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四季“我是歌手”正式开播,八位歌手轮番亮相,而信则作为压轴出场,这个压轴的位置不管是人为还是天意,从效果来讲,还是对的。
“我是歌手”来到第四季,参加节目的歌手,因为有了前三季的参照,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首期节目并没有出现太多壮怀激烈的场面,大部分歌手很明显是在为后面的比赛蓄劲、留力。除了信。
不是《死了都要爱》,也不是《烧烧的寂寞》和《狂风里拥抱》,或者因为信的翻唱而被更多大众歌迷所知的《如果还有明天》,以及乐团时期的《北京一夜》。第四季首期“我是歌手”里,信唱的是一首《集乐星球》专辑中的作品《告别的时代》。不算太过流行到大众耳熟能详的程度,但也不是一首完全陌生的作品。当然,通过信标志性的声音唱来,陌生也会变得熟悉。
在前七组歌手大部分追求稳扎稳打的情况下,信最后压轴出场。作为一个摇滚范儿的歌手,不得不说信的现场发挥,一直存在着不太一致的情况。这种不太一致,和歌手本人的状态,以及现场的音响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毕竟,相比那些在一个跨度很小的范围里表现的歌手,信超宽的音域,以及极强的纵深感,有时候确实会对实力和细节有着太高的要求。
而这次在“我是歌手”首期的现场,信却有着超水平的发挥,如果这只是一首录音室的演绎,或者还不让人意外,但是由于这是一次One Take的现场演绎,考虑到歌曲本身的难度,音域宽度等等元素,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在比较高起评分基础上完成的作品,起点很高,但到达终点也非常顺利。
相比录音室版本的演绎,实际上信在“我是歌手”的现场,还是对《告别的年代》这首歌的处理,有了一些细节的微调。不同于专辑里那种从一开始就任由情绪流淌的发声,偏大在“我是歌手”的一开场里,用的是一种更凝重和凝练的处理。这不仅让整首作品的氛围,更贴合这段歌词压抑的主题,在现场的范围里,也能最大限度让信的声线,形成一种密度比较高的质感,尤其是能够体现出他细节处的冷金属音色。
即使是第一段的副歌,信也并没有完全发力,让熟悉他的歌迷,甚至觉得有些过于克制。但这种循序渐进的处理,反而更像是汽车加速的过程,通过减档来为下一轮的提速,积聚更为强劲的动力。与此同时,在音乐的角度里,这种将一首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来处理,而不是机械化的主歌抒情、副歌爆发,第二段继续主歌抒情、副歌爆发的演绎,要有层次感的多。
第二段的华彩部分,预料之内的出现了信标志性的即兴高音,即使是在一个现场的环境里,即使是在一个有可能一轮就要因为排名末尾被淘汰的赛制里,进入音乐世界的信,最终还是将自己全部抛了出去。尤其是尾声部分超高音的金属嗓,就说明他还真不是那种扯开了嗓门直接上去的歌手,除了天赋之外,还是有一定技术作为起码的推力,即使在至高点的时候,也不会给人一种满到超载的感觉,一些咽音和真声技术的处理,也让歌曲显得更有光泽和层次。
另一方面,其实你可以在抽离信的歌声之后,再去想想《告别的时代》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其实这首作品如果交给一个普通歌手来演绎的话,他可能就会处理成一种民谣,或者苦情范儿的主流情歌,只会在一个比较平板的音调里,抱怨、愁怅和伤感。而拥有金属摇滚嗓的信,则完全是通过人声的再创作,实际上提升了这首歌的音域和纵深,从而让一首小情歌,唱出了爆裂的效果,也算是演唱改变作品的一个例子。即使你不喜欢高音,即使你不喜欢大嗓门,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