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东北方言中的“格路”字儿(4)-皴

(2020-07-17 16:43:08)
标签:

方言中的生僻字

分类: 杂谈与学习体会

东北方言中的“格路”字儿(4

---生僻字与儿时趣事的故事

 

“皴”

 

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一般都会说到这个字,但往往出现在口语之中!恐怕能写出这个字的人不多!不怕有缘博友笑话,我不会写这个字,也不认识这个字,就是现在您让我默写,也是有难度的!就算使用上篇博文我说的打字方法,也没有特点可循而打出来!不查字典,打出这个字很难!让我们结合图1,书归正传!


(原创)东北方言中的“格路”字儿(4)-皴

【读音】cn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P235 (皮肤)因受冻而裂开。皮肤上积存的泥垢。更多的含义用于国画山石的技法描述,不赘述!

【举例】手皴了。一脖子的皴。

 

我已经说过,在学习东北方言中的生僻字时都能引起好多联想!今天我就讲一下自己关于“皴”的真实故事。时光隧道1967年冬季,我12岁、弟弟9岁!妈妈作为医疗队员被下派到农村医疗队常驻,我们哥俩由年迈的姥爷照拂,这自然放松了管束,而且那时也不用学习,我们有的是时间疯跑、野玩。在雪地里打雪仗、修碉堡是我们男孩子冬季的最爱。寒冷地区的人都知道,手冻僵了或冻伤,第一不是马上取暖,而是用雪搓揉,待血脉畅通了,才能治疗;反之,这冻伤之处可能就坏了!在大山里野惯了的男孩子,打雪仗时是不带手套的,手套湿了咋办?回去不挨揍吗?光着手搓雪团作为“弹药”向对方投掷,兴奋的满脸通红,嘴里还歇斯底里的、打打杀杀的喊着,帽子也不带,汗末流水的!雪在手里能不融化吗?大冬天、零下30-40(摄氏度),再经西北风劲吹,手很快就“皴”了!不信你可以试试?回到家里也不用热水洗,在水缸里上一舀子凉水,用我妈妈的话说,“三把屁股两把脸”,敷衍了事!时间久了,手上的“皴”真的如图片一般,不仅有泥垢,还裂了许多小口子,可疼呢!但山里的孩子就是泼辣、皮实,也不在意。可是待我妈妈回来,一看我们哥俩的手如此“顽劣”,加之长长的头发和满脑瓜子的虱子,不仅痛哭失声!又不能抱怨年迈的老人。于是立即开展整治工程,先是让我们用热水长时间的泡手,继而用一种粗布搓,那时可没有什么搓澡巾之类的东西;差不多之后,再打上肥皂、抹上碱面搓,那可真是老疼了!我和弟弟哼哼唧唧的表示疼,手术室护士长、军人出身的妈妈,会立即严厉地呵斥我们,“憋回去!”我们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姥爷妄图求助,可是老人家在那里有滋有味的喝着小酒,全然不将此放在心里,有时在吱的一声喝口酒后、还会冷不丁来上一句,“男子汉哭什么!”最后一道工序是给我们可怜的小手涂上“皴”手油,当地人俗称“蛤喇油”的东西!要折腾上这么几遍,才能好转!还不顾数九寒冬的,给我们哥俩剃了个大光头,以绝虱子滋生的“土壤!”我们哥俩互相摸着对方的“秃瓢”,争相说对方的脑型不好!结果搞的我们不敢出门,因为小伙伴们总会摸着我们的秃头说,“秃脑亮,磨电棒,吃一锅,拉一炕!”艰苦年代真的不乏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现象,在那时的边陲山乡,真的不是一种特例!

告诉你,那时你在街里会时常看到,5-6岁的孩子穿个开裆裤,小PP冻的通红!光脚丫趿(读t)拉着个纳袼褙的小圆口棉鞋,光这小手、不戴手套和帽子,满脸冻的通红,淌着清鼻涕,脸上、手上、脚脖子上都是皴!现在生活真的好了,孩子们多幸福啊!城里的孩子或许都没有“皴”的概念?所以不认识这个字也情有可原。我在这里就算是还原一下“文化遗产吧!”或者当故事听听。


(原创)东北方言中的“格路”字儿(4)-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