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五行通背拳组合与沾衣发劲的论证

标签:
通背拳 |
分类: 武术运动 |
五行通背拳组合与沾衣发劲的论证
一、五行通背拳的神奇组合
大凡入道修习五行通背拳之人,初始扎根基最为重要。但久而久之的练习基本功和五掌,产生枯燥之感也是难免的,这说明你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了,坚持一下就会进步。(修剑痴)先生曰[1] :“学习五行通背拳要:一有恒,始终坚持,一刻不能间断,否则就要前功尽弃。二缓进,不能急于求成,拼贪过分。届时不能助长而伤身。三合法,学习必须方法得当,不然就要走错路,得不到成果。”想修成正果,就要以此为信念,名师、正确的方法与持之以恒的坚持是五行通背拳成功之要旨。
现在习武之人都是有文化之人,你要激发自己的习练兴趣,你除了修习五掌、五腿之单操外,还可以尝试着进行组合练习,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一下粗略的计算,看五掌、五腿组合起来有多么丰富:
五掌全练不重复有5×4×3×2×1=120种组合;五掌全练可重复有3125种组合;五掌练四掌不重复有120种组合;五掌练四掌可重复有625种组合;五掌练三掌不重复有60种组合;五掌练三掌可重复有125种组合;五掌练二掌不重复有20种组合;五掌练二掌可重复有25种组合;五掌练一掌有5种组合;合计有4225种组合。同理,五腿也可以组合成4225个种类。如果你再把五掌和五腿组合起来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当然,这是理论推算,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五掌、五腿组合起来是非常之丰富的!你尽可以在练习之时尝试一下。五行通背拳有些著名的组合是非常成功的,如“学会摔拍掌,打仗不用想” 的摔拍掌组合;摔、拍、点腿的五鬼探头;摔、拍、钻的三合炮等等。五行通背拳就像一个未开发尽的丰富资源等待着有识之士!
二、关于五行通背拳的沾衣发劲论证
1、训练中的响声与沾衣发劲之论证
沾衣发劲是五行通背拳的特征,每当见到习武人灵活似猿,两臂如鞭、两腕如棉,出掌、捋带清脆响亮,不言而喻这人一定是练通背拳的。他们所用的劲和发出的声、击出的响就是五行通背拳的沾衣发劲。每个动作发出的声响,都是“劲力寸发、精劲尽力”,就是民间所说的瞬间爆发力!五行掌法明、暗、奇、绝的基础是沾衣发劲,沾衣发劲代表着五行通背拳的“劲”,这不为过!平日沾己衣发劲,用时沾彼衣发劲,这就是五行通背拳理之精!常言道“通背没有响,划船没有浆;通背不出声,到老一场空。”响一定要在沾衣上发,而不是拍手、击腿,即“练通背不用看,功夫响声见”。如果没有正确的击响动作,就不能把僵劲、拙力换出轻柔活快、柔多刚少、甩柔成刚的真劲,就找不到九柔一刚的鞭劲,即所谓“打手刚,撒手柔”也。
在这里我们对应上述说一下五行通背拳的明、暗、奇、绝的内容:
明五掌为摔、拍、穿、劈、钻;暗五掌为撩、掸、抽、擂、煽;奇五掌为戳、卡、啄、捩、跺;绝五掌为攉、捋、崩、扑、推。
明五腿为迎、十、插、摆、合;暗五腿为弹、撩、点、撞、戳;奇五腿为勾、拐、蹬,踹、铲;绝五腿为缠、绕、踩、碾、鞭。
2、沾衣发劲的力源论证
沾衣发劲的力源是内劲。所以通背拳高手要注重内劲的训练,即注重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呼吸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神经中枢系统驾驭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诚如先生在谱中[2] 所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稳力显,无气则力自何来?”“柔运之力则与此不同,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于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于声响。”关于意念、运气、发力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先生还是相关著述都颇为丰富,在这里我就不重复再说了。
3、沾衣发劲的理论依据
如果单纯说在搏击过程中仅凭“内劲”就能击倒对方,那是不现实的,还要有瞬间爆发力,速度或者说是加速度。彭安宁[3] 写到“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方法,柔缓、松静、轻灵、沉稳……其实是为了追求最具威慑的‘势’和最速捷的‘速’。将‘势’和‘速’应用于实战就是一句话:夺势在前占先机,击发从速显神威。”同作为内家拳的五行通背拳理与之一脉相承,就是这个理,这在理论上也可以佐证:
(1)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做出的证明:
F=ma;其中m为质量,a为加速度,F为合力。意为:外力F与加速度a成正比。我们把这个公式用之于劲力,如果把m理解为自己原有力量的大小,a理解为进击的加速度,那么他所发出的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加速度越快,他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沾衣才发劲,求的是速度,体现的是加速度原理: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a=V/t,而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F=ma。先生还是有些现代理论的,说加速度是发出力的倍增器,不发力、沾衣瞬间发劲、求的是速度变化,符合现代理论。
(2)依据弹性势能公式做出的证明:
弹性势能表达式为Ep = 1/2 kx2 ;式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Ep为蓄存的势能。同样把这个公式用之于劲力,如果把k理解为自己原有力量的大小,x2理解为进击的速度,那么他所发出的力,与瞬间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瞬间形变越快,他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3)依据动能公式做出的证明:
动能表达式为E = 1/2 m v2;式中m质量,v为速度,E为动能。同样把这个公式用之于劲力,如果把m理解为自己原有力量的大小,v理解为进击的速度,那么他所发出的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速度越快,他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综上,我们可知沾衣发劲不仅具实际可行性,亦具备理论依据。沾衣发劲力的两大要素是力量与速度。在始具内力的前提下,犹如武术拳言“千招万招快为第一招”。亦如先生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二窥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五行通背拳理强调速度,要求必须摒弃拙力已达初衷。
注释:本文于2012.3.6日开始写稿。本章节定稿于2021.7.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