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四宝-修编版

标签:
养生功法 |
分类: 武术运动 |
道家养生四宝
--修编版
9月份发了一篇《道家养生四宝》之文!阅读者超出我之想象!今日又看到一篇《赤龙搅海》之作。在功法的讲解上,比我原来所写更为详尽!遂引用之,并对原文作者表示感谢!我将这篇文章附在我原来文章之后,供有缘博友一并阅读!
壹.原文
今年突发三次突发性耳聋,不由得对师傅与我口授心传的“鸣天鼓”一法重视起来,每日晨练必操演!近日在网上偶然发现“道家养生四宝”之法!与师傅教我之术几近相同。但人家整理得非常清晰!于是我将其摘录下来,以饕餮对此道珍视之同好。
文言:中国古代养生术多源于道家,民间广为传承的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四法,被合称为“道家养生四宝”,常做可强本固肾,延年益寿。
一、握固
“握固”,是道家养生的常用手式,晋朝名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即倡导“握固守一”。具体方法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的根部,然后弯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握宝贝一般。古人认为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藏精气,可使气血布散,辟邪防疾。
注释:我通常结合站桩或打坐时进行!
二、叩齿
“叩齿”,是指将门齿相对,轻轻做上下有节律的叩击。古代养生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4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所以叩齿能够激发和固护肾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生命功能。
注释:小便时要将门齿相对叩紧。我通常结合站桩或打坐时进行!
三、咽津
“咽津”,是指用舌头在口腔中反复搅动多次后至津液满口,再将之在口中反复含漱,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徐徐咽下,可起到大补肾阴的功效。
注释:我通常口中津液的产生之法是,将打坐时等舌尖微抵上腭产生的津液徐徐咽下。
四、鸣天鼓
“鸣天鼓”,可聪耳明目、补肾固肾。具体方法是:两手掌心搓热后,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搭在中指上,向脑后枕骨轻轻叩击60下,发出像敲鼓一样的 声音。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达到调补肾元、保护听力的功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注释:我听常用的姿势是站立,双腿微开、二目微闭、舌抵上腭、沉肩坠肘、头顶项领,全身放松、自然深呼吸,而后依上法操持。
总结:我通常同时完成握固、叩齿、咽津三法;可在打坐或站桩时同时进行。鸣天鼓与咽津可同时完成!以上为自己习练时的一孔之见,谨供有缘读到的博友参考。
贰.赤龙搅海之作
赤龙搅海”又称“咽唾养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该法可补肾精,健脾胃,滋阴补虚,恰好与干燥综合征阴虚诸窍失养的病机相吻合。在目前干燥综合征没有特效疗法的情况下,此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保健方法。
唾液俗称口水,是由遍布口腔粘膜深处的许多大小不一的唾液腺分泌出的黏稠液体,现代医学证实,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维生素、激素、矿物质、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帮助消化、保护牙齿、杀菌、抗衰老、解毒、防癌等多种作用。
功法具体操作方法:
1、叩齿:
晨起端坐床上,或闲时端坐(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然放松肢体,闭目含口,摒除杂念,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宜。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状况而定。
2、吞津: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海”,即叩击后,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用舌头先从左上牙床内侧转至右侧,然后,舌再从右上牙床外侧转至左侧,再从左下牙内侧转至右侧,又从右下牙外侧转至左侧)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时间及次数:
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咽唾养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唾液与脾肾两脏的内在关系:
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唾亦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故唾液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脾具有主管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的生理功能。生成唾液的津液,来源于脾所运化的饮食水谷。唾液一方面化源于脾,另一方面对脾的运化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唾液迎粮纳谷,润泽食物,对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唾液作为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来源于脾,又受到脾的制约。唾液依赖脾气的固摄和气化,源源不断地分泌于口腔,既不因进食时分泌较多而溢于口外,也不因非进食时分泌较少而口咽失润。故唾液生成于脾,受制于脾。
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重要作用,人体津液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蒸腾和固摄闭藏,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维持其代谢平衡,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唾液源源不断地上泌润泽口腔,不因过多而外滋,不因过少而口腔干燥。
脾与肾同为主水之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输布津液的功能,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脾阳根于肾阳”。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二者相互资助,互相促进。因此,唾液受脾肾两脏的共同调节,张志聪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五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液者,所以灌精濡窍者也。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临床上脾虚而致的唾液病变,久治不愈则可及肾,肾虚之多唾,多涎,也常伴见脾虚症状。
唾、涎虽为脾肾两脏共同所主,但因其生成于脾,而脾开窍于口,唾液又乃口中之液,助消化,故而与脾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赤龙搅海的保健机理:
1、补肾固精: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中医藏象学说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齿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叩齿以及用舌按摩齿龈能促进牙周组织微循环,增强牙齿抵抗力,强健牙齿的同时有可激发肾气,补充肾精。二是肾“在液为唾”,叩齿催生唾液,又可称“金津”。“津”通于“精”,为肾中之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因此“赤龙搅海”法具有补肾固精之妙用。
2、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的负担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谷(饮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赤龙搅海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它可累及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神经等系统以及肌肉、关节等组织,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干燥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古籍中缺乏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燥象丛生”的特点,多数医家将其归于“顽燥”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