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当李荣浩在第25届台湾金曲奖斩获“最佳新人奖”时,很多歌迷都显得一头雾水,并不断发起谁是李荣浩的问题。这就是平时不好好听歌,不能真正在一片乐海茫茫中,寻到真正好音乐、好声音的下场。

那么,如果2017年的台湾金曲奖提名中,一旦出现一个名叫庆庆的名字时,你是不是同样又会临时想到用搜索引擎,才能准确获准这个歌手的信息和成绩。虽然庆庆入围今年台湾金曲奖只是一个假设,而庆庆入不入围,都不妨碍她首张专辑的成色。但不得不说,庆庆这张去年在台湾首发的专辑,确实需要我们在盘点2016年乐坛时,进行一个重新的认识。

庆庆的首张同名专辑,可以说是一张不像新人的新人专辑。十首歌曲包揽全曲旋律创作,再加上五首歌词的填写,也让庆庆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全唱作艺人。而和新生代歌手那种棱角分明的声音辨识度,以及或旋律或歌词某一方面的锐度相比,庆庆则有着更强的词曲唱合一的音乐属性。说的更直白一些,即庆庆虽然是流行音乐领域的歌手,但她的每首歌曲,更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适合聆听,也适合享受;可以感受,更适合赏鉴。
由于在演唱上神似王菲,庆庆出现在台湾乐坛时,也被台湾的音乐媒体,冠以小王菲的称谓。对有些歌手来讲,这是一种贴金式的宣传,而对于庆庆来讲,这就是最恰如其分的形容。虽然,说一个歌手像某位歌手,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一点个性,但庆庆在声线演绎方式,确实有着王菲当年的风采,这一点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显得刻意。

但相似却不同于相等。庆庆那种上扬的尾音处理,虽然和王菲有神似的地方,但庆庆却并没有王菲那么厚重的鼻音和共鸣腔,而是有着一种东方特有的朦胧感和迷幻感,这也让她在演绎《玲珑心》这样的作品中,即使在纯西洋的编配乐境里,依然能够呈现出一种“卷珠帘”那样的古风效果。这么说吧,在听《玲珑心》这首歌曲时,庆庆的声线会给人一种氤氲如泼墨的感觉,就好比在演唱的过程中,自带舞台的那种喷雾效果,“如梦如幻”又“青烟弥漫”。

从人声的角度来讲,庆庆属于典型的小嗓型歌手。也许是这几年过多的选秀节目,让人们对歌手的唱功,普遍有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那种适合舞台仪式感的大嗓门歌手,才是真正的唱将型歌手,才能将歌曲唱好。但实际上,流行歌曲的演绎,并不是比谁的力气大,而是看演绎渲染的劲强不强。
庆庆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更为靠上的鼻腔共鸣音,这不仅让她的音乐,从人声的源头就有Dream-Pop的氛围,而且还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所谓举重若轻,即是如此。或者,作为近年来少有的非选秀节目出道的歌手,庆庆这种“少数派”的歌手,也可以起到修正人们对唱功误解的作用。低吟浅唱,有时候也同样可以风情万种,或千军万马。

在音乐的表现方面,庆庆的这张专辑,同样融合了流行、民谣、迷幻、摇滚、英伦和电子等多元的元素。虽然制作人G.Z光泽,有着非常国际化的音乐思维,但骨子里的东方血液,也让他在音乐文化的呈现上,有着天然的东西平衡。这就让这张专辑,常常有亦东亦西的聆听体验,在一个西式的开放融合结构下,却又有着东方曼妙的身影浮现。
不是那种一首歌曲一种曲风的多元,更不是公用模板的风格定制,庆庆这张专辑中的十首作品,有技术却不炫技,有风格却并没有曲风的限制,同样更没有那种学院化的匠气。这张专辑中作品在聆听上给人最大的体验,就是充满了那种无形和无限的可能性,也许一些细节的技巧和音色,并不是陌生的,但最终作品的呈现,却是全新和充满想象的,能够真正把听者带到一个全新的空间。
四首主打曲中,《蝙蝠》开场的吉他Riff,就如同蝙蝠的翅膀,这是典型的乐器会说话,也很好地为作品起到了一种氛围铺垫的效果,Riff的循环作用,也和音乐的回响合而为一。“只要铭心,何必刻骨”的歌词,就像是巅峰期夕爷的手笔,庆庆那种轻描淡写的处理,也用一种若即若离、似近又远的拿捏,将歌曲中那种带有嬉皮士的高冷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
摇滚节奏的《飞了》,本身就是一首不问结果也没有答案的作品。庆庆通过飘逸的假音,以及“哦哦哦”不断重复的循环,也将一种寂寞与颓废的情绪,以一种神经质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歌曲的拿捏和情绪的渲染上,完全可以和陈琳早年的《爱就爱了》相媲美。
《在爱情里》和《雪》作为整张专辑中,节奏被弱化的两首作品,却在相似的简约背景下,同样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在爱情里》里从钢琴到弦乐的升华,庆庆也在编曲的变化下,将情绪从失去推向珍惜,一首原本悲伤的情歌,也在这种优雅的情愫中显得哀而不伤、回味无穷。由一把箱琴伴奏的《雪》,则呈现出庆庆纯粹素色声线的质感,不是那种单纯的青涩与质朴,庆庆的演绎反倒带有一种童稚的童话感,让一首清新的民谣作品,幻化出浪漫和梦幻感。
《玲珑心》则是庆庆声线把握能力最佳体现的作品,另类流行乐的基调、Trip-Hop的节拍中,庆庆却可以通过声线的铺陈,呈现出一种泼墨写意的东方意境,在华语乐坛一片霸气侧漏的高音强迫下,也让人重新回到一种自然本色的聆听状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