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回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并在你成熟后的某一天,突然显形。而这种显形的契机,很多时候就是文学、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我的少女时代》就是这么一部电影,以及一个契机。
很明显,《我的少女时代》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或者说从它在国内上映的表现来看,也将会续写《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几年前创下的上座率奇绩。虽然,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我的少女时代》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甚至是一部让艺术片导演嗤之以鼻的电影。但《我的少女时代》背后的导演非常大牌,因为他叫回忆。人,可以和人斗;但人,不能和回忆斗。所以,《我的少女时代》就在今年的电影市场,造就了属于它的时代。
《我的少女时代》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片,有一点点喜剧、有一点点爱情,当然更多洋溢的还是满满的青春。青春也是有时空坐标的,《我的少女时代》的时间坐标是80后,空间地理坐标,则是当时的台湾高中校园。
平心而论,《我的少女时代》作为一部台湾地区的青春片,在一些内容情结上,多少会让一些内地的80后,因为“道具”的差异,产生一种情绪的疏离感。但毕竟海峡也隔得不太远,像周星驰、刘德华这些记忆点和符号,还是有很大的共性。况且,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青春,但不同的青春也总有相似的特点。就如同从时代背景上,完全没有共鸣基础的《未央歌》,同样能够引起人唏嘘共鸣一样。《我的少女时代》也同样因为那些初恋、那些试卷,让很多的人触景生情。
当然,作为记忆切入点的最佳方式,依然离不开音乐。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出现的孙耀威、刘德华和“草蜢”,就无疑是80后最典型的青春音乐坐标,像孙耀威和“草蜢”甚至可以说是独享型的。
回忆总是过去式,现在更需进行时。《我的少女时代》在用一大堆老歌复盘那段青春的同时,同样也用一首主题歌《小幸运》,以“与你相遇好幸运”这样俗套、但却俗到人心里的主题,一步步引领人来一次溅泪的旅行。
电影是年度电影,由田馥甄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小幸运》,也会成为年度歌曲,和青春有关的一切,有时候红起来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当然,《我的少女时代》和《小幸运》的双火,还带动了阿里音乐的两大品牌:“虾米音乐”及“天天动听”,在版权独家的时代,以音乐客户端双APP格局的时代,因为虾米音乐拥有《我的少女时代》电影原声的独家,也使得很多歌迷纷拥而至,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为《小幸运》奉献上了三千万的试听率。而更有很多歌迷,因为这一首歌曲而安装了虾米音乐或天天动听的APP。
平台帮助内容,内容刺激平台。在国内音乐平台初具双APP格局的现在,一首《小幸运》,也以音乐的方式,证明了版权独家并不是毒药,会害死音乐产业健康的发展。用户体验差、下载试听麻烦等等,其实都是免费时代种下的恶果,更是想对音乐不劳而获的借口。从很多歌迷甘愿为一首歌曲下一个APP来看,真正的好作品,就像漂亮的女孩,人们追起来是不会嫌麻烦的。再说,在智能手机和4G无线时代,下一个APP也用不了太多时间。任何好东西,拥有一个付出的过程,才更能懂得好东西的价值所在。
三千多万的试听量,无疑在近段时间,让虾米音乐有了更好看的数据。这种数据,恰恰是《小幸运》这首作品,以音乐内容的方式带来的。这既是音乐的价值使然,其实也是歌手、创作人和版权方可以傲娇的资本,可以在未来抬高身价,让不同APP竞价获取自己的资本。而这在版权无界限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时候的内容,就是人人可以用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将音乐转化成价值,别说傲娇,就算是撒娇,也得看平台高不高兴理你。
就《小幸运》这个个例,其实也很好地说明了音乐版权的价值。而无论是双APP还是三APP,或者四APP,音乐产业真正的繁荣,靠的并不是APP的多少,说到底还是音乐内容的优劣。APP作为推广优质内容的平台,它自身不应该成为音乐产业强势的垄断性存在,它更多还是应该通过音乐版权资源的整合、推广,从而体现出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品牌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品牌的发展甚至经营的创收。
回过头来,今天的85后看《我的少女时代》,会为了里面出现的刘德华、孙耀威等等歌曲泪奔,而未来的某一天,当00后坐在电影院里,观看他们那个时代的《我的少女时代》时,或许同样也会为今天这个双APP时代泪奔。那些亲切又熟悉的在线音乐平台LOGO,那些在苹果6S里切换自如的双APP,同样可以直指一代人的青春。或许,那时候那部青春片的名字,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APP》,也不一定。

加载中…