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石城,中国西北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的古县城。
它孤城临水,如不从空中俯瞰,很难表现其在水一方的挺拔;只有大于50度的盘山道,告诉你它的陡峭。咱没无人机航拍,只好借用网上的图片表达。
2006年列入全国文保时,给它下了准确的定义“石城”,那块新石碑,就立在修葺后的瓮城门边。
上山的主路直达南门,南门外是瓮城围着。
可惜,上世纪80年代为了通行方便挖开了瓮城。如今断面仍保留着,既显示城之厚重,也昭示人之鲁莽。
东门面临黄河,本最好看,可过于险峻而被封闭,只能看北门、西门。那里出门出城,见面的是更高的黄土高坡。
石城的城墙基本保持绵延,虽城垛大部塌陷,但“铜墙”还硬硬正正地立在那里,对得起“铜吴堡”的大名。
在县旅游局导游的引领下,上到临河的东边城墙上:看石墙沿崖顶游走,看黄河在崖下滚动。
城内,保留下来的建筑多是石窑,衙门、市井、学堂、民舍皆取石。残垣断壁间,还能从留存下的石挑梁、窗棱花型,分辨出官宦大户或平民百姓。
吴堡石城,因易守难攻而筑,也因难于生活而废。从1936年最后撤县,至今仅剩一老人独守。
故地故人,石城空城。当天参观时,独守的老人也因病去了医院,仿佛为咱一行演绎着一出大戏的尾声:大幕将落,余音袅袅
......
吴堡石城,因石而坚,虽断壁残垣,但身形不死,尤其滔滔黄河伴着,可谓:山高水长,石硬城坚,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段真实写照。
吴堡石城的旧事、新事:
--1226年(金大正三年)由寨升为县城,始称吴堡县,到1936年民国县政府撤离,作为县治所在地达710年;
--相对高度150米,上山路已全部石铺整修一新,但坡陡弯急,行车必须格外小心。2018年县旅游局已长驻人员,负责旅游宣传讲解(免费)。
参考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