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天还未到》——国语版的《刚刚好》,是另一种好

(2015-12-21 15:31:28)
标签:

杂谈


艺人:杨千嬅 2015年12月21日发行
亚洲新歌榜当前排名第9
 
    提起新千年前十年的香港流行音乐,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陈奕迅、容祖儿和Twins这英皇三宝,或者再加因为每年都会在香港各大颁奖礼的男歌手奖项上,与陈奕迅争得不可开交的古巨基。

    那些年的香港流行音乐,当然并不仅仅只是这几位(组)艺人可以代表,只不过因为在国语市场扩展的成功,而这让这些艺人,能够在中港台三地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陈奕迅,更被当成是过去二十年香港流行乐的代表人物,因为除了那些粤语经典之外,关键他还有《十年》、《你的背包》这样的国语热门曲,可以让平时不听粤语歌的歌迷,也知道演唱这些歌的歌手,来自香港。

    但港乐的标准,毕竟不是以冲出香港、走向全国作为目标的。其实在那些年的香港流行音乐颁奖礼上,在女歌手阵营中,杨千嬅同样是一个让容祖儿不自在的存在。虽然,在很多内地影歌迷眼里,她更多还是《志明与春娇》里的余春娇,《地下铁》里的张海约,或是《花好月圆》里的“大笑姑婆”含香公主。但作为被林夕当干女儿疼的女歌手,林夕可是一直将自己最贴心、甚至完全按照灵魂附体代言人的身份,来为杨千嬅创作作品。林夕在前二十年里对于港乐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受此惠泽的杨千嬅,自然不能被忽略。

    杨千嬅最好的作品,当然还是粤语歌。如《再见二丁目》、《可惜我是水瓶座》、《烈女》、《野孩子》、《少女的祈祷》等等,而其屈指可数的几张国语碟《微笑》、《扬眉》和《Ready Or Not》,与粤语唱片相比较,则总处于若隐若现的地位。

    当然,在粤语乐坛,一曲二词有时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同样的曲,同样的唱,却因为粤语和国语的不同版本,尤其是歌词完全不同的主题,甚至会让这同样的曲和同样的唱,赋予音乐完全不同的气质。

    杨千嬅这次由虾米音乐首发的国语新单曲《那一天还未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歌曲作为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的宣传曲,也“借用”了杨千嬅2015压轴粤语大碟里一首非常重要的主打歌《刚刚好》。《刚刚好》除了由C.Y.Kong编曲和林夕填词之外,最特别的就是歌曲甚至由陈奕迅作曲。E神虽然纵横港乐二十多年,留下脍炙人口的金曲一箩筐,但他的个人创作在这其中,却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为他人创作,更是寥寥无几。为郑秀文写的《萧邦写过的歌》、为梁汉文写过的《PG家长指引》,以及和梁汉文合作的《恋爱盲》等,算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作品。

    而这次的《刚刚好》,在林夕简约的笔触间,却将陈奕迅和杨千嬅传闻的那段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恋情,写的云淡风轻,无论是遗憾还是庆幸的体温,都是那么刚刚好。用粤语母语进行演唱,也让杨千嬅更有种人声与音乐融到一起的倾诉感。

    《那一天还未到》作为《刚刚好》的国语版本,则换成了小广重新填词。时光、跑道和纸飞机这寥寥几个词,瞬间就让《刚刚好》的那种内心独语,拉出了一种长镜头的感觉,让音乐画面充满了一种时空的宽度,甚至大银幕的宽度。

    如果说《刚刚好》写的是关于爱情,那么《那一天还未到》就像是一部音乐版的青春片,而杨千嬅在演唱上的语言转换,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发音上,更体现在气质上。相比《刚刚好》回归内心,以收为主的演绎,《那一天还未到》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国语韵角则显得有些上扬,就像飞扬的青春,在一问一答间有了匆匆那年的轻驰感。那种不贴地的飞行感,既轻盈也怅惘,这种在音乐上放的质感,恰恰也是大银幕的需要,以及《哪一天我们会飞》的剧情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