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男儿腹内五车书】相传战国时学者惠施很有学问,“其书五车”,后来用以称人的博学。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4. 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字词解释与释义

 

【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宋 林逋(b)(公元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人。性恬淡好古,擅长行书,好作诗,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梅妻鹤子。诗风淡远,多写隐居生活和淡泊心境,卒谥和靖先生。他写的《山园小梅》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句子,一向为人称道。著有《和靖诗集》、《西湖纪逸》等。

【轻阴】天气微阴。

【清昼】清凉的白天。

【渊明旧宅柳条舒】陶渊明写有《五柳先生传》,头几句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的诗写自己住宅的环境,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句子。陶潜,(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一作私谥,待考)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本篇学习结束语:受益匪浅,兴致盎然。

笠翁对韵学习(15)


笠翁对韵学习(15)



[1] 本篇完稿于2021.11.12日。

[2] 本篇文字以中华经典启蒙诵读本《笠翁对韵》 ISBN 978-7-5034-5804-0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 为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